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梅
在我國,食姜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最早在周代,姜已經出現人工栽培。
據學者布靳斯奈德考證,中國人先于其他所有民族了解生姜,并強調指出:“毫無疑問,姜原產中國。”(《中國植物志》,倫敦1882年版)而英國的安德魯·多爾比則說:有植物學和語言學兩方面的證據印證,中國的生姜是沿著海洋的途徑走向世界的。(《危險的味道———香料的歷史》)。
由此可見,姜原產中國。
在閩南地區,至今還流傳著“冬吃蘿卜夏吃姜,免請醫生免燒香”的諺語。
閩南人喜食姜,也喜種姜。房前屋后,于清明前后下種,早的八月份就可以收獲,晚的要等到九月份。不到半年時間,即可收獲。
母親習慣把姜種在自家的自留地。挖渠,施肥,下種,倒土。一周左右,嫩嫩的姜苗就會冒出頭來,只為能看一看外面的世界,那東一簇西一簇的姜苗,以蓬勃之勢,在自留地的泥土里茁壯成長。
姜“喜新厭舊”, 一塊地今年種姜,明年就不能再種,要等到后年才可以種植,也就是說一塊地,兩年只能種一次姜。
自留地除了種姜,母親還會種些蔬菜和粗糧。菜蔬類,比如蒜苗、芹菜、空心菜、黃瓜和茄子;豆類,比如豌豆、豇豆、黃豆和四季豆;粗糧類,比如南瓜、番薯、土豆和玉米等。兒時,家里一般不買蔬菜吃,那一大片的自留地里,我們想吃什么,母親樂于種什么。
兒時,家里人但凡有點著涼或感冒的跡象,母親總會第一時間,煮上一壺加入蔥白的姜糖水,那一壺辛辣的姜糖水,實在是讓我不由自主地想抗拒,卻又不得不礙于母親的威嚴,捏住鼻子,一口氣喝下。
辣辣的,暖暖的姜糖水,在母親的威逼利誘下,我們最終忽略姜的辛辣,認同那一點點甜,感受那一點點暖意。
姜的種類很多,在閩南地區常見的是黃姜。黃姜又有老姜、子姜之分。
顏色較深、質地結實、纖維多、水分少、辛辣味強的稱為“老姜”;顏色微黃、質地軟脆、纖維少、水分多、辛辣味較弱的稱“子姜”。兩者功效的區別在于“老姜”的藥用效果更佳,所以在煮姜糖水時,母親會優先選擇老姜。
姜作為閩南人日常菜肴中的一種調味品,和蔥一樣,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這個在閩南地區的許多特色佳肴可見,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姜母鴨。
姜母鴨的原材料番鴨,是閩南農家田地里散養的,吃粗糧、地瓜、玉米粒等長大,宰殺洗凈切塊熱鍋,清水下鍋加生姜、料酒燒開,撇凈浮沫,撈起后,用開水沖洗干凈后備用;接下來,砂鍋受熱均勻后加入芝麻油,將去皮切片的老姜母爆炒干煸出味之后,撈起姜片備用;把番鴨塊放入砂鍋煎炒至顏色變黃,同時加入自釀老紅酒、八角、香料包、冰糖;最后,爆炒干煸好的姜片作為鍋底,然后放入鴨塊、醬油,先大火燒開2分鐘后轉小火細煲。
姜母鴨端上來的那一刻,頗有種“春江水暖我先知,味蕾驚艷不足奇”的感覺。
姜,可蔬、可和、可果、可藥,亦可腌制為小菜,熬制成姜糖。
姜糖,主要成分為姜與糖。傳統式姜糖的作法:先將生姜洗凈搗碎,用紗布取姜汁備用;糯米清洗干凈,撈出濾干水份,小火炒制,磨成細粉備用;老紅糖放水煮化,過濾沉淀,去除殘渣后,放入鍋中,加入麥芽糖、姜水和糯米細粉(過程中要小量逐漸添加),熬煮過程中,溫度控制在80℃-90℃,邊熬邊攪拌均勻,使糯米細粉、生姜水逐漸成濃糊狀即可,把糖稀倒在青石板上,用搟面杖搟薄,當糖稀快凝結成固態的時候,用刀裁成小塊撒上白糖或炒熟糯米粉,即可食用。
在時代的變遷,姜糖制作日漸得以精細,一些閩南人家,還會加入芝麻、山茶油等一系列有益于身體健康的食材。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過,靈魂是寄存在物體之中的,常會“出竅”。我覺得姜形神合一,有著別樣的溫暖,有著人間煙火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