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遠慧
(常德博物館,湖南 常德 415000)
作為一個面向公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博物館為社會提供了多類型的發展服務條件,集文物保護、文化研究、藝術欣賞、社會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正是由于博物館社會屬性的特殊性,使得其具備提供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設計的基礎條件,并伴隨社會的持續發展逐漸將自身工作重心予以轉變,完成物品的保管職能至教育職能的轉化任務,繼而在博物館教育基礎上持續探索并積累更多的教育實踐經驗,為充分發揮博物館自身教育功能優勢奠定堅實基礎。本文詳細介紹了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類型與設計要點,包括參觀過程的講解、專題展覽、博物館課程、實踐活動、教育讀物、教師培訓、志愿者活動等,基于對博物館中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的重要意義的分析,從人才待遇提高、教育戰略制定以及提高對工作重視三方面闡述了項目實施建議策略。
以學校牽頭組織青少年到博物館進行參觀,是博物館與學校進行合作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常德博物館常年開放的教育活動項目之一。此類參觀活動除去常規講解外,也同樣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活動項目的參與機會[1]。
博物館與學校合作開展的專題展覽活動,主要以未成年人與中小學生作為主要的開放對象,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與參觀講解的重點不同,專題展覽更注重圍繞的主題與由此延伸出的教育內容,所營造的教育氛圍相對較強。以“紅色印記,百年征程”專題展覽為例,通過參觀此類專題展覽讓青少年們可詳細了解中國共產黨建黨的艱苦奮斗內容,進而形成對先輩們的敬仰之情,切實感受國家強大的來之不易。
博物館課程主要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基于博物館自身特色,將青少年作為授課對象所開設的具有一定主題的教育課程,例如常德博物館所開設的“初識古文字文博課程”,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了有關文字演變的一系列知識,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青少年感受到了文博課堂的魅力與文字背后的韻味[2];第二種是基于合作學校的校本課程所開發的專題課程,與教材內容結合得更為緊密,其主要目的在于加深青少年們對校本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例如,博物館所開設的關聯學校歷史學科的講解課程,在豐富孩子們歷史知識儲備的同時,也由于開設課程與歷史、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的密切聯系,夯實了孩子們的相關知識基礎。
博物館為青少年提供的教育讀物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多數博物館會推出的教育手冊、針對各項展覽所編寫的專業書籍與雜志等。圍繞博物館具體工作內容與對應主題所編寫的讀物,需要建立在博物館對現有歷史資料與推出主題的深入研究之上,并結合所展開的教育工作實踐經驗,此類讀物同樣是博物館工作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重要展現成果。
博物館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同樣涵蓋了教師培訓這一形式。基于活動實踐可積累更多的培訓經驗,以進一步完善教育活動流程。由于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因此在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時,通常需要教師在旁進行科學引導,繼而保證青少年能夠獲得更為充足的教育資源與實踐經驗,加深對博物館藏品歷史與主題活動的深刻理解。
圍繞博物館所展開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均可歸入實踐活動范圍內,博物館與學校合作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強調青少年自身參與性與實踐性,關注青少年在活動中的體驗感,從而讓青少年在親自觀察與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積累合作社會經驗[3]。以常德博物館于2022年暑期所開展的“了解歷史,探秘博物館”的暑期夏令營活動為例,孩子們在拼出自己喜愛的拼圖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進入展廳參觀,讓孩子們在聆聽講解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能力,并比照拼圖找到了展廳中的藏品,此類類似“尋寶游戲”的活動進一步激活了青少年的活動興趣。實踐活動的展開讓青少年們可自主學習建構并獲取到學習經驗,表現出了較強的情境性與互動性特點,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是當下常德博物館重點投入開發的主要教育活動形式。
博物館所開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動具有學校組織教育延伸與補充的重要作用。基于對以上教育活動類型與活動設計要點的分析,可看出當下教育改革新理念與博物館自身所具備的文化資源、開展教育工作的要點之間存在著諸多契合之處[4]。因此,將博物館工作與教育活動相融合,從而為學校、青少年提供更為完善的教育服務,可視作為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未來自身持續發展的改革方向。在當下的社會教育形勢下,為博物館提供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實現社會價值的更多機會,若能夠強化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并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將為博物館提供更為清晰的發展方向。尤其是面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博物館自身也應革新自身工作方式,針對學校與青少年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新需求梳理活動的實施思路,制定新的工作方案,以更好面對來自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挑戰,對于博物館來說,該過程同樣是鍛煉自身、助力發展的絕佳機會。
若能夠從學校的視角出發,將看到博物館在當下基礎教育改革形勢下開展青少年教育活動的重要價值,其也是展現博物館自身優勢的關鍵過程,其能夠給學校所提供的幫助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 體驗要素
由于博物館的特殊性,使得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務的核心在于給予參觀者的獨特體驗,此種體驗同樣也是吸引青少年們的獨特資源。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此種體驗更具有特殊意義,滿足青少年們對知識增長、創新以及實現自我價值需求的同時,所提供的超驗性體驗也是帶領其脫離日常生活的關鍵途徑,讓其進入到一個充滿思考與記憶的新世界。此種特殊的體驗將讓青少年在關聯情境中自然而然產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且能夠根據環境所提供的不同機會做出相應反應,以更飽滿的姿態去接受學習內容。
2.2 關聯學校課程的教育活動
博物館為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博物館的多數資源均能夠與學校課程內容完美結合。以藝術類課程為例,可充分利用博物館所收藏的一系列藝術珍品,例如常德博物館所開辦的根藝展,多數根雕藝術品以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神話等為素材,可讓青少年們從中了解到獨屬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5];歷史課程可基于常德歷史展,從史前探源、墟中覓史、漢后擷珍、悲壯抗戰英雄城四個板塊中獲得歷史信息,助力學校教學。建議學校強化與博物館之間的合作,以開發出更多的校本課程,繼而將博物館教育資源優勢予以充分發揮,此過程對于學校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教學意義。
2.3 提供給教師更多的優質培訓條件
博物館與學校之間展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其中的關鍵因素-教育現場工作者,與學生之間來往密切,對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與未來發展有著極大影響。從博物館角度來看,教師將為博物館與學生之前架起一道溝通橋梁,而博物館同樣需要教師傳達給學生相關資源信息,引導學生參與到圍繞博物館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中。教師同樣能夠基于對學生體驗需求的了解制定對應教育方案,為教育活動的后續開展提供基礎條件。以常德博物館為例,積極開展教師聯盟,圍繞學校與博物館之間的聯系展開探討,結合學校課本,開發出新的參觀活動,讓學生在結合課本的情況下,使其獲得不同的參觀體驗。
很多博物館的現狀是,講解員即是教育者,存在不夠專業、日常講解工作繁重等現實問題,專業性與精力均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此外,從專業角度來看,教育活動的專業性與學科專業相關聯,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人才匱乏,且符合要求的人才在現有的薪資待遇下不具備長期性。此類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水平,且從長遠角度來看對博物館自身發展極為不利。由于有力保障條件的缺失,使得教育部門整體工作能力與預期教育活動的組織要求不匹配。為實現博物館教育活動組織與教育實踐目標,首先需要將教育工作放到首要的工作位置,并將教育部門負責人在博物館的管理地位予以提升,為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資源傾斜條件。此外,還需要提高教育人員在博物館工作的薪酬與待遇,提高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重視,以從根本上解決以往博物館教育活動組織效果不佳的問題。
從博物館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制定科學教育戰略規劃極為關鍵,是工作重點明確、保證教育資源調配合理性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在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合作過程中,教育戰略規劃更顯得尤為重要,是教育工作宗旨明確、階段性目標確定以及資源類型保障的核心,為組織更為完善的教育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參考條件。制定教學戰略規劃應作為博物館組織教育活動的指導基礎,其也是有助于博物館工作發展系統化與持續化的有效保障,奠定了博物館中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
當下我國多數博物館將工作重點放在了展覽與對收藏文物的研究方面,教育工作的研究投入相對較低。在這一現實情況影響下,部分博物館并沒有形成爭取的教育理念,且長期未能明確目標對象、活動項目設計、方法理論以及效果評估的要點,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工作水平的持續提升。從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情況來看,由于對教育工作深入研究的不到位,使得博物館無法針對性地提出匹配青少年實際學習需求的教育活動實施思路,組織的教育活動效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再加上活動效果科學評估處于長期缺失狀態,在學校課程、教育理念的革新內容未能明確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博物館與學校、社會組織等的教育合作與組織活動效果將會受到嚴重影響。而強化教育研究工作的作用重點應從以下幾點內容入手:
第一是強化對青少年的研究,明確青少年在不同教育時期的實際學習需求與在不同環境下所展示出的行為特點,深入分析青少年的學習興趣點與學習行為,有助于完善教育活動方案,繼而將博物館資源優勢予以充分發揮;
第二是強化教育活動評估工作體系,確保對教育活動績效的評價科學性,繼而保證對博物館教育成績與不足之處的認識全面性,為后續工作方案與活動組織流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完備條件,從根本上提高整體工作水平;
第三是強化對教育理論的研究過程,強調對教育改革與教育理念革新的研究重要性。此環節在深入了解青少年學習特點與心理變化的同時,也同樣是加速博物館教育理念更新的前提條件;
第四是提高對博物館教育學科建設環節的重視,進一步強化博物館文化傳播意識。基于對職能部門的建設完善與功能加強,可形成新的工作方法與教育活動的組織理論,為后續活動組織工作與文化資源優勢發揮提供完備條件。
作為博物館與學校組織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保證雙方的溝通交流順暢性極為關鍵。若想實現教育活動組織目標,就應明確與校方之間的交流重點,提高對教育活動細節完善環節的重視。以基地學校、教師研習會等為例,是當下對博物館與學校之間有效交流與活動組織的前提條件,針對這一方面的有益探索,可達到對教育活動體系予以進一步完善的預期目的。因此博物館需加深與學校、社會教育機構的交流,并逐漸將交流過程延伸到整個教育系統,將博物館文化交流、內容傳播以及教育活動組織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進而達到對基礎教育革新的根本目的。從常德博物館所組織的文化課堂、暑期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青少年們通過參與到活動過程獲得了無窮樂趣,并在這一過程中吸收了更多知識,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育目標,無論是對于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組織,還是博物館來說均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想要切實保證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動項目實施效果,就需強調人才待遇提高、教育戰略制定以及提高對工作重視三方面措施落實的重要意義,以進一步提高項目推進效率與質量。
綜上所述,在博物館建設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應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青少年教育活動組織方面。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從基礎教育角度出發,明確教育活動項目設計與實施要點,結合博物館教育屬性與資源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方案,為教育與博物館事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