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光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下文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一周年,從家事到國事,從襁褓到笄冠,最大限度地尊重家長實施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同時既有國家的支持,又有社會的協同,給家庭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支持與幫助。
《家庭教育促進法》是給家長戴上“緊箍咒”了嗎?我先講幾個案例:
案例1:讀三年級的女兒學業不佳,父親缺乏教育的耐心,發現女兒作業一片空白,便動手打了女兒。而母親對丈夫的行為竟無動于衷。
案例2:讀初一的兒子寒假期間,沉迷于手機游戲,父母聽之任之。后來,兒子從母親手機里轉了數萬元買游戲裝備,父親沒收了兒子的手機。誰知,兒子情急之下,用燒熱的鍋鏟烙傷了自己。
案例3:父母離異后,雙方以各種理由拒絕照顧未成年的兒子。兒子只得跟祖父母同住,最終兒子出現不學習、叛逆等現象,甚至還出手傷了同學。
《家庭教育促進法》總則第四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不僅需要盡家庭教育之責,還要正確盡責,遵循教育規律依法帶娃。如果父母生而不養,即使社會給予孩子再多的關愛,也無法彌補孩子內心愛的缺失。
上述3 個家庭,父母缺少對子女的管教,子女缺乏來自父母的關心,造成了家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與矛盾。此時,國家就要出面干預了。甚至有法院、檢察院對一些家庭下發了《家庭指導令》《督促監護令》,目的是進一步推進這部法律的落地。
可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促進、干預”,是家庭教育過程中依次遞進的三個環節。由于法律的實施和家長的觀念尚未步調一致,特別是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認知水平與實施能力仍需要提高,因此,為家庭教育賦能,喚醒家長教育力,依然任重道遠。
《家庭教育促進法》列舉了科學養育的9 種方法,除了第9 種是兜底性條款,其他8 種方法講了3 個方面:1-2 提出當下廣泛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3-6 指出家庭教育本身的規律和特點,7-8 強調尊重和保護兒童的權利。
如第2 種“共同參與,發揮父母雙方的作用”,其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針對一些家庭存在的喪偶式育兒,特別是父教缺失的問題,把孩子交給別人帶的問題而提出的。
最基礎的一點是父親的存在。父親用實際行動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母親才會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愛。有一位爸爸,上班的路程較遠,很少回家,感覺愧對女兒。聽了家庭教育宣講后,他決定每天晚上開車回家,為的是第二天一早能送女兒上學。再忙碌的父親都可以成為一名好父親,這位爸爸,每天15 分鐘陪伴女兒的上學時光,給了女兒綿綿不斷的關心與支持,親子感情日漸深厚。
有一位媽媽向我咨詢,做父母的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對女兒悉心教育,為什么效果始終不理想呢?于是,我和兩位老師進行了一次特別家訪:家長用視頻的方式與老師連接。我們什么話先不說,只觀察一家人是如何教育女兒的。
我們的觀察記錄如下:
現象1:爸爸想讓孩子吃個蘋果,可媽媽認為寫好作業才能吃東西,寫作業時,姥姥已經把蘋果削好,遞給了孫女。
可見,家里不止一個人在教育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教養理念、教養態度和教養行為往往不一致,祖父母和父母的教育觀不一致,爸爸和媽媽的要求不一致。
現象2:寫作業時,一旦孩子字寫得不好,媽媽就要求孩子擦掉重寫,10 分鐘后,就聽到母女之間的爭吵。
有時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能力達不到。父母期待孩子做到完美,而不是“小步前行,及時反饋,形成正向感覺”。
現象3:女兒寫完作業,啥也不收拾,就準備刷牙休息了。而媽媽一邊責怪孩子做事有始無終,一邊不自覺地把書包整理完畢。
孩子的習慣培養只停留于口頭說教,忽略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
這一場現場交流,對于老師、父母的震動都很大。父母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對堅持的堅持,習慣自然是培養不了的。
孩子父親說:“我們總是急于責怪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抱怨孩子抵觸的情緒那么強,卻沒有意識到歸根結底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信息化時代,孩子所掌握的知識并不比父母少,學習能力也不比父母弱,這是一個父輩要向孩子學習的后喻時代,孩子也有能力影響父母,對長輩進行文化反哺。因此,家庭教育的第8 種方法是:“相互促進,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
如何搭建完整而成熟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是當務之急。于是,家庭教育義診應運而生。
家庭教育義診的本質不是治療,而是預防,通過家校社協同教育,“點對點”對家庭教育進行專業化指導,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賦能,喚醒家庭的教育自覺。
只要家長有需求,教育的服務就在。為此,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成立了家庭教育義診團,廣泛吸納社會力量,通過雁陣效應,解剖問題、集體診斷、方法指導,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導水平。
工作室遇到一位中學生求助。她讀初三了,中考臨近,想好好學卻遲遲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我們首先與孩子分析為什么會產生焦慮。一是錯誤地把中考看作是人生中的決定因素,擔心考不好會影響前途;二是自信心不足,方向感缺失;三是“要而不得”的高期待,催生了焦慮;四是有一種焦慮叫“媽媽的嘮叨”;五是“心理飽和現象”,不是學不好,就是單純學不進,沒有效率、沒有耐性,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
工作室的老師對孩子提出建議:用心去學,無須用心去急。與其擔心復習不夠充分,會做的做錯,不如把時間細分。細到什么程度呢?細到玩耍的時間都算在內。因為中考有時不是比誰做對的題目多,而是比誰失誤少。越是有平常心,就越能以最好的狀態去面對。
同時對家長也提出了要求:中考臨近,保持穩定的學習心態特別重要,何況焦慮起不到任何幫助和支持的作用,倒不如提醒孩子適當休息調整,保持愉悅的心情,這不僅是克服“心理飽和”的有效方法,也是父母最溫暖的關心。
父母養育孩子,要明了教育的底線是什么,而不是教育的高度是什么。這個重要的底線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做飯、接送孩子是服務,花時間參與孩子的活動則是陪伴。
當然,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給予孩子體驗的機會。不能以愛之名,控制和傷害孩子。如果越界,侵入對方的“領地”,親子間很容易喪失安全感和信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長就不要包辦代替,有了生活實踐,教育才不會變成空中樓閣,這就是最好的成長。同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耐心傾聽孩子,分擔壓力,化解矛盾,讓孩子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還有父母的陪伴。換言之,父母與孩子一起好好生活就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