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鮑晨汝,孫民增(天津市南開區中醫醫院,天津 300100)
高血壓是現階段我國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且近年來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1],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臨床常用的降壓藥物無法改變高血壓患者的神經意識及肢體功能情況,且藥物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多,患者依從性較差,極易誘發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傷和卒中再復發等風險[2],而中醫針刺手法具有即刻降血壓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壓節律,在高血壓病治療中取得不錯的臨床療效[3],但由于目前多種針刺手法各具優勢,加之中醫證候分型不一,納入標準不夠統一的特點,使得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文章對近年來不同針刺手法治療高血壓病的研究新進展進行了分析,綜述如下。
高血壓主要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與患者的飲食、生活環境及遺傳等因素相關,目前未發現明確的發病機制[4],臨床主要表現為頭暈、眼花、頭痛、耳鳴、血壓升高等癥狀,屬中醫學中“眩暈”“頭痛”等范疇,與患者內傷虛損、情志失調及飲食失節等因素有關。中醫針灸通過活血散風針刺法、人迎寸口補瀉針刺法、耳尖放血針刺法、開“四關”加百會穴溫針灸法等手法對高血壓治療效果確切,且均具有其獨特的優勢[5-6],現將近年來的研究新進展歸納如下。
石學敏院士[7]認為“血氣不和,乃百病生”,高血壓的發病原因主要在于氣血不調,由此提出“氣海論”,“氣海”是指將宗氣積聚在胸中,發揮行血氣、行呼吸、資先天等功能。“氣海”失司,也就會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氣海論”認為,肝脾則為高血壓病位的主要原因,“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是造成眩暈問題的關鍵,肝失疏泄則表現為急躁易怒,情志不暢,肝失濡養則會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而“無痰不作眩”,痰濁內生則因脾失健運,肝風挾痰上擾清竅,阻滯氣機,導致頭目昏蒙,胸悶脘痞,又因木旺乘土,日久加重脾失健運,后天之本不足,氣海失養,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治療肝脾不和、肝腎陰虛型高血壓,可采用“活血散風針刺法”,通過針刺人迎主穴,配穴合谷、太沖、曲池、足三里等穴位,雙向良性調節營衛和氣血,調節氣海的“營運之輸”,起到疏理氣機、陰平陽秘之療效。姜澤飛[8]等學者研究“活血散風針刺法”對肝腎陰虛型高血壓患者血脂的影響,將68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兩組患者均給予降壓藥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a組“活血散風”針刺治療,5周后對兩組患者的血脂檢測發現,a組的各血清指標水平改善均優于b組,說明該針刺方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狀態,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黃帝內經·靈樞》[9]中指出,人迎寸口補瀉針刺法是一種以陰陽學說為指導的臨床針灸診脈辨證法,采用人迎寸口脈法針刺補瀉法首先應進行辨證治療,陽盛而陰不足應瀉足少陽膽經,補足厥陰肝經,針刺瀉風池補太沖;若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應瀉足厥陰肝經,補足少陽膽經,針刺補風池瀉太沖。郭蘊萍[10]等學者通過運用人迎寸口脈法針刺分析辨證經脈陰陽虛實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將收治的6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三組,A組、B組、C組各20例,A組針刺以補虛瀉實;B組采用平補平瀉法;C組針刺以補實瀉虛。研究發現,治療后,三組的人迎寸口脈動差異較治療前均減少,且A組與B組更明顯,說明采用人迎寸口脈法對患者進行針刺補瀉是有效的,但臨床效果因手法不同也有顯著性差別[11-12]。
肝陽上亢證作為高血壓病常見之證型,主要表現為眩暈、面部烘熱、焦躁不安等癥狀,是引發患者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靈柩·邪氣肺腑病形》中道:“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精陽之氣上走于目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耳與全身經絡的關系之密切[13]。耳尖穴作為臨床常用的清熱解毒穴,對于平氣降壓、平肝潛陽以及清腦明目具有重要作用,耳尖放血法通過按摩患者的耳廓使其充血,利用針刺放血以最大程度控制其交感神經活動,以此減少內皮素分泌,有效降低患者血中的一氧化氮濃度,即刻降低血壓水平。陳美鶯[14]等學者選取63例高血壓患者,以雙側耳尖穴為點刺放血點,用三棱針點刺1-2mm,反復擠壓患者耳背,至出血5-10滴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隔日1次,1周治療3次,12次為1個療程,結果顯示:血壓控制在120-135/80-85mmHg者27人,血壓控制在135-140/80-95mmHg者20人,血壓控制在145-155/80-100mmHg者12人,血壓無明顯變化者4人,總有效率高達93.65%。由此說明,耳尖放血較針刺曲池、太沖雙穴,能更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降低近期和即刻的收縮壓及舒張壓[15]。
高血壓發生和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于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正常分泌情況下的血管內皮細胞可促進人體舒張壓和收縮壓平衡,但若分泌出現異常,則會造成血壓比例失衡,血管會因過度收縮而出現高血壓等問題。百會穴位于頭頂部,為人體諸陽之會,溫針灸此穴具有調整陰陽的作用,氣血陰陽平衡協調[16-18]。通過瀉法針刺太沖、左右合谷四穴,可起瀉陽明而瀉全身偏盛之氣的作用,通過開通氣血、上疏下導、合并整體與局部,來促進氣血平衡。李天姝[19]等學者通過選取10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給予降壓藥口服治療,觀察組采用針刺開四關加百會穴溫針灸治療,比較發現,觀察組治療后的舒張壓指標、收縮壓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一氧化氮濃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運用此法可對患者機體血壓指標進行改善,雙向的調節和平衡其血管內皮細胞功能。
近年來,針灸在高血壓病治療中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不同針刺手法也均取得不錯成效,但目前針灸治療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如:①參與臨床研究的樣本數量不足,仍需加大高質量樣本研究數量,以此證明針灸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②中醫針灸治療主要為辨證取穴治療,但很多針灸手法并未對患者進行辨證,而是采用統一針刺手法和穴位進行研究,造成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參差不齊。③針灸行刺患者評價的均為短期療效,很多患者對長期療效未做評價,因此,無法全面地對針灸行刺療效做出評價。④因多數針刺患者服用降壓藥物聯合治療,針灸療效多受治療藥物的影響,并非確切的臨床效果。因此,為進一步研究不同的針刺手法治療高血壓病進展,需加大參與研究的樣本量,對不同病癥的患者進行辨證治療,且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遠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