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綺文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教學的目標已不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實際語境中的有效溝通能力。小學階段作為語言學習的起始期,對學生未來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能力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小學英語教學至關重要。對話教學作為一種互動性強、能夠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教學方式,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本文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踐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英語素養在日常對話中落地生根,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對話教學的目標與意義
對話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該教學法的核心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將語言知識轉化為交際能力的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涵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話不僅僅意味著語言交流的表面過程,更代表了深層次的文化理解和思維習慣的形成。當學生在對話中運用英語,他們不僅僅是在重復和模仿,而是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語言,體驗和構建意義。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語言技能的綜合運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這種對話式的交流教學能夠為學生建立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溝通橋梁,使他們在理解和使用英語的同時,體驗和欣賞不同的文化背景。
對話教學的意義還在于其具有更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傳統的英語教學多側重于語法和詞匯的記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足夠的語言實踐機會。而對話教學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實際對話來運用語言,這樣的學習過程更貼近真實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在語言上獲得反饋,還在社交技巧、合作精神上得到鍛煉和提升。此外,對話教學還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對話中自由表達思想,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反應和需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方式下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對應學生能力水平的多樣性。
因此,對話教學的實施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說是一個多贏的選擇,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幫助學生形成了全面的思維模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理論依據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實施得益于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其中包括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些理論的核心思想不僅為對話教學提供了方法論支撐,還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以及知識的社會性建構。
交際語言教學法是對話教學的直接理論基礎,主張語言學習的目的是能夠運用語言進行有效溝通。按照這一理論,語言不僅是知識的堆砌,還是能力的培養,而能力的培養需要依托真實語境的交際實踐。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創設一個接近真實的交際環境,通過模擬對話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學習英語語言,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構建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實際活動中通過體驗和反思來建構知識。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這一理論的應用意味著學生通過與人交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等方式學習語言。學生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發音、語法和詞匯使用,通過實踐來不斷構建和鞏固語言知識。
對話教學的有效性還得到了心理語言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支持。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輸出是語言習得的關鍵部分,能夠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和長期記憶的形成。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則表明,有意義的輸出(即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感受)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驅動力。在這些研究的指導下,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對話練習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發音或語法正確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來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意圖和思想的意愿,進而促進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
這些理論的融合為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在對話教學中,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溝通場景中主動建構語言知識,而教師的角色則轉變為設計情境、引導對話和評估反饋的“專家”。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他們將來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奠定語言基礎。
三、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真實情境的創設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話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在特定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中。真實情境的創設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將學到的語言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在組織復習課時,教師可以整合知識,以《Let's go to school》為主題組織一節英語口語交際課。以“School”為主題的知識在人教版pep三至六年級的每冊教材中都有涉及,教師可以把所有與“School”相關的內容都在課堂里組織起來,讓學生模擬自己的上學經歷、討論每天的日常活動、如何準備去學校的物品、上學途中可能遇到的情況等。這些都是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活動,學生不會覺得脫離現實,能夠讓學生在分享個人經驗的同時,也在實踐中進行語言表達。另外,情境模擬是創設真實對話環境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設置模擬的校園場景,如課室、食堂、圖書館等,引導學生在這些場景下進行角色扮演,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英語。這種實踐對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教師利用多媒體工具開展教學,能夠有效增強對話情境的真實性。現代教室裝備了電子白板、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展示與上學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觀看真實的場景并進行模擬對話。這種多感官的學習體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進行對話的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堂上學到的內容。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教師不再是簡單的講授者,而是成為了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需要創設情境、提供語言材料、引導討論,并在必要時給予學生適當的支持。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與同伴的互動,不僅能夠獲得立即的反饋,還能夠在合作中學習、掌握如何用英語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方法。
綜上所述,真實情境的創設對于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高效開展至關重要。通過開展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主題活動、設計情境模擬的活動以及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輔助,教師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和交際技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練習英語,為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多樣化對話任務的設計
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多樣化對話任務的設計是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和維持課堂活力的關鍵。任務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同樣在以《Let's go to school》為主題的復習課教學時,任務設計不應僅僅局限于模仿和重復,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互動的、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學生在安全的課堂環境中嘗試使用英語進行真實的交流。一種方法是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使用目標語言。例如,學生可以扮演學校里的不同角色,如老師、圖書管理員、學生、保安等,并進行相關對話。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練習語言,還能夠在不同的社會角色中體驗和學習相應的語言用法。
此外,解決問題的任務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可以設置相應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用掌握的英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學校丟失了一些書籍,需要學生合作進行調查,要求學生通過提問、討論、推理來找出書籍丟失的原因,最終提出解決方案。這樣的任務不僅要求學生使用英語交流,還要求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進行解決。
設計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對話的同時進行信息的收集和分享,是一種很有用的交際方法。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英語六年級上冊“Ways to go to school”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班級同學的上學方式,然后用英語將調查結果呈現給全班。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對話任務的真實性,也讓學生在實際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練習信息的整理和表達。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任務的個性化和差異化設計。每名學生的語言能力、興趣和學習風格都是不同的,教師在設計任務時應當考慮到這些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級別的任務,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參與到對話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通過多樣化的對話任務設計,小學英語課堂成為了活躍、互動、高效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英語語言能力,還能發展其他跨學科的技能,如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導向教學方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英語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三)合作學習的引導
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引導是構建學生集體智慧和社會互動能力的有效途徑,不僅加深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還有助于構建一個支持性和共享知識的學習社區。教師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話實踐,讓學生在小組互動中學習如何傾聽、如何表達、如何協商以及如何共同解決問題。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My school”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問路”游戲,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情境下,用英語指引彼此找到學校的某個地點,鼓勵學生利用英語進行實際的溝通和信息交換。游戲形式有效降低了學生對語言運用的恐懼,使他們更加自信地學以致用。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引導者和協調者,不再是課堂的唯一知識來源,而是創造環境和機會,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中學習和成長。教師需要關注每個小組的互動動態,及時提供幫助和支持,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合作學習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感。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平等地分享話語權,如何鼓勵隊友,以及如何共同慶祝每一次的成功。教師可以通過角色分配、任務委托和團隊獎勵等策略實現這些教學目標。
四、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
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多重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教學方法和學生個體的差異,還包括教學資源和教育評估體系的不完善。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并尋求相應的思考與解決策略,對提高對話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課堂實踐中,盡管教師努力創設語言學習情境,設計互動活動,但往往會發現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和口語交流能力提升不盡人意。這種現象背后可能隱藏著多種因素。其一,學生可能因為害怕犯錯而抗拒開口,這與中國傳統教育中對錯誤的否定態度有關。其二,教師可能過度強調語法和詞匯的正確性,忽視了語言交流的流暢性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其三,教學資源的不足也是影響對話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很多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缺乏足夠的語言實踐材料,如生動的圖片、實物或互動軟件。其四,教學評價體系往往側重于書面考試,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評價不夠重視,導致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口語交流技能的培養。
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反思并調整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在安全和積極的學習環境中不怕犯錯,減少對語言形式正確性的過分關注,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交流的效果。此外,教師應積極尋求和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資源,如使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真實世界的語言使用情境帶入實際課堂教學中。
教學評價體系也應當做出相應的改革,制定完善的口語交流能力評價標準,并給予學生更多展示口語能力的機會,如口語考試、演講比賽和角色扮演等。這些改變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認識到語言學習的實際價值。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話練習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的簡單實踐,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文化理解的培養。我們期望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持續的教育改革,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語言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注:本文系2020年度三水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中高年級英語對話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號:2022SSJK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