沈黎明

2022年元旦前夕,由中宣部、國防科工局、中國科學院等6部門發起組織的 2021年度“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沙國河光榮上榜,成為全國10位獲此殊榮者之一。
在我國科研工作者隊伍中,沙國河堪稱一位貢獻卓越、創造多項第一的大家:
他是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的設計者,研制出的微波吸收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研制出的我國第一臺化學激光器為中國強激光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在分子碰撞傳能實驗中首次觀察到量子干涉效應,該發現于2000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
他是中國科協為全國各地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擔任義務輔導員的第一位院士,也是我國第一位在青少年中設立院士科普工作站的科學家。
作為一名從部隊基層排長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科學大家,沙國河研究領域的每一次轉換,都緊跟科研需求的變化。從激波管化學動力學到微波吸收材料,從化學激光器、激光化學到分子反應動力學…… “一切為了國家需要”,是沙國河一生從事科研事業的追求。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祖國的忠誠,書寫了科技報國的精彩人生。
響應國家號召投筆從戎
1934年5月,沙國河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幼聰慧過人。父母在他5歲半的時候就把他送進當地名校,希望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沙國河先后就讀于四川樹德中學附小、成都石室中學(高中)。樹德附小是朱德的母校,石室中學則是郭沫若就讀過的學校,這兩所學校都有著良好的校風,學習氛圍濃厚。因此,沙國河從上學開始,便浸潤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如饑似渴地學習各科知識。他廣泛閱讀了各類課外書籍,其中最喜歡的是自然科學的科普讀物,經常一看起來便手不釋卷,廢寢忘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沙國河幾乎把學校圖書館里的科普書籍讀了個遍。
但是,沙國河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硝煙烽火中度過少年時光的沙國河,用科學知識報效祖國的信念越來越堅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沙國河更加發奮讀書,期盼著學到最先進、對國家最有用的知識。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國家號召有志青年報名參軍,準備赴朝作戰、保家衛國。當時,沙國河正在讀高中二年級,學習成績優異,上大學指日可待。是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還是按部就班考大學?面對這道擺在自己面前的人生選擇題,沙國河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只有國家安定了,知識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根本談不上科學報國!”他毅然決定報名參軍。
投筆從戎的沙國河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步兵學校參訓隊接受軍事訓練,為赴朝參戰做準備。由于意志堅定、訓練刻苦,又有較高的文化,沒多久,沙國河就被提拔為排長。在部隊這所大熔爐里,沙國河接受了革命軍人優良品質教育和革命傳統熏陶,一個信念在他心中確立——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只有把個人利益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奮戰科研一線勇挑重擔
1952年,抗美援朝第一階段作戰結束后,朝鮮戰場戰局趨于穩定。首長知道沙國河“棄文從武”的經歷后,覺得這樣的人才不應該被埋沒,于是便根據他熱愛物理、化學的特點,保送他到北京石油學院學習。
沙國河深知組織對自己寄予厚望,因此,他步入大學校園后,一頭扎進書海里,把心思全部用在學習上。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成了他學習生活的常態。大學期間,他的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不僅如此,作為一名學化學的學生,沙國河還自學了大學物理課程,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知識結構。
1957年,沙國河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他畢業之際,正是我國石油產品最為短缺之時,不僅工業生產、國防安全受到影響,連滿大街跑的公共汽車都只能用煤氣作燃料,車頂上背個大煤氣包,像老黃牛似的慢慢跑。盡快解決“油荒”,成為保證新中國建設和國防安全的重大問題。中央政府決定在大連成立新中國第一個石油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現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號召全國各地人才包括相關專業大學畢業生到大連工作。當時全國建設都需要人才,出生在成都的沙國河完全可以回到老家——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但他認為:“既然國家發出了號召,我就應該急國家之所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他積極報名,來到了濱城大連。
在科學研究領域,很多科學家通常一生只主攻一個專題,而沙國河卻不同,他的科研方向總是與“變”字聯系在一起,根據國家的需要不斷變化,時刻體現著“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精神。
作為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系高才生,沙國河來到研究所,立即被安排攻克“水煤氣合成石油”這一最緊要課題。沙國河接受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立即全身心投入研究,很快便取得可喜進展,有了初步成果。就在這時,大慶發現了大油田,一下子解決了全國性“油荒”,人工合成石油研究不需要再搞了,沙國河便準備將科研方向轉向其他與石油相關的課題。恰在此時,大連化物所接到中科院指示:國家急需開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進劑)、氣相爆轟波及高溫快速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任務緊急,所領導經過慎重研究,認為沙國河知識面廣、研究能力強,是年輕科研人員中的最佳人選。當所領導找來沙國河說明情況并征求他的意見時,沙國河略一沉思,馬上爽快地接受了任務。
沙國河深知,從一個比較熟悉的研究領域轉到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要想取得成果絕非易事。因此,科研一開始,他就一切以工作為中心,飲食起居全部圍著自己的研究工作轉,作息時間全被打亂了。平日里,別人休息了,他還在挑燈夜戰;周末,別人出去游玩了,他還在實驗室里忙碌著。就這樣,沙國河很快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化學激波管,完成了氯化碘的高溫氣相分解反應力學研究,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水平向前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大步。
聚焦國家需要屢創輝煌
20世紀60年代末,大連化物所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國防科委要求盡快研制出一種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任務急、時間緊,可當時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人員人人謹小慎微,生怕工作中出錯,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項重要任務交給誰呢?所領導想到了沙國河——他政治覺悟高、組織能力強,才華出眾,堪當重任。于是,所里決定由他擔任課題組組長,完成這項艱巨任務。沙國河一如既往地爽快:“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
微波吸收材料主要應用于航天、航空、微波通信、電子等領域。沙國河心中清楚,國防科委的要求,肯定與國家國防建設有關。他深感責任重大,接受任務后立即帶領同事們投入到科研中。由于特殊需要,這項研究的很多作業要在野外搭建的帳篷中進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各方面條件都很差,有時他們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但為了國家需要,沙國河和同事們硬是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難,風餐露宿大干3年,最終研究出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微波吸收率高達99%以上。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后來還獲得了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此后,沙國河根據組織要求,又先后將研究轉向應用基礎和基礎研究等諸多領域。每次工作有重大變動,他都毫無怨言,欣然接受。從水煤氣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從激波管化學動力學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從化學激光器、激光化學到分子反應動力學……沙國河一次次跨越學科領域,都是從頭打拼。無論領域和科研內容如何變化,他“一切以國家需要為重”的信念始終沒變。
在一次實驗中,年過花甲的沙國河發現有一個光譜信號很特殊,按照公認的理論公式解釋不通。在進行了多次反復驗證后,證明實驗沒有出錯。沙國河反復對照實驗數據進行演算推導,終于找到了原因: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傳能過程應具有波動特性,實驗中的異常正是一直在尋找的分子碰撞傳能中的量子干涉效應。2000年,該發現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沙國河的科研生涯碩果累累、成就輝煌。1997年,他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8年,他被全球化學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選為會士。2006年“七一”前夕,72歲的沙國河實現了自己幾十年的夙愿,光榮入黨。2011年,他被中國科學院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不為金錢所動投身科普
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沙國河不僅工作態度嚴謹,更具有遠見卓識。他認為,科學研究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事業,一個國家科學水平的提升,不僅要看現在,更要看將來,因此,必須從娃娃抓起,及時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才。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沙國河年歲漸大以后,科研任務不那么重了,便決定把休息時間用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上,走進中小學為孩子們舉辦科普講座。
作為一名資深科學家,沙國河清楚,小孩子感性認識強,給他們講自然科學知識,光干巴巴地說是不行的,必須輔以一些科學小實驗,才能吸引住孩子們。他多次跑到市場買回材料,親自動手制作激光器、高壓靜電除塵器、平面形“馬德堡半球”以及光纖傳輸激光、高壓放電、靜電除塵、磁懸浮、遙控飛碟等實驗裝置,大大小小一共做了幾十套,其中不少是他根據青少年知識水平進行的“小發明”。
一切準備就緒,沙國河主動找到大連市科協表明心意。在科協的安排下,他很快行動起來。每當他帶著一堆“稀奇古怪”的東西來到孩子們中間,邊實驗邊講解時,原本平靜的課堂立即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他的每一個“精彩表演”都能緊緊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有一名中學生說出了同學們的心聲:“通過沙爺爺的講解和實驗,我知道了激光的特點、激光的作用,知道了電是什么、怎樣儲存電、怎樣制作電瓶,知道了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大氣壓的作用,激光和燈光、陽光有什么不同……真正感受到了科學的無窮魅力!”
沙國河給青少年上科普課,從不收一分錢,而那些用作實驗的教具,也都是他自掏腰包買材料制作的。多年來,社會上經常有社團、學會等組織慕名找到沙國河,力邀他去講課,給的報酬都不菲,可他卻不為所動,把科研以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有人說沙國河傻:“都是講課,同樣出力,放著大錢不掙,專干賠本兒的買賣,這不是跟錢過不去嗎?”一些好友則勸他:“科普工作你做點兒,外出講課掙錢也別耽誤,兩者兼顧一下嘛!”對于前者,沙國河不予理睬;對于后者,沙國河真誠相告:“孩子們天生有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只要經過啟迪、引導、開發,他們就會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長大后就有可能成為科學迷、發明迷,成為我們科學事業的接班人。一個人掙錢是有數的,但如果為國家培養出一個科學家,那可是無價的啊!”擲地有聲的話語,讓朋友無言以對。
20多年來,沙國河的科普講座已經走進大連城鄉幾十所中小學。他不僅成為中國科協2000年在全國配備“科普大篷車”以來,第一位擔任義務輔導員的院士科學家,還在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設立了我國第一個院士科普工作站。沙國河榮獲2021年度“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時,組委會在頒獎詞中這樣評價他:“耄耋之年不言退,你用童心永駐播撒科學之光。”這無疑是對他多年來從事青少年科普工作的最好肯定。
如今,沙國河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然不知疲倦地為祖國下一代的科普教育奔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