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玲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對于道德和法治的認識和理解還處于初級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法律意識,為學生的未來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9月份由國家教育部門提出,該核心素養培養方案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關注,標志著我國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本文主要對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進行探究,分析主題學習活動的價值,探究以主題學習活動為抓手實現教學質量提高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的重要價值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品行,促進其健康成長
主題學習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和品行,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開展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特點設計相關的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實現健康成長。
(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將生活中的實例引入課堂教學中,如在“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憶家庭生活中的點滴,進一步感受到父母的愛,幫助學生理解“家庭”“親情”的概念。此外,在“安全護我成長”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社會新聞,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以及關愛,這樣社會才能夠更加和諧。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哪些是不文明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并將其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促進學生思想品質和法治素養的提高
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遵紀守法、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思想品質和法治素養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生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自身的實際行為對周邊的人產生一定影響,進而共同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
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優化策略
(一)內容生活化,增強實踐體驗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中往往只關注單一的教學內容,并且局限于書本知識,教學內容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主動將教學內容生活化,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
小學生正處于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好奇心與可塑性較強,但是對周圍客觀事物的認知程度較低。首先,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從生活中挖掘教學素材,將學生感興趣的游戲人物作為切入點,引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關注度,或者讓學生觀看紀錄片,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成就等。
其次,教師可以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進行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與所學內容相關的主題內容,如“我想當一名警察”“我想當一名醫生”等,然后再圍繞學生所選擇的這些主題來設計活動方案,開展實踐活動。
最后,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設計和組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內化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式,促進互動參與
1.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習積極性。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以知識講解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而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轉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例如,在“我們神圣的國土”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課前熱身”“情境導入”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我們神圣的國土”中的圖片和視頻導入到課堂上,然后結合多媒體技術設計出各種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游戲,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步理解我國國土資源分布情況,深刻感受到我國土地資源的珍貴。在學生參與游戲和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多樣的主題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還以“我們神圣的國土”單元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將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為“我心中的國土”“我心目中的祖國”“我心中的中國夢”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積極參與到主題學習活動中。其次,在本單元教學中,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祖國的偉大,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國旗下的演講”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之前積極搜集資料,準備演講材料。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共同觀看愛國教育影片,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國土”“祖國”的認識。
3.在主題活動中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在核心素養導向背景下,為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我們神圣的國土”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國土資源分析”主題活動,活動內容涉及地理、自然、人文等多個方面。教師可以適當引入“一帶一路”內容,讓學生了解到祖國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實現對我國資源的宏觀了解。為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夠對本活動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我國領導人在重要場合的講話,以及我國國土資源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積極觀看視頻并認真思考課本知識,以此實現對課本內容的深入了解。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為實現我國國土資源的保護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三)完善評價體系,注重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針對每名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客觀評價,綜合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指導性建議,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質量的提高。評價工作的開展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豐富多樣的評價活動,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中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因此,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知識掌握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評價方式多樣化。
新課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要注重創新評價方式,堅持以生為本,靈活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等方式開展教學評價。在小組合作評價中,各小組依據主題內容進行匯報展示。在學生自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在教師點評中,教師可以根據各小組的展示情況和建議提出評價意見,如小組在介紹自己時語言不夠簡練、要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性等。
2.評價動態化。
主題學習活動中的評價是一個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理解,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在主題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活動表現和學習反饋,進行全過程性的動態評價。
3.創新評價形式,發揮評價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意識。在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評價量表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通過實踐檢驗學習成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活動開展前設計好評價量表,以此了解學生對主題內容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在活動中設置“展示臺”,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則通過觀察、分析學生的表現情況,綜合考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能力等,對學生進行科學評價。此外,教師還可利用活動后的反思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以此深化知識理解,總結實踐經驗。
(四)提升教師素養,促進專業發展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樹立目標意識,明確教學目標,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全面把握教材內容,在深刻理解課標、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首先,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認知水平等因素,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會溝通交流”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知識,在實踐中培養能力。
其次,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明確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活動。“學會溝通交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要學會與人溝通交流,懂得傾聽和表達,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并做出適當回應。在教學中,為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教師需要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占據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是整個教學工作開展的掌舵者,教師要把握好“教什么”與“如何教”的問題,在不斷學習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將自己的眼光聚焦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
再次,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應用。“溝通與交流”作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的基礎,在本節課教學時,教師需要讓每名學生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學校中、社會上的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因此在和諧的氛圍內進行交流是溝通的基礎,教師需要分析學生遇到突發狀況時是如何處理的。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設計簡單的游戲指令,如開門、合上書本等,再采用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溝通交流的重要性,學會傾聽、表達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性的主題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
最后,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環節,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同時,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案例,共同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在交流分享中,教師可以相互啟發、共同進步,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素養,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利用好學生已經具備的經驗知識和生活經驗,注重主題學習活動的優化,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活動創設;結合新課標的教育指導和教學要求,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主動探索和互動合作,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展望未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繼續深入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獲得成長,培育具備良好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的新時代好少年,為構建和諧社會做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