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珍
作業的設計既需要考慮學生學情,也需要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進行差異化處理,這一客觀要求體現了關于初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重要性。本文以初中物理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為切入點,分析初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包括適合不同學生需要、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有助于其他教學理念的融合等。探討初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策略,從難易基礎分層、小組合作式分層、項目式分層、理論與實踐分層四種設計進行具體論述,旨在為初中物理教學提供參考。
初中階段的教學工作不僅在于學科知識的講解,還重點關注培育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科素養,教師要通過有效的作業布置,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漸漸養成發散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意識?!蛾P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出臺之后,學生負擔得到減輕,作業的布置、設計也因此進一步得到關注,如何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的興趣、素養,避免負擔過重的問題,受到教育界以及其他各類群體的普遍關注,因此分層設計理念得到重視。
一、初中物理作業設計存在的不足
(一)作業差異性難以凸顯
初中物理作業設計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導致作業的差異性難以凸顯:
第一,作業缺乏個性化選擇。作業設計過于統一,沒有給學生足夠的選擇空間。第二,作業重復性題目過多。有時候,教師設計的作業中類似的題目多次出現,導致學生對作業缺乏新鮮感和探索的動力。同時,缺乏創新的題目設計,可能會限制學生思維發展。第三,作業設計缺乏互動。部分教師設計的物理作業比較簡單,學生之間無須進行互動和交流即可完成。而合作和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如果作業只是獨自完成,則難以激發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進而影響作業預期價值的發揮。第四,作業評價標準單一。部分教師對作業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只關注答案的正確與否,忽視了對學生的解題過程、思考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評價,缺乏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和作業差異性的展示。
(二)學生對作業興趣不高
自“雙減”后,初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減輕,但學生對作業興趣不高的問題仍舊存在,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業脫離實際生活。物理作業以理論知識為主,而且有些難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第二,作業缺乏趣味性的設計。作業設計可能過于枯燥和繁重,缺乏趣味性。如果作業只是簡單的填空、判斷或計算習題,則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究興趣。第三,作業缺乏實踐性的活動。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在作業中缺乏相應的實踐性活動,與實驗、觀察和操作相關的內容少,導致學生難以產生實踐的興趣。第四,學生存在學習壓力和焦慮。有時候,物理作業可能具有一定的難度和量,學生由此感到壓力和焦慮,影響了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難以鍛煉學生思維
物理學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公式、定律和概念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持續學習相關知識,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相關知識,而且知識的運用也需要以熟練掌握為基礎,要求學生能夠進行合理的思維發散,主動進行知識的思考和探索。目前來看,物理作業的設計相對簡單,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如教學內容為“力學”知識,教師設計作業時往往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力學產生、概念、不同力的相互作用等,提供的習題、組織的考核比較簡單,雖然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但關于學生是否可以熟練使用、是否進行了其他方面的思考并不了解,其物理學習的思維傾向于依賴教師,只掌握基礎知識未進行缺乏主動性,思維發散也無從談起。
(四)作業設計理念單一
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比較單一,缺乏融入其他教學理念的空間,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點重復。作業設計中可能會重復強調某些知識點,反復要求學生做類似的練習題,導致學生覺得單調乏味。這樣的作業設計缺乏新穎性和挑戰性,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缺乏實用性。物理作業過于注重紙上計算和演繹,忽視了與實際生活和實際應用的聯系。學生覺得作業內容與自身的實際需要和興趣脫節,缺乏動力去完成。第三,缺乏探究性。作業設計缺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元素,未給予學生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從而降低了學生對完成物理作業的興趣和熱情。第四,忽視應用能力培養。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二、分層設計初中物理作業的意義
(一)適合不同學生需要
初中物理作業的分層設計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這是基本意義所在。如,教學內容為“升華與凝華”,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不同水平和學習需求進行設計:向學習成績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較難的作業,包括應用類作業、思考類作業、觀察類作業以及關聯的其他物理知識,強調增加基礎知識之外的學習內容,滿足其學習需求,使其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取得更多進步;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后進生,教師應向其提供難度較低的作業,包括基本概念、分析糖類凝固是否屬于凝華現象等,使學生掌握本課時所學的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提高學習自信。
(二)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性的激發可持續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意愿,使其在學習中獲取長期層面的積極助力。初中物理知識比較枯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也因此顯得更為重要。在作業分層設計模式下,很多樂于學習物理知識、善于思考和研究的學生,其興趣可以得到激發。如,教師設置分層作業,基礎層次為課堂理論知識,進階層次為思考類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分析一些常見的物理現象,并探究不同物理現象之間的關聯、差異,以專業的物理知識予以解答。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得到保持,并通過主動的思考和分析,掌握不同物理現象的關聯,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深入性,學習效果和主動性均可得到長期改善。
(三)有助于學生思維發散
物理知識的抽象性意味著學生需要通過聯想、分析,理解一些復雜的知識和概念,分層設計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提升其學習效果和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將物理知識分為若干大項目和小項目,小項目逐步遞進、逐層深入,最終匯總成為大項目,幫助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和鞏固知識。此模式下,學生每完成一個小項目的學習,均可與本項目內其他知識內容實現聯動,如電流和電壓知識、串聯和并聯知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識等,各知識點相互之間的聯系可以使學生在小項目的層次化學習中自然完成思維的發散和聯想,提高學習效果。
(四)有助于其他教學理念的融入
現代教育重視各種教學理念的綜合運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可以融入物理作業的分層設計中,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設計分層作業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習,共享學習心得和學習過程。教師也可以將一個小組作為一個基本單位,組織教學管理,精準分析學生學情,設計更具有針對性的作業,同步發揮小組教學和作業分層設計的雙重優勢,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初中物理作業的分層設計策略
(一)難易基礎分層策略
難易基礎分層是指根據學生學情、水平的差異對作業進行層級劃分,以難易度為標準設定若干層次。如,針對初中電力學知識,教師可分為三個層級,一級為基礎知識級,以基本概念、定律為核心,如設置填空題:電流I=電壓U/ 。學生回憶課堂所學歐姆定律或翻閱教科書,得知空白處填寫:電阻R。一級基礎知識可供所有學生,建議其完成填空內容以鞏固知識。二級為進階知識,教師可引入基礎知識外的部分內容,如應用類知識,通過電路圖進行思考和學習,要求學生根據串聯、并聯的差異做出判斷。如果學生課堂表現普遍良好,能掌握串聯、并聯的簡單差異,教師也可以設計更復雜的電路圖作業,或要求學生自行畫出串聯、并聯的簡單示意圖。二級進階知識的難度不宜過高,強調所有學生均可通過思考掌握。
在此基礎上,設置三級發散知識習題。如:“門衛王大爺手電筒中的電池沒有電了,于是購買了兩節電池,出于節儉目的,王大爺只替換了一節舊電池,但在新舊電池混用的情況下,電池耗電的速度似乎更快了,王大爺認為電池質量不佳。果真如此嗎?請說明原因?!?/p>
該習題考查學生對電流、電壓和電阻關系的掌握效果,如果學生只了解基礎知識不懂靈活運用,則難以完成解析,反之則可以通過分析,認識到舊電池電阻更大、新舊電池混用加快了新電池消耗速度的問題,從而快速完成解答。三級發散類知識不要求學生完成解析,只鼓勵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將其作為思考問題予以分析。難易基礎分層的設計方法適用性強,操作也比較簡單,廣泛適用于各階段的初中物理教學工作。
(二)小組合作式分層策略
小組合作式分層是指將初中物理作業的布置和小學教學理念融為一個整體,不再將個人思考作為完成作業的唯一形式。該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情進行互助分組,選取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學習成果等方面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混合分組,確保每一個小組至少有一名知識掌握水平理想、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為核心。為保證組織效率和學生的參與效果,每個小組以5—6人為宜,如果班級學生較少,也可以3—5人為一個小組。
完成分組后,物理作業的分層設計只考慮兩個層次即可:一是個人可完成的基礎知識層次,如上文所述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的學習,這些內容無須合作即可通過個人溫習掌握;二是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進階知識層次,該層次下主要強調知識的運用。假定教學內容為“勻速運動”,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生活中的各類運動進行觀察、記錄,每一組生成至少一份觀察報告,觀察內容不做強制要求,既可以是接近勻速運動的運動形式,也可以是以勻速運動為中心、觀察思考后所獲心得。此模式主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敏銳觀察,并以小組形式使其可以互相分享學習心得、共享知識,從而提高小組所有成員的學習效果。小組合作式分層的優勢在于,能夠發揮互助式小組的特點,使學生通過交流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
(三)項目式分層策略
項目式分層是以一個學習項目為核心,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強調學習的漸進性,將一類知識作為一個整體貫穿于某一個學習周期內,便于學生進行重復的溫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階段教學的重點為力學知識,教師可以進行項目式作業設計,將所有知識分為若干項目,小項目為本日所學內容,如力的產生、摩擦力的特點等,以一天或兩天為一個周期。在此周期內,學生應通過各類習題掌握當日所有知識,并能夠做到活學活用。教師則在小周期結束后進行簡單抽測,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大項目貫穿力學知識教學全周期。在此周期內,教師應對每個小項目的教學目標進行匯總,提前告知給學生本項目的學習全周期,使學生掌握學習思路和學習目標。在大周期內的課后教導方面,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鼓勵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加強學生交流。
(四)理論與實踐分層策略
物理學屬于理工類科目之一,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目前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相對關注理論,作業設計亦然。教師可在工作中嘗試作業分層設計的優化,對理論和實踐進行分層,包括理論優先模式、實踐優先模式兩類。
理論優先模式是指將理論相關作業放置在前,學生先完成理論部分作業后再進入實踐階段。假定當日教學內容為“聲音的傳播”,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將與聲音傳播相關的知識設計為若干填空、選擇、判斷題目,原則上要求所有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之后設置實踐作業,如“利用1周時間制備完成兩種以上可用于聲音傳播實驗的介質物”。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知識,制備小型水袋和沙包等用于實驗,其知識學習、運用情況均得到改善。理論優先模式關注以“理論引導實踐”,更符合現有教學模式。
實踐優先模式則強調先實踐、后理論。依然以“聲音的傳播”為例,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教學前一天設定實踐作業,通過觀看影視資料、觀察日常生活現象、研究其他學者資料的方式,了解“聲音傳播特點”,掌握聲音在兩種以上介質中傳播的特征。之后,進行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解釋觀察所獲現象(即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差異現象)。在此模式下,學生可以帶著疑問進行學習,實踐引導了理論學習,其優勢在于實踐學習和理論學習具有更高的連貫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分層設計模式下,初中物理作業能夠發揮更多作用,解決現存問題,促進學生成長。在設計初中物理作業時,教師可以采用根據難易度進行分層、組織小組合作式分層、展開項目式分層、安排理論與實踐分層等策略,并以當前教學工作內容、學生學情特征等為基礎選用適宜的方法,進一步推進初中物理作業和物理學科教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