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霖,陽富強
(福州大學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事故不僅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還會對幸存者、救援人員及社會大眾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創傷。為研究人在心理創傷中的心理恢復能力,心理學界提出心理韌性這一概念。心理韌性被定義為個體從不良事件的心理影響中快速恢復的能力[1],或個體在經歷過不良事件后仍然保持心理健康或穩定的能力[2]。根據心理韌性的過程論[3],心理韌性是個體在不良環境中進行良好適應的動態過程。綜合而言,心理韌性有助于個體在不良環境中快速恢復與保持心理狀態穩定,但它也會被其他因素所影響,從而改變其能力水平。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心理韌性較強,他們即使直接或間接地暴露在安全事故中,其心理功能依舊能保持正常[2]。但是,部分心理韌性弱的人在遭遇事故后會發展出創傷之后的應激障礙,這類人長期遭受生理和心理困擾,給心理健康帶來沉重負擔[4]。人的不安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心理活動影響而產生,尤其是煤礦工人等高危職業人群,其工作環境特殊,在各種心理活動的作用下更容易產生不安全行為,從而引發事故。基于此,國內外學者對高危職業人群心理韌性開展廣泛研究[5]。McCanlies 等[6]在經歷過卡特里娜颶風的警官樣本中探索韌性、生活滿意度、創傷后成長和創傷后壓力之間的關系;李紅霞等[7]提出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心理安全培訓作為最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影響著礦工的心理韌性。綜合來看,國內外相關研究確定了影響高危職業人群心理韌性的相關因素,但缺乏對多類影響因素間層次關系的合理性研究以及進行心理韌性評估。因此,將煤礦工人作為研究對象,利用解釋結構模型(ISM)來探索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運用交叉影響矩陣相乘法(MICMAC)分析各因素的驅動力和依賴性來驗證因素層次關系的合理性;最后,在此基礎上構建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水平評估量表,為煤礦工人的心理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幫助,減少因不安全行為產生的安全事故。
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煤炭行業的從業人員特性、工作特性和企業對煤礦安全管理特性,將影響因素大致分為個體因素、工作因素以及企業管理因素。通過參考多位學者的調查研究,選取13 種代表性較強的影響因素,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Table 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與個人因素相關的研究中,陳飛杰等[8]認為職業適應性、工作經驗等因素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對護理人員的心理韌性具有影響;國外學者在問卷調查中提出個人意識、目的性、愿景、自信心、計劃組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互動和人際關系等8個因素用于研究心理韌性;孫鳳君等[9]研究表明工作家庭沖突會降低礦工心理韌性;臧宏運等[10]提出可通過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自我接納程度來提高心理韌性;Anthony 等[11]調查了心理韌性和積極情緒在壓力過程中的功能作用,結果表明隨時間推移,積極情緒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韌性。基于此,將工作經驗、問題解決能力、人際關系、職業適應性、情緒、工作家庭沖突以及自我效能感作為影響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個人因素。
在關于工作因素的研究中,伍娜等[12]研究發現心理韌性在工作壓力源和安全行為之間可以發揮顯著調節作用;唐盼盼等[13]研究發現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心理韌性與職業壓力表現呈正相關;國內專家提出環境因素與礦工的不安全行為關聯度最大;工作環境通過違章行為意向顯著負向影響故意違章行為,工作強度通過違章行為意向顯著正向影響故意違章行為。因此,將工作壓力、工作強度、工作環境作為影響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工作因素。
在與企業管理因素有關的研究中,提高礦工組織公平感可以促進其心理彈性提升,以此減少礦工不安全行為。于是,將組織公平、組織支持、管理者安全態度作為影響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企業管理因素。
ISM 運用矩陣運算、層級分解等數學工具來梳理因素間的關系,將復雜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存在層次關系的子系統。
通過咨詢煤礦行業的從業人員、專家以及查閱相關論文的問卷調查結果,對表1 中的13 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確定鄰接矩陣A 來描述系統中要素間的關系,鄰接矩陣A 為:
用鄰接矩陣A 與單位矩陣I 的和,即(A+I),進行運算。若有(A+I)k-1≠(A+I)k=(A+I)k+1=R 成立,則R=(A+I)k 即為可達矩陣,可達矩陣R 如下所示:
在得到可達矩陣后,可以確定可達集合R(Si)、先行集合Q(Si)和共同集合T(Si)的要素,各類集合要素匯總結果見表2。
表2 可達集R(Si)和先行集Q(Si)及共同集T(Si)匯總結果Table 2 R(Si),Q(Si),T(Si)summary results
按照層級分解條件T(Si)=R(Si)∩Q(Si)=R(Si),對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影響因素進行層級分解。首先,i=2、5、7 滿足條件R(Si)∩Q(Si)=R(Si),于是將表中R(Si)部分有關2、5、7 的元素抽出,得i=1、3、4、6、9、10 滿足條件R(Si)∩Q(Si)=R(Si)。然后,抽出i=1、2、3、4、5、6、7、9、10 后,得i=8、11、12、13 滿足條件R(Si)∩Q(Si)=R(Si)。由此,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層級分解完成,直接因素L1包含元素S2、S5、S7;關鍵因素L2包含元素S1、S3、S4、S6、S9、S10;根本因素L3包含元素S8、S11、S12、S13。
根據上述的層級分解結果,建立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ISM,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ISM結構圖1。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可分為3 層,即直接因素層L1、關鍵因素層L2和根本因素層L3。
圖1 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ISMFig.1 ISM for influenc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1)直接因素包括問題解決能力、情緒和自我效能感。煤礦工人在長期的工作中,無法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問題解決能力強的煤礦工人可以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并且在數次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后,其自信心得到積累,心理韌性也逐漸增強。同時,工人長期在高危高壓的環境下工作,必然感到工作倦怠,若有家庭關系緊張等情況,其情緒易走向負面,從而影響心理韌性。面對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內容,若煤礦工人對自身完成工作的主觀評價較低,其心理韌性會下降,更容易產生不安全行為,從而引發事故。
2)關鍵因素包括工作經驗、人際關系、職業適應性、工作家庭沖突、工作強度和工作環境。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煤礦工人能夠保證高效安全地進行工作,有效快速地應對突發事件,并且隨工作經驗的積累,其心理韌性會逐漸增強。煤礦工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其處在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和生活氛圍中,在工作和生活中會得到支持,從而保持良好穩定的心理韌性。如果煤礦工人對自身職業的適應性強,則會更加集中精力于本職工作,工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會不斷提升,自身心理韌性也會隨之增強。從事任何職業都避免不了工作家庭沖突,工作壓力與家庭壓力的交疊使煤礦工人處于情緒低谷,工作時出現自我懷疑等負面心理,其心理韌性受到負面影響。煤炭行業受到自然災害、事故等不得不暫緩或停止生產,復工復產后會趕產能,加大工作強度,從而增加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受到的負面影響。煤礦井下工作環境復雜,粉塵、瓦斯、透水、冒頂、片幫等環境情況和突發危險對煤礦工人的心理情緒造成影響,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對心理韌性造成負面影響。
3)根本因素為工作壓力、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態度。由于職業特性,工作壓力始終貫穿工作全過程,在長時間的高壓工作下,煤礦工人心理韌性不斷受到影響,使煤礦工人難以恢復或保持心理健康狀態。組織面對工作沖突的態度不同、部門獎懲不公、制度差別實施等均會使煤礦工人對本職業逐漸失去信心,從而在工作中出現厭倦、抵觸等情緒,進而影響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組織對煤礦工人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將會改善工作氛圍、減小工作壓力等,從而增強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管理者的安全態度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煤礦工人的安全狀態,重視安全的管理者會關注煤礦工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心理疏導、心理教育等方式改善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
為驗證模型對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層級劃分的合理性,使用MICMAC 對各影響因素的依賴性和驅動力進行分析。MICMAC 應用矩陣相乘原理,依據各影響因素的依賴性和驅動力,明確各影響因素在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驅動力是某一要素對其他要素產生的影響,依賴性是其他要素對該要素產生的影響。由可達矩陣可以得出各因素的依賴性值與驅動力值,并以此來構建依賴性-驅動力直角坐標系,橫坐標代表依賴性,縱坐標代表驅動力,坐標系4 個象限分別表示4 個不同影響性質的因素:自治因素、依賴因素、聯系因素和獨立因素。在表2 的Q(Si)和R(Si)對應的列中統計各因素出現的次數,各影響因素驅動力與依賴性匯總結果見表3,各因素在依賴性驅動力圖上的分布如圖2。
表3 各影響因素驅動力與依賴性匯總Table 3 Summary of driving force and dependence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圖2 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的依賴性-驅動力圖Fig.2 Dependence and driving forc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coal miners
從圖2 可以看出,自治因素中包括:S1工作經驗、S3人際關系、S4職業適應性、S6工作家庭沖突、S9工作強度、S10工作環境、S13管理者安全態度;依賴因素中包括:S2問題解決能力、S5情緒以及S7自我效能感;聯系因素內無影響因素;獨立因素包括:S8工作壓力、S11組織公平和S12組織支持。
為明確各影響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利用ISM 和MICMAC 來聯合驗證:
1)ISM 中的直接因素全部分布在依賴性-驅動力圖的依賴因素中,這3 個因素體現出依賴度大、驅動力小的特點。因此,這3 個因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當其他因素改變后,會引起這3 個因素的改變,從而影響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例如,工作壓力、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態度中的任意1 個因素正向發展都會直接引導關鍵因素正向發展,從而間接引導直接因素正向發展,改善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對這些因素可以通過正向管理關鍵因素和根本因素來加強對其的正向影響。此外,這些因素中個別因素容易被察覺。例如,煤礦工人的情緒,在不安全行為發生的前期,通過煤礦工人自身的情緒表現就能反映其當前狀態的心理韌性水平,而此時是事故預防與改善心理韌性的最佳時期。
2)ISM 中部分根本因素和全部關鍵因素分布在自治因素中。與其他因素相比,自治因素依賴性和驅動力均較小且兩者間沒有明顯差距。在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中,自治因素通常是中間因素,受根本因素的影響以及影響直接因素。工作經驗、工作家庭沖突、人際關系、職業適應性、工作強度、工作環境和管理者安全態度同時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和驅動力。除管理者安全態度外,其他因素在整個心理韌性影響因素ISM 中起過渡作用,尤其是人際關系,是關鍵因素中唯一涉及所有直接因素的影響因素。因此,企業管理者應將協助改善煤礦工人的人際關系作為改善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重點。工作家庭沖突和工作強度均涉及2 個直接因素,企業管理者可將其作為改善心理韌性的次重點。
3)從鄰接矩陣A 可看出,工作壓力、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態度均不受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將這4 個因素一同作為煤礦工人心理韌性ISM 的根本因素。同時,這4 個因素均明顯體現驅動力大于依賴性,均符合獨立因素的特點,除管理者安全態度的驅動力值不滿足獨立因素外,其他因素歸納為獨立因素還是比較合理的。工作壓力是職業特性,客觀存在,只能通過改善其他因素來相對減小。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態度均和企業管理者相關,其本質由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驅動,一旦管理者缺乏對這3 個因素的重視,則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將會難以得到改善,并由此引發人為事故。
影響因素及其層次關系得到確定后,為能更好地反映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模型涉及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編制心理韌性評估表,并進行實踐。
對安徽淮北某煤礦的煤礦工人進行心理韌性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40 份,回收107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76.43%。該調查問卷以模型中的影響因素(問題解決能力、情緒和自我效能感依賴性明顯大于驅動力,不宜作為評估指標)為評估心理韌性的指標,每項影響因素分值1~5 分,總計10~50 分。評分標準重點體現處在最近1 次的生活工作負面心理狀態時,這些因素的改善期望值(分值越大,期望越大),通過總評來評估分析研究對象近期的心理韌性水平。總評區間及其水平設置為10~17 分視為良好,18~25 分視為較好,26~33 分視為一般,34~42 分視為較差,43~50 分視為很差。
基于統計學相關知識,采用SPSS26.0 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由于采用的心理韌性量表是基于ISM-MICMAC 模型中的影響因素所編寫,需要確定結果的合理性。利用統計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并計算Cronbach’s α 來驗證影響因素作為測量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進行因子分析時,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檢驗來確定量表中的變量是否適用于因子分析。
參與調查的煤礦工人共140 名,全部為男性,年齡為(39.27±7.06)歲。對回收的107 份問卷進行整理,得到該礦煤礦工人心理韌性評估得分為20~45分,表明調查對象心理韌性水平總體上呈現一般。個人、工作和企業管理因素的得分均值、標準差和Cronbach’s α 見表4。
表4 各因素得分均值、標準差和Cronbach’s αTable 4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ronbach’s α of each factor
利用SPSS26.0 對篩選后的107 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量表的Cronbach’s α 為0.712,滿足內部一致性系數的要求。利用SPSS26.0 對量表結果進行因子分析,計算量表中10 個項目的總分相關系數,因子抽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類采用坡度檢定法,計算得出的KMO 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KMO 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640;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近似卡方為211.019,自由度為45,顯著性為0。因子抽取與分類結果見表5。計算結果表明,該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但效果一般,僅可作為簡易的心理韌性量表。
表5 因子抽取與分類結果Table 5 Factor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sults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該礦的煤礦工人近期心理韌性水平一般。從均分上看,工作因素最高,總體偏離較小,可作為主要原因;個人和企業管理因素均分相近且與工作因素差距較小,可視為次要原因。3類因素綜合得分均值前3 的因素為工作環境(3.67分)、工作強度(3.37 分)以及工作家庭沖突(3.26分),結合礦井所在地區的自然地質條件和礦井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等客觀因素來看,該量表得出的心理韌性評估結果較合理。
從個人、工作、企業管理3 個方面總結了13 個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影響因素,并利用ISM 將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分為直接因素、關鍵因素、根本因素。通過MICMAC 對13 種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結果與ISM 的層級劃分情況基本一致,表明影響因素間的關系梳理結果合理。分析結果表明,工作壓力、組織公平、組織支持和管理者安全態度應作為增強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重點,是增強心理韌性的根本因素。從ISM 的結構來看,這4 個因素的良性發展可以由下至上促進各因素改善,從而提高煤礦工人的心理韌性水平。從MICMAC 分析結果來看,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影響因素是從強驅動力逐漸轉向強依賴性,由高驅動力的因素帶動高依賴性的因素發展,從而增強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將模型中的影響因素作為評估煤礦工人心理韌性的指標,評估結果表明該礦的一線工人心理韌性處于一般水平,結合客觀條件來看,評估結果較合理。同時,該結果也表明這些因素與煤礦工人心理韌性具有顯著聯系。結合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來看,該心理韌性量表可對煤礦工人的近期心理韌性水平做簡單評估。運用ISM-MICMAC 模型得出的分析結果,可為煤礦企業管理者提高下屬煤礦工人心理韌性水平提供參考和建議。同時,基于影響因素的心理韌性量表可作為煤礦企業了解和改善煤礦工人心理韌性水平的簡易參考。當然,對影響因素的選擇和分析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問卷調查對象與其所在煤礦地質特點有明顯地域性,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可以總結更多類型的影響因素和制定更加有效、準確的心理韌性量表來評估煤礦工人心理韌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