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龍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行在鄉(xiāng)間的阡陌,油然地默誦高鼎的詩作《村居》,放風箏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眼前浮現(xiàn)。
春天的田野,陽光明媚,和風拂煦,芳草萋萋,百花爭艷,三五成群的孩子興高采烈地放風箏。他們一手拿著線軸,一手舉著風箏,東奔西跑,歡笑著、吶喊著,玩得不亦樂乎!抬頭仰望,湛藍的天空中,一只只形狀各異的風箏,張開美麗的翅膀,揮灑輕盈的舞姿,仿佛要掙脫細繩的牽引,趁著浩蕩的東風直沖云霄,爭先恐后地把天空裝扮得格外炫麗和生動。
風箏起源于中國,自古被人們寓為吉祥物,深受大家的喜愛。據(jù)記載,風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出現(xiàn)在東周春秋時期。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到了東漢時,蔡倫發(fā)明了紙,民間便以紙糊的方式制作風箏,所以稱為“紙鳶”。晚唐時期,匠人們在紙鳶上綁上竹笛,風吹動而笛響,就像箏彈奏的聲音,于是,便有了“風箏”的稱謂。
小時候,我們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放風箏是我們的鐘愛,在大人的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風箏,用竹篾做骨架,制成各種形狀,或三角形,或六邊形,或干字形,或動物的形狀,確定呈等腰三角形的三個點,穿上三根尼龍線,在骨架上粘上白紙,用蠟筆畫上圖案,色彩斑斕,妙趣橫生。風箏雖然簡陋粗糙,但很經(jīng)濟實用。
風箏做好了,趁著有風的天氣,我們兩人一組,呼朋引伴到野外去放飛。初春的風有點冷,我們毫不在乎,一人拿著線軸,一人舉著風箏,穿梭在田間,尋找一個好地方。地方找好了,一人舉著風箏站立不動,放,一聲令下,另一人拉著風箏線向前奔跑,風箏扶搖直上,似乎要跟白云比翼,跟鳥兒比高。我們把風箏放得很高,等在空中穩(wěn)定下來,再也不跑了,站在一處,全神貫注,有節(jié)奏地拉動風箏線,不讓風箏掉下來。

天空中風箏越聚越多,五花八門,美輪美奐,像蜈蚣,像蝴蝶,像蜻蜓,像老鷹……看著漫天飛舞的風箏,我的高興勁兒甭提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忘乎所以。我們在春風里跳躍,在陽光中沐浴,在藍天下奔跑,在爛漫的春光里,盡情地享受輕松和愉悅。
沒想到,一陣狂風刮過,風箏線斷了,風箏搖晃著向遠處飄去。我們著急得不得了,大呼小叫,追著想拉住風箏線,盡管我們竭盡全力追趕,還是徒勞,眼睜睜地看著風箏越飄越遠,掛在高高的樹梢上,可望而不可即,急得我抓耳撓腮直跺腳。我無可奈何,看著高掛著的風箏,一籌莫展,黯然神傷。我決不罷休,立刻回家,拿過一根竹竿把風箏拽下來,稍作整理繼續(xù)放。
放風箏要選擇晴好的日子,自然要有風,還要講究技巧,逆風而行,講速度,不急躁。有人性子急,跑來跑去,巴不得早點把風箏放上天,往往欲速則不達,風箏偏偏在空中翻轉(zhuǎn),最后栽落下來,讓人干瞪眼;有人不急不躁,穩(wěn)操勝券,隨時調(diào)整方向,有規(guī)律地拉動線軸,風箏凌空而起,直上云天,穩(wěn)穩(wěn)當當。
有一次,我興致勃勃地放著風箏,突然,風箏一個倒栽蔥墜下來了,讓人防不勝防。怎么回事呢?好好飄蕩的風箏,說掉就掉下來了,我百思不解。有經(jīng)驗的人告訴我,風箏的尾巴太輕了,飛到一定的高度,風箏失去了平衡,就掉下來了。我明白了,風箏自身也要平衡,尤其要有一條重量適中的尾巴,在空中才會平穩(wěn)。我按照指點,在風箏的尾巴上系上一根繩子,果然,風箏飄飄悠悠地被風吹著,越升越高,穩(wěn)穩(wěn)地在空中飛翔。一根線,一陣風,兩三好友,風箏迎風徐徐而起,裊裊上升,翱翔在藍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此時的風箏也有了人的情感和靈魂。

放風箏不僅是一項趣味盎然的活動,而且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古以來,贊美風箏的詩詞非常多,內(nèi)容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宋代詩人陸游在《觀村童戲溪上》曰:“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詩人畫龍點睛,一個“跋扈”,直截了當?shù)孛枘〕鲲L箏橫沖直撞、直沖云霄的豪邁聲勢,形象生動;清代鄭板橋在《懷濰縣》詩中云:“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詩人既寫出了風箏的輕盈,又描寫了女子放飛風箏的熱鬧快樂的情景,情趣無限;清代陳長生在《春日信筆》寫道:“軟紅無數(shù)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檐西。”寫的是斷線的風箏,別出心裁,耐人尋味,頗有情趣和意境;清代詩人孔尚任在《燕九竹枝詞》中言:“結(jié)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作者借孩子的視覺,以兒童的語氣,嗔怪放風箏時,春風卻不給力,姍姍不來,急切難耐,不由得大聲斥罵,可謂俏皮風趣。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風箏除了畫上花鳥蟲魚等圖案,還寫上一些文字,賦予吉祥、消災(zāi)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放風箏的習俗有兩重寓意,一是帶走自己的晦氣;二是讓運氣越來越好。先前,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有意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風箏送往天涯海角,以此除病消災(zāi),給自己帶來好運。《紅樓夢》第七十回有這樣的描述:暮春之際,詩社眾人正在填詞,忽而有一斷線蝴蝶風箏掛在竹梢上,紫鵑欲取下飛落的風箏,遭到探春的取笑。黛玉會意,讓紫鵑取來自己的風箏放飛,眾人遂說:“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這就是風箏文化最有力的佐證。
糊成紙鳶一線牽,憑借春風上青天。不經(jīng)意間,春天已經(jīng)來臨,春風和煦拂來,正是放風箏大顯身手的好時機。還等什么呢?我們興致勃發(fā),豪情萬丈,相約春天,迎著春風,趕緊去放飛風箏,重溫舊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