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勝
摘要:隨著我國對農村地區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相關探索逐漸增多且已經取得了相應成效。不少地區在政策扶持下,通過探索創新、培育典型等路徑使農村集體經濟產生質的飛躍。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分布較廣,管理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仍存在空殼集體經濟、發展流于形式等諸多問題。文章首先闡述了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理論特征,研究了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顯露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壯大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集體經濟;理論特征;發展問題;發展建議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讓農業成為農民的致富產業,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通過抱團式發展、利用凝聚集體的力量實現共同富裕。同時,發展集體經濟也是提升執政能力的重要保障以及補齊發展短板的物質保障。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視,并將其看作提升高層治理水平以及農村經濟效益的有效路徑。本文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主線,研究了發展的理論特征及改進策略。
一、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理論特征
(一)再合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實施的是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村新型集體經濟需要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呈現出再次合作的狀態。無論是城市郊區的土地還是農村地區的土地,除了有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均屬于集體所有,自留山、自留地、宅基地也屬于集體所有。在我國當前應用的土地管理法中已經明確指出,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民委員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管理與經營。若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則由村民小組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管理與經營;若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管理與經營,農村土地歸屬于集體。由此可見,需要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土地所有權的委托代理人進行一系列經營管理活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需要理清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集體經濟屬于合作經濟,是組成集體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所產生的經濟行為;但合作經濟并非完全歸屬于集體經濟,可表現為多元化形式,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展開一系列農業生產。對于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而言,可將其看作是較高級形態,也可將集體經濟看作合作經濟中的特殊類別。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中包含了合作經濟成分以及集體經濟成分,在合作經濟中共存。在當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際上是合作經濟的一個延伸。廣大農民群眾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前提下,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勞動合作與財產合作的重新整合,將以往一家一戶辦不好、辦不了的問題妥善解決。從財產合作角度來看,返租倒包形式重新收回集體經營,規?;r業則可有效建立在現代化耕作方式基礎上。一些村民通過資金入股的模式,將集體經濟組織資本規模有效擴充,相關產業項目得到了穩定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產合作已經發展出多種方式。從勞動合作角度來看,農民在集體經濟組織中可更加靈活且便捷地進行勞動。無論是集體工業企業涉及工業生產活動,還是集體農業項目涉及農業生產活動,或是集體服務企業中的服務活動,均可進行有效參與。其收入不僅來源于固定工資,也可得到收益分紅以及村集體組織發放的各種福利。因此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是建立在當前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再合作。
(二)發展要求
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符合新時期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要求以及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開始實施土地承包到戶制度。自上而下的農村改革序幕被拉開,農業生產方式更適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隨著生產力的變化,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隨之調整。隨著我國“三農”問題的改善以及國家對農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建設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是新時期生產社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農業的發展與改革歷程中有兩個大的飛躍:第一為廢除人民公社制,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為發展集體經濟,適度規模經營,更符合生產社會化及科學種田的需求。
新時期農業科技水平與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在農業經營方式上,受到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驅使,其經營方式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下,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下的土地集中經營可有效實現,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廣泛應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是提升農業生產力的基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需要依托于村集體經濟組織,且組織需要具有完整架構,才能夠以家庭為單位組織農戶進行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普及。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能夠幫助外部人力資源與農村內部資源有效整合,讓勞動專業化水平得以提升,繼而提升生產效率。集體經濟組織下,各項勞動合作的開展是留住農業生產人才、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舉措。簡單來說,生產社會化需要將經營規模不斷拓展,累積更多資本來滿足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需求。因此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是新時期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
(三)核心特征
相較于其他類型集體經濟而言,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核心在于其更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的重要體現。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統籌經營功能的發揮仍舊存在一些短板。一些農村地區集體經濟規模小、起點低、起步晚、發展不規范、管理缺乏科學性,逐漸淪為了空架子,帶動力有待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中起到主導作用,只有有效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才可有效增強村莊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實力,從而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生產條件,保障基本生產資料的豐富性,促進共同富裕。
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洪流中,無論是農村地區還是城市地區,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涉及商品生產,均會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影響與支配。若農村地區村民以小農戶為單位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其劣勢不容小覷,且明顯缺少市場競爭和市場博弈的力量,難以處于與其他市場主體對等的位置,阻礙農村高質量市場體系與生產體系的發展。在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下,不但能夠堅持落實土地集體所有制,還可形成規范市場主體,保障農民參與的利益。依賴于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市場經濟發展下,協助進行信息搜集以及市場調研,在生產決策的制定上相對更為正確,也更能夠適應市場變化,且具有更強的議價權,可有效規避大企業買通局部買方市場惡意壓榨價格的惡性競爭情況,從而幫助村民在市場博弈中充分維護自身利益。除此之外,農村新型集體經濟還可有效整合生產資源,減少交易成本。在監督、管理、領導等方面更為規范化,讓資源配置更具合理性。在組織內部解決單個農戶需要通過市場交易來完成的行為,繼而整合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流程。總之,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讓各項經濟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更具抗風險能力,在更豐富的經營手段、更大的資本規模、更強的市場影響力下,讓單個農戶經營所面臨的經營風險能夠被有效規避。且集體經濟還可通過更為靈活的方式提升經營效率,擴大經營規模。通過引進技術人才、聘用專業管理人才、抵押貸款、多渠道融資等方式,在科學的市場化經營操作下創造更高效益。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顯露的問題
(一)缺乏多元化發展要素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發展要素的支撐,對于農村地區而言,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讓其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資金、人力、技術、資產等多種要素。但根據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說,經濟發展壯大的相關要素存在支撐力量不足的情況,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討論。
1. 資金要素
雖然我國在“三農”問題方面已經加大了扶持力度且出臺了相關措施,讓農村集體經濟得到支持,但根據實際情況而言,不少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只能通過有限的途徑來獲取資金,資金主要來源在于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實力不足導致各項集體經濟相關活動受到限制,其發展缺乏資金鏈的有效支撐。
2. 人力要素
人才是發展的最強動力,雖然隨著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素質人才逐漸增多,但在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下,農村地區的高素質人才外流問題較為嚴重,人口流出幾乎成了普遍情況。當前能夠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中真正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村的高端人才并不多,且此類人才中兼具能力與技術的則少之又少。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要素會造成經濟發展的內動力不足,發展呈現緩慢態勢。
3. 技術要素
技術要素與人力要素相同,均會影響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引進、對高端人員的扶持力度。由于缺乏人力資源及高素質人才,技術力量薄弱是必然趨勢。加上資金不足,先進技術的引進存在明顯限制。當前不少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方法與方式仍停留于粗放狀態,無法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
4. 資產要素
自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推廣后,農村地區集體資產數量減少,集體資產不少被包產到組或包產到戶。剩余的農村集體資產所創造的效益明顯受到缺乏得到有效利用的影響而持續偏低。
(二)缺乏有效監管體系
1. 財務管理層面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財務管理屬于重要環節,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水平起到直接干預作用。有序的財務管理能夠準確、真實且快速地反映農村集體經濟成果。當前由于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不足,缺乏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管理人員專業度仍有待提升,缺乏專業財務管理者,且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不夠重視。導致相應的規章制度未應用。具體表現在農村集體經濟的收益缺乏公開性、資金使用明細不明晰,且部分農村地區在非生產性開支管理方面并沒有明確要求,導致資產流動性快,經濟專項審計缺乏嚴格性。
2. 獎懲體系層面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也需要依靠獎懲體系來加以約束,無論是獎勵還是懲罰,均能夠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一些行為產生促進與約束效果。一些農村對集體經濟的管理運營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導致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無法得到肯定,在出現錯誤時也缺乏有效及時的糾正,對集體經濟管理的成效造成了明顯影響。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村集體經濟增長,必須在獎懲體系方面進一步完善激發發展活力,健全獎懲措施,提高發展效能。
3. 管理制度層面
管理制度是農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由于重視程度不足及專業人才的缺乏,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存在不規范性。集體經濟法人結構缺乏規范性,在管理控制過程中缺乏相關條款的約束,導致無法形成高質量的內外監督。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村集體經濟同樣存在管理體系不健全的情況,即便相關監督管理規范已經被制定,無法有效落實,監督管理形同虛設。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的負責人更傾向于基層政府管理事務,缺乏對集體經濟管理的重視性,尤其對于部分發展較為緩慢、地處偏遠的農村,在缺乏上級監管的情況下相對更容易出現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挪用集體資產或集體資金的問題。當前不少農村地區只重視集體經濟發展質量或發展速度,而忽視了配套制度的建設,或在建設配套制度時盲目照搬其他地區,制定出與自身發展情況不相符的制度影響了制度的適用性。加上部分集體經濟負責人憑經驗辦事,存在嚴重的體制機制形式化問題,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三、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策略
(一)創新發展路徑
要大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在鄉村振興戰略基礎上對發展路徑進行創新性探索,找到一條更符合本地的發展道路。在探索階段,可結合不同地方的產業優勢以及農業特色,分析自身發展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不足。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或群眾聯合入股等多種方式廣泛吸納資金,建設田園項目綜合體。農村地區可依照本地發展優勢探索發展特色農業,做好土地流轉,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類的經濟組織開展集約化、規?;奶厣N養,讓當地形成特色性,繼而發揮出發展優勢。可加強與地方龍頭企業與村級組織之間的優勢合作,利用村級經濟組織在資源方面的優勢以及當地龍頭企業在發展實力與規模方面的優勢,形成合作共贏,讓農村集體經濟得到穩步且長遠發展。除此之外,還可圍繞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例如農業經營需求、農業生產需求等,以村級組織作為帶領者成立經營性服務組織進行農產品銷售、農資訂購之類的經營性服務,讓村集體收入得以增長。在發展路徑方面必須進行探索與創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例如,區位環境、扶持政策、當地資源等,積極發展村集體資源開發型、產業帶動型、村集體股份經營型、鄉村休閑旅游型、三資資產盤活型、農業生產服務創收型等多種路徑,讓農村集體增收渠道得以拓寬。
(二)完善工作制度
由于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中存在不規范行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工作制度來加以約束,因此要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在工作制度方面不斷完善。
1. 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制度直接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否深得人心,是否能夠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在農村集體經濟民主管理制度方面需不斷完善,不斷聽取村民建議與意見。尤其在建立階段,必須在治理結構方面完善化。通過建立監事會、董事會、股東大會等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機構來確保民主政策機制能夠被采納并規范運轉,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運行得到良好的監督,確保各項資產及資金合理、可靠、安全被使用。
2. 分配管理制度
在分配管理制度方面應強調對村集體收益分配管理的不斷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將集體收益公開化、透明化,確保其被科學使用,分配比例具有高度合理性。簡單來說,農村集體收益的分配既要保障擴大再生產具備有效的資金鏈供給,也需強調分配的科學性,從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3. 三資管理工作制度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對三資管理必須嚴格,對于村級資金必須將收支相關款項全部納入村級財務核算范圍,尤其對于重大支出必須在嚴格的民主程序下進行。對于專項資金則堅持??顚S貌⒆龅焦_透明,主動讓村民參與監督。定期清查盤點村級資產,讓資產臺賬得以完善,通過動態化管理強調資產清查。對于村級資產相關的出讓、租賃、承包等情況,同樣應執行民主程序,并完善經濟合同。對于村集體所屬的草地、湖泊、田地、林地、水資源、山地等集體資源,必須對登記造冊制度嚴格執行。若需要將村集體資產對外承包租賃,需嚴格管理招投標程序。
(三)加大政策扶持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扶持,一些農村地區由于所處地理位置偏僻,自古以來資源較少且缺乏專業性人才,導致其在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區位資源稟賦不足、資金資源短缺等問題,阻礙集體經濟的壯大發展,因此必須強調針對性政策扶持。
1. 保障資源要素
資源要素政策的保障指的是對土地政策的支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必須加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應積極鼓勵村集體對土地的開發與復墾集中開展,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資源要素。
2. 保障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直接關系到村集體經濟發展所得到的財力支持,因此在推動發展過程中應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充分調動參與,在相關政策上出臺引導各類涉農金融機構的相應支持,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涉及的擔保貸款、抵押貸款等適當降低門檻,在利率方面則給予一定的優惠。除此之外,可適當探索農業金融產品,讓農村集體經濟獲取更多的資金要素。
3. 保障財政稅收
需強化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財政支持的力度。針對農村地區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地方農業產業龍頭企業、村集體辦企業應重點對待,加大相應的稅收優惠力度與政策扶持力度,使其發展的經濟負擔得以減輕。同時讓各類經濟組織加速發展,讓農村集體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得到穩步提升。
4. 保障人才供給
人才屬于第一資源,當前我國對農村地區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在給予經濟及政策方面扶持的同時,還應注重人才戰略。著重培養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破除慣性思維,積極探索發展新時代新農村的新路徑。鼓勵懂市場、懂旅游、懂管理、懂鄉村的各類人才幫助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回村人才的福利待遇,通過實質性的人才發展戰略吸引更多專業化人才??蛇m當選擇財政扶持力度較大的農村集體經濟位置作為試點,進行人才回引工程,同時重點培養逐步成長的專家與農村干部,改變其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缺乏專業理論基礎的困境,讓人才成為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的中堅力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鄉村振興大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將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下不斷改進,讓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郭淑敏,陳亞東,高春雨,屈寶香,覃志豪,夏英,曲頌,溫淑萍.構建“四位一體”框架 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0):92-98.
[2]王世杰.發展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塘約重走合作化道路的啟示[J].理論與當代,2018(04):4-7.
[3]蘇會,胡乃元,趙敏.鄉村振興視野下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基于山西省32個貧困縣185個村的調查[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04):63-68.
[4]張雄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思考——基于鄂西南地區X鎮的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4):208-210.
[5]胡修樹.新常態下合肥市蜀山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考和探索[J].山西農經,2020(05):60-61.
[6]秦祎姍.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以遂寧市安居區步云鄉筒竹灣村為例[J].鄉村科技,2020,11(24):29-31.
[7]梁振宇.論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必要性——以西林縣為例[J].中國商論,2020(19):154-155.
[8]陳黎.發展村集體經濟 實現共同富?!笸h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調研[J].山西農經,2020(21):44-45.
[9]郜洪進.探索“黨建+”新模式 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關于三岔口鄉小土城行政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調研與思考[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8(12):61-63.
[10]張建琴,王洪春.農村集體經濟新模式的實踐與探討——基于S市13個省級試點村集體經濟發展實例分析[J].經濟論壇,2019(01):91-98.
[11]任培杰,李慧思.聚力凝思、扎根實際,打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組合拳——衡水市冀州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調研[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3):19+21.
[12]崔雅麗,姚子龍.因地制宜找出路 提質增量謀發展——“五立五破”跑出發展村集體經濟“破零”加速度[J].青海黨的生活,2019(06):26-27.
[13]王勝.新型漁農村集體經濟“飛地”抱團發展模式創新研究——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聯建聯購項目為例[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36(03):45-49.
[14]曠愛萍,肖雪萍.廣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百色市的實踐[J].中國集體經濟,2019(23):1-2.
[15]石金鋒,石子豪,燕榮春.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以泰安市岱岳區徂徠鎮許家莊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6):162+180.
[16]葛志超.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村活力——沭陽縣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引發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2(22):14.
[17]姜洋,李大智,王慶豐.高校精準扶貧對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創新探討——以唐杖子村為例[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7(01):52-55.
[18]梁海蘭.壯大集體經濟 增強農民福祉——夏縣扶持村集體經濟試點工作的幾點做法[J].山西財稅,2017(08):57-58.
(作者單位:濱州市鄒平市黃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