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寶 胡韶軍
胃癌是常見惡性腫瘤,胃癌早期癥狀可有反酸、噯氣、飽脹不適、腹痛等,表現類似于胃炎、胃潰瘍[1-2]。引起胃癌的具體原因不明,理論上主要是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胃癌是全世界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的癌癥之一,5 年相對生存期在20%左右[3-4]。胃癌早期以內鏡治療為主,手術的難度較小,但術后仍有一定的并發癥[5-7]。有研究顯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早期的胃癌安全性高,且效果顯著[8-9]。但兩者治療Ⅰ、Ⅱ期胃癌患者的對比研究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選取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收治的102 例胃癌患者,進一步探究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內鏡黏膜切除術對Ⅰ、Ⅱ期胃癌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并發癥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Ⅰ、Ⅱ期胃癌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文獻[10]《胃癌NCCN 臨床實踐指南2009 版解讀》Ⅰ、Ⅱ期胃癌的診斷標準(Ⅰ期:沒有淋巴結轉移或僅有鄰近第一站淋巴結轉移;Ⅱ期:侵及肌層或漿膜,病變范圍沒有超過一個分區或僅有鄰近第一站淋巴結轉移);②符合手術指征;③年齡>18 歲。(2)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③精神病或意識障礙;④近1 個月內持續服用治療胃病的藥物;⑤胃黏膜損傷導致嘔血或血便;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 例。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1)兩組患者術前常規禁食、禁水,入手術室后常規監測無創血壓、心電圖等基本生命特征。兩組患者均由同一醫師實施麻醉,術前靜脈注射咪達唑侖(生產廠家: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80025,規格:2 mL∶10 mg)0.02 mg/kg。(2)對照組采用內鏡黏膜切除術。通過胃腸鏡檢查找到病灶,進一步確認抬舉征陽性,隨后用圈套器聯合電凝或電切,將患者病灶切除,較大病灶可分次切除。切除的所有標本回收送病理檢查。觀察創面2~3 min,根據患者的創面情況選擇電凝或鈦夾進行處理。(3)觀察組采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體手術方案如下:常規黏膜下多點注射,確認抬舉征陽性后,Dual 刀沿病灶邊緣切開至黏膜下層,交替使用Dual 刀、IT 刀沿黏膜下層剝離病變,間斷凝血鉗電凝止血直至病灶完整剝離。最后對患者創面上裸露血管進行預防性止血處理,對于局部剝離較深或肌層有裂隙者使用金屬夾夾閉。手術均由經驗豐富的同一組內鏡醫師進行操作。術后隨訪5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止血紗布重量-紗布干重)/血液濃度];住院時間即入院開始至出院時間。(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于術前、術后(出院時)采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以3 000 r/min 速度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糖類抗原19-9(CA19-9)及糖類抗原72-4(CA72-4)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將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3)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者隨訪5 個月期間皮下氣腫、出血、腹痛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限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以(±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觀察組男30 例,女21 例;年齡43~79 歲,平均(59.35±10.25)歲;Ⅰ期39 例,Ⅱ期12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20 例;年齡42~78 歲,平均(58.25±9.36)歲;Ⅰ期37 例,Ⅱ期1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對比(±s)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術前兩組CA19-9、CA72-4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A19-9、CA72-4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U/m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U/mL,(±s)]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隨訪5 個月,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88%,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53%,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2,P=0.02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胃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致死率均較高,目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目前是在全世界男性的患者中排在第2 位,女性的患者中排在第4 位,在死亡率方面,男性排在第3 位,女性排在第5 位的惡性腫瘤[11]。近幾年,胃癌得到了更多的國家和臨床醫生的關注。對于Ⅰ、Ⅱ期胃癌患者,多采用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其操作靈活方便,患者康復效果較好,但術后容易發生腹痛等并發癥[12-1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技術,因其操作靈活,視野范圍大,逐漸成為治療Ⅰ、Ⅱ期胃癌的重要術式。
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手術相關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Ⅰ、Ⅱ期胃癌,可以顯著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有研究顯示,在Ⅰ、Ⅱ期胃癌治療中,與內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操作更方便,可減少術中止血時間,增強手術的安全性[14-15]。本研究和上述報道一致,進一步表明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Ⅰ、Ⅱ期胃癌的優勢。
本研究還發現,術后觀察組CA19-9、CA72-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內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Ⅰ、Ⅱ期胃癌可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CA19-9 是一種黏蛋白型的糖類蛋白腫瘤標志物,在正常人體內含量極微或不存在[16-17]。研究發現,當消化道存在感染或腫瘤后,CA19-9 表達水平明顯升高[18]。因此,CA19-9表達水平與胃癌的進展密切相關。CA72-4 是一種高分子量糖蛋白抗原,對多數消化道惡性腫瘤敏感性較高,臨床實踐中常將其作為胃腸道腫瘤的標志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可有效切除病灶,進而促進胃部細胞及腺體功能恢復,糾正CA19-9、CA72-4異常分泌。有研究指出,在致癌因子的刺激下,CA19-9、CA72-4 水平升高,由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整體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較高,可促使胃黏膜功能較快恢復[19-20]。此外,隨訪5 個月,觀察組術后有出血、皮下氣腫、腹痛各1 例,對照組有4 例皮下氣腫,3 例出血和5 例腹痛,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88%)低于對照組(2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減少了刺激神經的操作,且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故而可降低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手術方法。
綜上,與內鏡黏膜切除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Ⅰ、Ⅱ期胃癌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并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有利于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