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璇 (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中心小學)
小學信息科技課的目標是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設置的,充分體現課程的主要性質,反映課程的設計理念。而小學信息科技課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培養學生具有對信息的初步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思維、培養學生能夠進行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這四個方面既互相支持又互相滲透,目的在于共同促進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的不斷提升。由于信息科技與傳統學科有著不同的特點,所以信息科技的課堂教學在方法上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現有的小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需要著重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上提煉更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教學理念,掌握新時代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從重視問題的提出、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重視小組的交流與合作、重視課堂評價等幾個方面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和探討,以實現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技倫理。
在信息科技的實際教學中,需要向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通過問題形成任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科技知識及使用信息科技的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的搜集、整合和應用,完全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呈橫向、縱向交叉的狀態。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在問題中獲得新知識,就需要在課堂中重視問題提出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幻燈片的制作》這一課時,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幻燈片”,在他們的腦子里,就有一系列的問題。當學生發現問題的時候,若我馬上進入新課教學,就會造成學生表面上對新課有熱情,實際上卻無從下手。于是,我讓學生先去解決“什么是幻燈片”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后,學生就知道了:好比自己本子上那一頁一頁的紙,在紙上把要設計的內容畫上,就是電腦上一張一張的“幻燈片”。這樣一來,通過問題的發現、探索、解決,原來看似抽象的知識,學生就能夠直接掌握了。同時,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美化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直接鍛煉。
又如,在《各色花瓶傳文明》這一課的導入環節,重視問題的有效性,觀看各個時代的花瓶視頻后,我提出:這些形態各異的花瓶都蘊含了什么意義呢?答案是:這些花瓶都傳遞著不同時代的文明。緊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想畫什么樣的花瓶?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確定繪制花瓶的樣式,讓學生帶著任務一起學習使用3DOne軟件來畫花瓶。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有效地針對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使學生學習的目的更為明確。這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正確的信息社會責任。
學生信息科技的學習,包括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掌握、習慣的養成。“三位一體的學習”需要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信息科技教學中,首先要掌握書本上的基本知識,其次要重視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最后要注重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基本上還是被動接受,知識容易忘記,也不能形成固定的技能。由于信息科技學科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與操作,通過訓練,去獲取相應的直接經驗,所以,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做好課程計劃,層層深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自主操作。利用模塊化、任務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主動參與任務清單的制作和設計,培養學生實踐動手操作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直接經驗。
例如,在教學《畫圖軟件》這一課時,我向學生示范了“矩形”工具的畫法,由于“橢圓”工具和“矩形”工具的功能和畫法相似,可以由學生自己去摸索、實踐,進行有效操作感知。
又如,在教學《各色花瓶傳文明》這節課時,通過讓學生觀看繪制花瓶的微視頻,開展自學活動,自主學會繪制立體空心花瓶:首先組建花瓶,先繪制橫截面,通過旋轉命令和抽殼命令,繪制一個空心的花瓶;接著,繼續觀看微課視頻,學習繪制一個有圖案的花瓶:最后,進一步對花瓶進行組建,通過使用渲染和浮雕命令,對花瓶的表面進行裝飾,從而掌握繪制一個完整的有圖案花瓶的方法。所以說,只有教師大膽放手,學生才有機會充分發揮自主性,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同時也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信息科技課的學習中,學生面臨一系列綜合性的問題,如,數據的獲取、操作的實現、過程的積累等。這些都需要學生集體分工、合作。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內容的實際具體要求,通過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研討,重視學生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較快地讓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小學信息科技教學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研究。合作可以采用同桌間、小組內、班集體等形式,學生通過系列的小組交流合作,取長補短,相互促進,能較快地學到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了信息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又懂得了很多與人合作的道理。
例如,在教學使用Word軟件來制作“電子板報”中,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制作,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學生之間既分工又合作,在每個小組中,可以分成文字整理、圖片搜集、版面設計等模塊進行操作,然后再合作進行制作,把先前搜集的所有素材進行整合,從而完成一個內容較為豐富、版面較為美觀的作品。又如,在《各色花瓶傳文明》這節課的創新拓展環節中,學生通過學習任務單,根據小組討論設計的花瓶樣式,自由創作設計自己想要繪制的花瓶。小組進行探究式合作學習,繪制小組創意花瓶。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把所學的命令運用于實際創作設計。本環節開拓思路,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設計的魅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創意設計,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以上教學案例告訴我們:學生通過彼此傾聽、互相包容,進而更友好地與人溝通等等,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知識和本領,也體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小組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技能的快速掌握。學生之間互幫互助,能使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評價在一節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評價,第一要正面及時。學生積極參與了,努力探索了,就要及時表揚,就要及時鼓勵。第二要肯定成果。學生經過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得出了學習的直接經驗,掌握了新知識、新本領,要充分肯定,不要吝嗇鼓勵。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課堂評價的有效性。評價要及時;多用積極鼓勵的評價;評價要素要合理科學;評價要具有提高性和引導性。評價的方法要得當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能評價泛濫,對學生的評價要合理,要有理有據。
例如,在閩教版小學信息科技教科書上有個“活動評價”環節,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評價陣地,開展合理有效的評價活動,從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知識理解與操作技能應用、合作交流、創新活動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這類評價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和總結,在知識的回顧、技能的練習中,實現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再如,在《各色花瓶傳文明》這一課的小結環節中,引導學生交流談收獲,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并填寫評價表。最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科技知識,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少年。這樣的評價是高效的、有意義的。在評價的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可以采用學生自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但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交流評價活動,讓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進行梳理,引導學生鞏固知識,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信息科技的興趣。一個又一個的有效評價活動,共同實現了教學目標,檢驗了信息科技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信息科技的教學要重視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對信息科技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為目標,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遵循學生學習的基本規律,讓學生掌握信息科技技能,用信息科技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創設知、情、意、行融合發展的成長環境。因此,在義務教育小學信息科技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構建合理的課堂評價體系,并把信息科技的學科特點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起來。重視信息科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信息科技教學實踐中,努力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及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充分考慮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核心素養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實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