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子葉
財政部于2014年發布《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高校提出了建設管理會計體系的要求。2016年財政部發布《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對管理會計的目標、方法等進行明確。推行管理會計,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是高校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治理水平的必要手段。2019年,我國各高校開始實施政府會計制度,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為管理會計工作的推行帶來了新契機,推動高校財務管理向管理決策型轉型。
查道林在2019年對我國高校的管理會計應用現狀進行了調查。根據結果顯示,在管理會計的認知方面,各高校對財政部印發的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了解程度一般,比較了解的只占21.45%。在管理會計應用環境方面,高校沒有一個完整的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管理會計工作被分散在財務處各個科室承擔,沒有專門的工作機構和人員,專業人才也略顯欠缺。在管理會計活動領域方面,管理會計主要應用于預算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在管理會計工具的應用方面,全面預算管理、目標成本管理、單位風險管理框架等是常用的管理方法,但有部分高校未采取常用的管理會計科學方法。在管理會計信息應用方面,會計信息平臺與業務平臺的交流程度低,高校每年的財務報告中大多沒有單獨的管理會計報告。
隨著高校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會計也逐漸被各高校重視并應用。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各個單位重視程度不同,缺乏獨立的部門設置,專業人才不足,導致管理會計工作推行存在著管理內容不全面、管理方法不科學、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融合度不高等諸多問題。目前我國高校對于管理會計的應用仍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與實現“參與單位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活動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動單位實現戰略規劃”的管理會計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我國高校自2019年全面實施財政部發布的 《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實現了會計制度的重大改革。
在“雙分錄”的會計核算模式下,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適度分離并相互銜接。會計要素方面,設置“3+5”要素的會計核算,預算會計包含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余三個預算會計要素,財務會計包含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五個財務會計要素。在會計核算中,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形成決算報告;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以經濟業務歸屬的會計期間為基礎確認相關會計信息,并形成財務報告。“雙核算、雙基礎、雙報告”體系,既能準確地反映會計主體的運行成本等,也能反映預算收支與結余情況,滿足高校績效考核、資金管理的需要。此外,政府會計制度對會計處理標準進行統一,即使在科目設置上有些差別,高校的會計信息也具有一定的橫向可比性,便于高校在財務管理工作中比對和借鑒。
高校作為以教學、科研為主的單位,其資產大部分為大型儀器設備、通用設備等固定資產和知識產權類的無形資產。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前,對這兩類資產的會計處理僅有入賬和報廢兩種情況,對資產使用期間的消耗、維保、減值等情況并不考慮。政府會計制度按照權責發生制,將兩類資產進行資本化處理,并計提折舊和攤銷。此外,在資產存續期間進行動態價值管理,準確反映資產凈值狀況。只有在準確掌握資產存量的情況下才能合理制定資產增量計劃,杜絕資源浪費;同時動態價值管理能夠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升資產管理效率。
以權責發生制計量往來款項,科學反映高校資產負債狀況。將暫付款項計入應收科目,實際業務發生時確認支出;對于因業務活動產生的應收款項,通過增設“壞賬準備”科目計提壞賬準備,合理預計損失,避免資產虛增。收入按照會計期間確認,例如科研經費收入和學費收入的確認,按照合同執行情況按期確認,避免負債虛減。
《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各級財政部門要將管理會計工作納入會計改革與發展規劃,明確了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工作目標。目前國內高校都開始重視管理會計工作,將管理會計的方法應用在日常財務管理中。但是,就應用范圍和管理方法來說,還未形成全面、科學的體系,需要深入地實踐和探索,從而使管理會計能夠真正服務于高校日常管理。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會計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一些傳統會計的基礎工作將被智能信息化取代。會計的核算、對賬等記錄性工作將被智能化設備取代,會計師的崗位職責相應地發生變化,向管理會計延展。高校的財務部門也將更多地充當管理角色,通過內部控制、財務分析、績效考核等手段實現財務管理職能,為高校日常管理和戰略決策服務。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的推進,高校在生源、學科建設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此外,許多高校建設新校區也帶來不少財務壓力。高校需要通過一些科學、有效的管理會計方法,合理進行成本管理;通過適當的績效考核方法,對項目形成長期的動態管理。管理會計的應用已成為高校自身發展的需求,是激發高校管理效能、提高價值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對單位管理會計實踐形成綱領性指導。在單位應用管理會計原則中指出,管理會計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管理會計應當為單位的戰略規劃、決策等活動提供支持信息。高校承擔的是教書育人、推進社會發展的社會責任,不能以傳統的成本控制、利潤管理等方法進行管理,因此,推進業財融合,形成有效的價值鏈管理模式是高校發展管理會計的重要手段。
在實踐中,應當以學校業務流程為基礎,將財務信息融入到教學、科研、學生管理等日常業務領域,通過管理會計的方法,對各項業務的風險進行控制,對產生的效益進行評價并支持相關決策。在財務評價中,應當充分利用非財務信息。對于高校而言,學科建設、科研的投入往往無法在短期內取得收益,而且有些收益無法單純通過財務數據進行計量。因此,在進行成本管理、運營管理和績效管理時,應當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增加非財務指標的考核,推動高校實現高效化發展、持續化發展。
高校要實現管理會計“參與單位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活動并為之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標,就必須擁有暢通的信息傳導路徑。高校目前的狀況是,各業務部門依據自身主管內容建立信息化系統,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各業務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壁壘。因此,必須樹立大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概念,實現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結合,形成多維度、多角度的財務管理模式。
高校應當整合現有業務信息系統和財務信息系統,確立統一的技術規范,形成部門間協作互助的運行環境和運行系統,保證各系統間的信息可以暢通傳輸。在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建立綜合性信息平臺,依托平臺實現業務活動和會計數據的有機結合。在這種業財融合模式下,篩選一定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信息予以結合,以信息交互的方式形成控制。在日常管理中,對篩選的數據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將業務活動狀況納入到財務分析中,強制規范業務行為,在業務控制中體現財務的要求。利用信息平臺開展財務分析工作,結合業務特點及戰略方向,形成戰略決策輔助信息。
預算績效管理是管理會計的重要內容,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能夠促進高校優化資源配置,切實提高高校治理水平。目前高校在預算管理中普遍存在重視前期預算資金的申請,忽視后期投入產出效果的問題,因此,應當建立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形成預算績效監督和獎懲機制。
高校應當將預算管理同實際業務工作相結合,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高校應當使預算申請主體參與到預算管理中,明確業務主管部門的管理責任。在制定年度預算時,設定合理的整體績效目標和項目績效目標,并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對績效目標、實施方案、資金等進行評估。在預算執行中,責任部門負責預算績效監控工作,對執行中產生的偏離績效目標、執行進度不力等問題及時糾正。在績效評價中,應當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項目實施效果和單位整體績效情況開展績效評價。
高校管理會計工作的全面推進對高校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的工作能力也決定著高校管理會計工作的水平,新政府會計制度開始實行之后,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更加嚴苛。財務人員不僅要成為財務專家,還需要成為業務專家,從管理角度出發看待會計工作,能夠從高校整體出發,從大局出發,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從財務專業角度對業務實際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價,為管理者出謀劃策。
在實務中,要加強對原有人員的管理會計知識培訓,掌握有關管理會計的理論知識;注重專業技能提升,讓基層財務人員能夠參與財務管理工作,強化管理會計的應用。此外,在人才隊伍補充方面,引進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提升會計人才隊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