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東
班級管理既是教育教學的重要方面,也是初中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萌發,情緒波動變大,這給班級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作為教育者,特別是班主任,總是希望通過強有力的方法加強班級管理,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盡管班主任的初心是好的,但結果總是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沒有遵循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管理方法和教育方式過于陳舊、簡單甚至粗暴,不被學生接受,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為此,班主任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找到適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教育策略。
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價值在于求美。“無痕教育”是教育者不輕易暴露教育的意圖和目的,以間接、隱蔽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蒙和教育。“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泰戈爾這句名言一語道破了教育的真諦:臻美的教育就是流水無痕般自然而然發生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無痕教育”的追求的境界,是“將教育的意圖隱蔽起來”的教育藝術,是一種充滿人性關懷的教育智慧。這種“隱藏教育意圖”的教育方式對提高初中班級管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需要遵循初中生心理發展規律,充分運用“無痕教育”藝術,不顯露教育意圖,淡化教育痕跡,靈活運用示范教育、體驗教育、賞識教育、民主教育等策略,提高班級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讓學生在自然和諧、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班主任應該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運用“無痕教育”策略呢?
一、示范教育,發揮教師的感染力
“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言行舉止、品德修養等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身上的一些優秀品質,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教師寫得一手好字,平時重視書寫,學生也會模仿,這個班學生的書寫水平也會整體提高;教師外語口語表達水平高,學生的口語表達習慣也會受到影響,這個班學生的外語水平也會整體提升,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事實證明,教師正直寬厚的道德情操、溫文爾雅的言行舉止、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愛戴,有利于班主任樹立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威信。
學生進入初中后自我意識增強,認知水平提升,對事物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如果班主任的管理方法還是像傳統那樣直白和單一,一味地說教,不僅難以達到目的,還會使學生厭煩。如果教育者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展示教師的良好品德修養、專業素質,無疑能夠為學生樹立榜樣,為自己樹立“權威”。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如果班主任品德高尚、作風正派,不用發號施令,學生也會自覺遵從;反之,雖有嚴格的指令,也少有人聽從和信服。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少一點說教,多一點身教,少一點呵斥,多一點示范。
教師說十遍道理不如親自示范一遍,正所謂身教勝于言傳,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是學生最鮮明、最直接、最生動的學習教材。例如,如果希望學生勤奮刻苦,那教師也應該認真備課、批改作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尊重和禮貌,那教師也應該對學生關愛和微笑;如果希望學生愛護環境、講究衛生,教師也應該毫不猶豫地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
要改變一名學生或一群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需要嚴于律己、身教言傳、耐心守候。在任教新班級的時候,往往會遇到紀律松散、自覺性差、成績不好等班級,這時候如果班主任急于求成,大動干戈,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此時,班主任不妨選擇身教和示范,從自身做起,以良好的品格和言行打動學生,如每天早到班、勤工作,與學生一起維護班級秩序,爭分奪秒,專心工作,認真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表現出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良好形象,學生也會樂于接受班主任的教導,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養成良好的行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無論遇到怎樣的班級和學生,教師都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時刻維護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樹立行為的“標桿”,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引領學生內化為自覺而正確的行為。
二、體驗教育,增強教育的說服力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總是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希望建立威信,以嚴格的紀律和規范約束學生,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道理強加給學生,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規則辦事。但面對青春期的學生,這個做法適得其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經過真實的情感體驗和自主思考,對班級管理理念和規則缺乏認識和認同。正如杰根所說:“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沒有意義,除非你認為它有意義,反過來也一樣”。
體驗教育實際上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來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念,從而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教育過程。其遵循學生的個性特點,將道理與情境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發現道理,升華思想,培養品行。每名學生都是生命鮮活的個體,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主觀意識形成、知識理論建構過程中的自主權,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創造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讓他們順其自然構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例如,在剛任教新班級的時候,班主任可以組織爬山、徒步、野炊、研學等集體活動,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互幫互助、并肩作戰的集體生活,從中領悟融入集體、團結友愛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讓每個同學輪流當班長,體會當班干部的滋味,感受班長的責任和艱辛,理解班干部的不容易,從而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初中生喜歡表現自我,班主任可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球賽、知識競賽、拔河比賽、學習挑戰、游戲等形式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在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中和互相配合的團隊生活中獲得成長體驗。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充分利用入學軍訓、合唱比賽、運動會等,鼓勵學生參與集體活動,讓學生融入團隊生活領悟集體主義的真諦。
親身體驗探索得出來的認知和道理是深刻的、生動的,是受學生歡迎的、接受的。針對學生沉迷手機和游戲的問題,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題為“初中生使用手機利大還是弊大”辯論賽,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查找資料、分析數據、合作探究、撰寫辯詞、參與辯論等,引發學生對使用手機帶來的影響進行理性思考和深入探討,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初中生沉迷手機的危害,這比教師純粹的說教管用得多。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盡量避免蒼白無力的灌輸教育,要積極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巧妙創造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在體驗中啟發、在啟發中成長。
三、賞識教育,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無痕教育”強調教育動機的隱蔽性,但不等于“無為教育”。愛爾蘭詩人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要點燃一把火”。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為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班主任要善于運用賞識的力量,開展賞識教育。在“識”的基礎上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挖掘每名學生的長處,創造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從而獲得大家的褒獎。
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的學生調皮、好動,但樂于奉獻;有的孩子學習不好,但歌唱得好;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但學習成績優秀,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發自內心地欣賞他們、接納他們。當教師用真心去賞識一個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展示他最精彩的一面,從而獲得完善自我的力量,更加信任、感激老師。因此,教師要心懷真誠,善于捕捉學生的獨特,發現學生的美好,不吝嗇自己對學生的贊賞,在他們背后推一把,使他們在成長道路上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不僅有生理、安全、社交等需要,還有被尊重的需要。初中生自尊心比較強,如果教師總是盯著學生的缺點,學生一犯錯誤就批評、責備,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每一名班主任都會遇到諸如上課睡覺、不交作業、不接受批評等毛病的后進生,讓師生溝通之門難以打開,學生也變得自暴自棄。這時候如果班主任能成為他們的“伯樂”,那么學生一定是幸運的,老師也將是幸福的。比如,他是一個熱心的人,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是一個自尊心強的人……班主任為何“不重用”他呢?就給他一次表現自我的機會,可以讓他擔任班長助理,讓他協助老師、班干部,參與課堂評價,專門負責課堂上給學生加分和扣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規范自己的行為,改變身上的壞習慣,提高是非辨別能力,盡力表現最好的一面,從而獲得老師的認可、同學的尊重,重拾信心,找到自我,走向完善。
班主任要慧眼識才,知人善用,用其所長,發揮賞識的力量,發現學生身上的獨特,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推動進步的不竭源泉。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伯樂”,發掘每個學生的能力,還要成為學生的“搭臺者”,讓學生能唱戲、有戲唱、唱好戲。例如,班主任可以舉行班級“達人秀”,讓學生當小老師,評選班級文明之星、學習之星等,讓每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為了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班主任可以開展“欣賞與贊美”主題班會課,讓學生發現同學或老師的優點,并把贊美詞寫下來,在班會課上宣讀,讓大家競猜說的是誰。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增強學生的互信,傳遞正能量。當學生有精彩表現時,除了口頭表揚之外,教師還要給予他們掌聲、加分,用手機拍下視頻分享在家長群,采用多種的獎賞方式讓學生獲得更多鼓勵。
賞識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也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從而取長補短、完善自我。賞識不僅體現在教師的言語上,也可能是教師一個贊許的動作、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評語,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善意與信任。當然,在表揚學生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合情合理、恰如其分,不浮夸,真誠自然的夸贊。
四、民主教育,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魏書生有言:“班級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學。”這說明民主也是一種管理班級的有效手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發揚民主就要克服以教師為中心,把管理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教育,民主也正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
在傳統教育模式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著“領導”的權威角色,師生關系常常表現為管理與被管理的狀態,學生完全聽從教師。然而,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這種方式顯然不合時宜。初中生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標準,班主任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和自主管理的權利,有利于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主人翁意識,從而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在被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愿意將內心想法與教師進行分享交流,愿意為班集體出謀劃策,愿意自我約束、自主管理,愿意與教師建立互信、合作的良好關系。
因此,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踐行“無為”理念,避免過多地干預學生,積極運用民主的思維,發揮民主的力量,為學生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歷練的機會,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班主任的“無為”,需要學生的“有為”來實現,即培養好“代理人”——班干部隊伍。為選出精干、得力的班干部隊伍,班主任在班級建立伊始就要詳細查閱學生的檔案資料,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長、愛好、能力等,幫助學生選擇自己能勝任的崗位,使班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主任要轉變角色,由臺前走向幕后,推動學生在民主的基礎上組建班委會,以班委會為核心建立班級自主管理機制。例如,課堂紀律的維持、作業的管理、小組的評價、班會的組織等都讓班干部來負責,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事實證明,以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淡化了班主任的角色,使學生成為班級的真正主人,不僅有利于實現班級管理的自主化、科學化,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感和班集體凝聚力。
踐行“無痕教育”,班主任要落實“無為而治”,通過民主的思維和機制,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當然,班主任也要時刻傾聽民聲、了解學生意見,集思廣益,如設立民主信箱,鼓勵學生多思考、說真話,及時發現問題,使班級管理更加科學高效。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轉變觀念,充分運用“無痕教育”的思維淡化教育痕跡,重視示范,增強體驗,善于賞識,踐行民主,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愉悅環境中獲得熏陶和感染,促進師生和班級的共同成長,遇見教育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