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 鵬
今年1月31日,騰訊研究院發布的《AIGC發展趨勢報告2023:迎接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時代》指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新的生產力引擎,讓我們從過去的PGC、UGC,已經不可避免地進入AIGC時代。AIGC代表著AI技術從感知、理解世界到生成、創造世界的躍遷,正推動人工智能迎來下一個時代。”報告中,AIGC廣泛應用于寫作助手、AI繪畫、對話機器人、數字人等爆款級應用,進一步彰顯了智能傳播時代已經到來,印證了打造智媒體是媒體深度融合轉型發展的實現路徑。
今天在百度搜索框輸入“智媒體”三字,可以找到相關結果約5000萬個,內容涵蓋業界探索實踐、專家研究文章、會議研討主題、產業園建設名稱,甚至研究生考試真題高頻考點等,發展智媒體已經成為媒體融合轉型的生動實踐。這在7年前難以想象。2016年,騰訊“企鵝智酷”聯合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共同發布《智媒來臨與人機邊界: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將這一年定義為“智媒元年”。7年來,除了大型商業互聯網平臺持續進行智能傳播技術研發與產品打造,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上海報業集團等省級主流媒體也一直銳意探索,大力推進智媒體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15年是國家層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二年,也是都市報從2012年起進入發行和收入下滑區間的第四年,都市報越來越被逼到懸崖邊緣。在此情況下,華西都市報秉承創辦中國第一張都市報“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開啟打造“智媒體新封面”的征程。2015年10月28日,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舉行了封面傳媒公司成立發布會。這是封面新聞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刷爆了整個媒體圈。除了領導致辭和合作簽約以外,會議對外發布了人才招募計劃。發布會上,我們把封面新聞所在的封面傳媒公司定義為互聯網公司,定義為創業公司,定義為科技公司,這樣的公司既有媒體人的理想和情懷,也有現代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基因和制度安排。
作為華西都市報融合轉型的全新載體,封面新聞從一開始就作了全新設計。我們要再造全新的主流輿論陣地,探索新的互聯網媒體走向,再次引領都市報轉型發展。封面新聞明確提出了“封面,因人而異”的理念,希望讓每個用戶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封面,“機器人分析、智能推薦”是“封面新聞”區別于傳統紙媒客戶端的核心驅動,封面新聞將根據用戶的需求,以數據挖掘為支撐,強化算法推薦,強化“定制式”精準服務模式。這些戰略設計,都非常堅定地瞄準一個方向:人工智能。

2016年5月4日,經過長達半年的人才招募、產品研發,封面新聞客戶端上線。上線伊始,就把發展愿景定位為打造“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泛內容生態平臺”,依托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能力,驅動新型內容創造,重構一個以用戶為中心、以內容為紐帶、以技術為驅動的跨生態的新體系。2016年10月28日,封面傳媒公司成立一周年,舉辦了“創聯未來—2016(中國)C+移動媒體大會”。在題為《建設智媒體》的主題演講中,我們提出:“未來的傳播形式是怎樣的呢?‘智媒體’或許是一個答案,它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突出‘智能+智慧’,既是智能媒體,更是智慧媒體。”對于建設智媒體,我們提出,讓技術賦能傳播,尤其是面向未來的人工智能技術,把機器學習算法、機器人寫作、語音識別與人機交互、虛擬現實、人工神經網絡等,作為與內容生產相結合的重點。
從此,封面新聞就把打造智媒體作為主攻方向。2017年11月,封面傳媒公司宣布,小封機器人正式成為第240號員工。這是主流媒體單位的第一個機器人員工。通過深度學習,“小封”寫稿能力越來越強,迄今寫作內容廣泛涵蓋天氣、財經、證券、體育、文娛、地震應急、詩歌等,在《互聯網周刊》發布的機器寫作產品排名中位列第九。2017年10月,封面新聞上線“封巢智媒體”系統,致力于用AI技術來推動新聞信息生產流程的智能化變革。這是主流媒體自主研發的第一個改造生產流程的軟件系統,目前已被國內多家媒體采用。2020年1月,在前期內部研發迭代成熟后,封面新聞正式對外發布智媒云3.0,強化數據中臺與業務中臺的雙中臺建設,提供基于智媒體的集成化創新引擎、多行業解決方案,建設一朵“科技+傳媒+文化”云,目前已迭代至5.0版本。封面新聞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與媒體的創新性融合,智媒之路越走越寬,并肩前行的伙伴也越來越多。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對封面新聞的支持不僅在于項目成立過程中的報批、政策、資金等,還包括集團黨報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四川日報打造的川觀新聞客戶端在迭代改造過程中,采購了封面新聞的技術服務,成了封面新聞技術輸出的“第一桶金”。封面新聞的智媒體技術被運用到了黨報客戶端川觀新聞中,也為后續全國各地媒體的合作打了個樣。2020年9月,四川日報全媒體(以下簡稱“川報全媒體”)啟動改版迭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深度融合發展,川觀新聞研發的“大川機器人”正式上線,在黨報探索機器寫作工具應用。
2021年,在第三屆媒體融合與社會治理天府論壇上,我們發布了川報全媒體打造“智媒編輯部”的宣言,持續不斷推動智媒體升級迭代,建設“智媒大腦”,啟動實施“2345計劃”,從主流信息傳播的生產起點到效果反饋整個閉環,都賦予人工智能的科技基因。在這樣一個科技引領、人機互動、高度智能化的生態編輯部支撐下,既實現自身融合發展和傳播能力邁上新臺階,又主動深度融入省域治理,做強智媒賦能治理的新優勢,開展協同式“大治理”,成為未來省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協作平臺。2022年9月,四川日報創刊70周年,誕生了一個新員工——“小觀數字人”,運用AIGC技術,充分依托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學習等先進技術,為用戶帶來突破次元壁的智能新體驗。
面對新技術、新趨勢,主流媒體大力發展智媒體,探索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新聞生產全流程,把技術作為引領性和驅動性要素,提升輿論引導力。中國報業協會理事長張建星認為:“報紙只有向智媒體轉型,才有生路。”智媒體在業界快速生長,越來越多的專家對智媒體發展進行研究。關于智媒體的定義,我認為,智媒體就是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重構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全流程的媒體。技術驅動是智媒體的本質特征,人機協同是智媒體的重要標志,智能傳播是智媒體的目標追求。智媒體主要包含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媒體三個方面,分別指向智能技術創新應用、智慧內容創新生產、智庫服務創新方案。
智能媒體的技術應用,體現在用AI來驅動內容的策、采、編、審、發、反饋等全流程。
智能寫作方面,是用機器提升報道效率。目前在機器采訪、機器寫作、人機協同等技術上都有較大進展。川觀新聞研發的大川機器人,主要特點是基于“黨媒知識圖譜”,為時政主流信息提供更智能、更高效的機器寫作服務。
智能審核方面,是用機器過濾讓審核更加高效。封面新聞研發了智媒審核云,集成了包括文本審校、基礎審校、圖片審核、音視頻審核、結果可視化分析等多種功能,能準確識別文本、圖片、視頻等,為信息發布加上“技術防火墻”。
智能發布方面,是研發“主流媒體算法”提升引導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用戶興趣相結合,把正能量的主流價值加入算法公式,讓智能推薦、主流價值判斷、熱點聚合與用戶畫像進行匹配。川報全媒體智媒編輯部把主流媒體算法作為智能驅動引擎,研發推出了自主可控的“川觀算法”,首創性地把主流價值融入“12235”共5層算法體系,即:“1”是建設一個黨媒知識圖譜,研發基于治國理政、黨史等主流內容的內容識別技術和智能校對技術;“2”是自建用戶標簽體系和內容標簽體系;第二個“2”是建立兩個模型,即觀點分析模型和效果評估模型;“3”是打造智能推薦引擎、智能搜索引擎、人機交互引擎這三個引擎;“5”是提升五種算法能力,即熱點挖掘算法、熱點聚合算法、內容理解算法、內容風控算法、價值觀判定算法,從源頭把控內容質量,打造全媒體時代優質內容入口。
用主流價值觀為智能技術賦魂,建設正確價值主導的智慧媒體,為媒體內容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
導向為魂。對新型主流媒體而言,必須牢牢堅持黨性原則,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作為生存發展的命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確價值取向。
創新為本。今天所說的“內容”已經不同于過去,新技術的不斷升級讓內容定義發生了巨大變化,要加強新技術內容創新。一方面,要堅持打造精品,做好內容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加強內容的多形態生產,如直播、音視頻、VR、AR、H5、動漫等。重點要加強主流化內容的年輕化表達,面向“Z世代”,積極運用“二次元”表達,多嘗試用動漫、游戲等“Z世代”所熟悉的形式消解題材的沉重感,讓傳播主流價值的內容打破“次元壁”。
社交為要。作為主流媒體的客戶端,必須要加強用戶交互,在持續不斷的服務、互動中提升移動傳播平臺活躍度。川觀新聞把“川觀答題”作為刷新黨媒社交新方式的重要抓手。“川觀答題”是以“新聞+服務”為思路研發的一款應用于各類知識學習的產品,先后推出《“請回答1921-2021”黨史知識答題》《“國家的安全·我們的安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線上答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青年大學習答題賽》等專題比賽,引導干部群眾大規模學習、互動式學習和主動式學習,不斷“出圈”,全網參與答題人次近2億。秉持“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原則,在川觀答題9.0版本中,“川觀答題”全新升級,突出社交化、游戲化,創新“匹配賽”“房間賽”等多樣游戲玩法,帶給用戶有趣又有用的沉浸式答題體驗。
新型主流媒體要發揮資源和內容專業優勢,以智庫建設服務大局、連接群眾、服務群眾,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智庫媒體具有“廣聯結、高增值”的特性,比如與決策層、基層和國內外高端專家的聯結廣度廣和深度深,天然地具有傳播屬性又可以一次為服務對象解決傳播推廣的問題。川報全媒體打造的川觀智庫,聯動內外部高端專家資源,提供具有媒體特色的調研分析、傳播策劃及執行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思想+技術”是智庫媒體的兩翼。川觀智庫發展研究中心脫胎于四川日報理論評論部,用理論思維高站位洞察,是川觀智庫最厚重的底色。川觀智庫還擁有全省較早成立的大數據技術團隊,確保提的每一條建議都心中有“數”。思想與技術跨界組合,共同為智庫產品賦能。
川觀智庫已初步形成具有媒體特色的四大產品體系——“問”“探”“參”“論”。“問”系列是以高水平專家為牽引的智庫產品,頂尖專家把脈經濟社會發展;“探”系列是以地方、行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和發展競爭需求為牽引的智庫產品,通過精準調研,提出有戰略指向的戰術建議;“參”系列是滿足目標對象通識或個性化信息需求的產品,包括輿情研判處置、行業競爭分析、專業技能培訓等,助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論”系列是滿足經驗交流分享需求的智庫產品,包括舉辦各類研討會、論壇、沙龍,將實踐成果升華為理論和制度成果。
根據AI繪畫平臺6pen預測,未來5年10%—30%的圖片內容由AI參與生成,有望創造超過600億以上市場規模。也有國外商業咨詢機構預測,2030年AIGC市場規模將達到1100億美元。人工智能對媒體領域帶來的爆炸效應正在持續顯現,隨著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傳統的傳播介質必將被時代拋棄,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趨勢是走向智媒體,誰走得早、走得快、走得深,誰將在建設新型主流輿論陣地的新征程中贏得主動權。
思維的轉變是先導,媒體人要站在潮頭上。凱文·凱利說:“科技體就會成熟為一個物種……常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自作主張。”信息技術正在呈指數級發展,不斷改變傳播和媒體的定義。建設智媒體,首先必須在理念上進行自我革命,打破多年來積累形成的固有觀念,一定要相信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改變不可阻擋,要沿著這個方向前行,按照互聯網+、科技+、智媒+的理念,朝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6G、物聯網等“ABCDGI”前沿技術可能給信息傳播帶來的變革方向進軍,以理念變革帶動行動轉型。
打造移動傳播平臺的重要驅動是技術,要讓技術發揮引擎作用。建設智媒體,必須依賴技術洞見,以科技為核心驅動,對科技始終保持敬畏,努力把握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趨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支撐。從當前來看,必須先做到數據驅動發展,把它作為首位戰略,以“數據驅動增長”作為發展理念,以用戶為中心,以增長為導向,用數據驅動AI開發、產品迭代、用戶運營、安全保護、收入增長、組織變革等工作,建立數據驅動文化,最終以數據驅動用戶和收入增長。
構建一支符合智能傳播時代要求的技術團隊,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和建設智媒體必須邁過的一道坎。2015年10月28日封面傳媒公司成立,首先招募的就是技術團隊。至今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已建立起一個超過200人的成體系、成建制、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技術團隊,走出了一條具有傳媒特色的技術引領之路。整個集團的技術驅動及技術輸出,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同時,還要推動傳統人才隊伍的技術轉型,構建“技術+新團隊”,用技術引領推動團隊轉型,構建最懂技術的新型團隊,這是一道必答題。
這是一個永恒的難題,因為改革是沒有止境的,改革只有進行時。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邁向主戰場,搶占主陣地,本質上是主流輿論傳播的互聯網化,那就要按互聯網的發展和運行規律,大力推動體制機制的變革。沒有體制機制創新,也就很難吸引并留住人才,也就很難建設好智媒體。必須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在體制設計、組織架構、流程改造、考核機制、文化建設等創新方面匹配“互聯網+”的要求,最大限度激發改革活力,讓新型主流媒體持續煥發生機和活力。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智媒體,是一場生產力的革命,一定不能原地打轉,一定不能對落后生產力抱有幻想,一定要全面重塑先進生產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努力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中展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