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肖欽文 張 濤 何瀟蓉 周 億
(1.華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2.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3.四川省第十一建筑有限公司,四川 宜賓 644000)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模式,更加注重發展效益與可持續性。建筑業作為我國支柱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6.4萬億元,同比增長6.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2%。推動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有序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建筑業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20 年底,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縱觀各國城鎮化發展歷程,當城鎮化率達到60%之后,城鎮化速度會減慢。建筑業作為新型城鎮化主力軍,在為河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建筑業發展的驅動力將發生本質變化。因此,探究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據此,本研究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河北省2011—2020 年建筑業—城鎮化—經濟發展進行耦合協調評價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為相關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提供有意義的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作為3 個高度獨立的系統,擁有顯著的自身特點,研究三者間的協調發展,需要綜合考慮河北省省域的自身特點,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的指標選取原則,結合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1-6],本研究從建筑業的技術支撐、產業規模、產業效益,城鎮化方面的人口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環境城鎮化和省域經濟的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質量9個一級指標中選取了30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表1 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1.2.1 數據來源。本研究從《中國建筑業統計年鑒》《河北省統計年鑒》獲取河北省2011—2020年建筑業、城鎮化、經濟三大系統的相關數據。由于2011 年前的部分數據缺失,2021 年的數據尚未完全公布,故此次研究只選取了2011 年到2020 年10 年間的數據,其中有個別值缺失,采用插值法將缺失值填補完整。
1.2.2 數據處理。由于指標眾多且數據單位不一致,為消除量綱影響,本研究采用極值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極值法計算后指標數值將集中在0~1 之間,為避免計算熵值過程中對數運算無意義,還應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非負化處理,計算公式如下。
正向、逆向指標標準化處理如式(1)。
式中:Mj為Xij最大值,mj為Xij最小值。
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非負化處理如式(2)。
熵值法作為一種客觀賦權方法,能夠根據來源的客觀數據確定各指標權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保證結果更加客觀準確,具體步驟如下:其中i表示年份序列(i=1,2,…,m),j表示指標數量(j=1,2,…,n)。
①指標比重交換。具體如式(3)。
②指標的熵值計算。具體如式(4)。
③指標差異度計算。具體如式(5)。
④指標權重計算。具體如式(6)。
耦合最早來源于物理學,即兩個及以上系統間在良性互動過程中的協調發展現象[7],可以表示各系統間或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程度。本研究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探究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高低具有較強適切性,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三大系統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具體公式如下。
①子系統耦合度計算。具體如式(7)。
②子系統協調度計算。具體如式(8)。
③耦合協調度計算。具體如式(9)。
以上式中:D為系統耦合協調度;C為系統耦合度;T為綜合協調度;w1、w2、w3分別建筑業、城鎮化和省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μ1、μ2、μ3為特定系數,本研究認為三個子系統具有同等重要性,故μ1、μ2、μ3均取值1/3。
為便于直觀了解三大系統的發展現狀,本研究借鑒陳國生等[8]對耦合協調度的等級劃分標準,對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等級進行劃分(見表2)。

表2 耦合協調發展等級標準
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三大系統2011—2020 年間綜合發展水平如圖1 所示。總體來看,建筑業發展水平波動最大,樣本年間出現極端峰值,城鎮化發展水平變化趨勢次之,省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最為平緩。
河北省建筑業發展水平在2011—2014 年持續增長,其中以建筑業企業總收入和建筑業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最為顯著,分別增長了1 439.21 億元和123 746 元/人,2014—2018 年呈現V 形變化態勢,在2016 出現低谷,建筑業企業技術裝備率、建筑業企業動力裝備率、建筑業增加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并跌到了近幾年間的最低值。但2017—2018年河北省建筑業發展水平出現陡然式增長,由2017 年的0.400 3 增長到2018 年的0.736 9,增 長了84%,建筑業企業技術裝備率尤為突出,出現了樣本年間的短暫峰值,導致2018 年建筑業發展水平異常高質量。隨后受到環境規制影響,2018—2020年建筑業發展水平又出現回跌;2011—2020年河北省城鎮化發展水平呈現波浪式的上升態勢,雖然中間年份有小幅度的回落,其中2019—2020 年增速尤為明顯,由0.582 5 增至0.846 7,增速達到了45%,總體符合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2011—2020 年河北省省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現逐年穩步增長態勢,變化幅度較小,樣本年間,省域經濟發展水平由2011 年的0.370 2 增加至2020 年的0.619 1,年增長2.5%,增長平穩。
對比圖1 中三大系統的發展水平可以發現,在2011—2017年,省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居于三大系統的首位,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經濟發展一片向好;2017—2018年,建筑業憑借新型技術的發展和機械化設備的普及一躍而上,一舉躍居三大系統的領先位置;從2018 年開始,隨著城鎮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城鎮化率的穩步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一舉成為三大系統的領頭羊。

圖1 2011—2020年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發展趨勢
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如表3 所示。2012 年,三大系統協調等級由中度失調降至輕度失調水平,由樣本年間耦合協調度最低的2011年的0.263 7上升至2012年的0.320 6,并于2018 年進入瀕臨失調水平。總體來看,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大致呈逐年平穩增長態勢,三大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由最低的0.263 7 上升至0.459 7,增幅非常顯著,系統間的耦合度、協調度也在不斷提升,但仍處于瀕臨失調水平,距優質協調發展水平還有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間的協調發展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還需要繼續提升三大系統的協調發展程度,促進三大系統的穩步發展。

表3 2011—2020年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水平
2011—2017年,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一直處于萌芽階段,雖在2018年出現了跨越式發展,步入起步階段,但經過3 年的持續發展,到2020 年三大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依舊停滯在起步階段,距高質量發展差距仍舊顯著,為此,亟須探索三大系統協同作用機理,探究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河北省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旨在早日實現河北省“雙碳”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繼續保持省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對河北省2011—2020 年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展開研究,在綜合考慮河北省區域優勢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建筑業的技術支撐、產業規模、產業效益,城鎮化方面的人口城鎮化、社會城鎮化、環境城鎮化和省域經濟的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質量9個一級指標中選取了30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耦合協調度模型開展實證分析。研究發現:三大系統間的耦合協調程度逐年穩步增長,但增長速度較為緩慢,仍處于失調水平和起步階段,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的耦合協調發展河北省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巨大。要實現三大系統的高質量協調發展,亟須探尋三大系統協調發展新路徑,打造出集“產業持續轉型、城鎮化持續完善、經濟持續增長”于一體的“新模式、新業態、新增長極”的協調發展新體系,實現河北省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以及“雙碳”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目標。
致力于促進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耦合協調發展,須堅持全局觀,不僅要充分發揮省域內各區域的自身優勢,還要強化區域合作,同時也要著重發展建筑業、城鎮化、省域經濟三大系統。以下是針對三大系統提出的相關建議。
4.2.1 建筑業。在建筑業發展方面,河北省要健全完善建筑業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建筑業市場環境,堅持“雙碳”目標,發展包括裝配式建筑、被動方等在內的綠色建筑,加大BIM 等新型技術在工程施工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建筑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省域經濟的發展。
4.2.2 城鎮化。在城鎮化發展方面,一是要循序漸進地推動城鎮化建設,切不可過激。在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的同時,也要落實農村居民市民化后的各項生活、教育、住房等保障措施,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二是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帶動小城鎮周邊農村的發展。三是要持續完善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加大對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地下管網等短板的投入力度,提升區域內城鎮公共服務水平。
4.2.3 省域經濟。在省域經濟方面,河北省要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推動現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發展省域內的特色產業,培育經濟增長極,促進省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