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篤康 (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中學小學部)
聽課是學校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一種常見方式,幾乎每一所學校對教師都有聽課要求。但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往往關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學習體驗。因多種原因,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有效聽課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作用,只是為了完成聽課任務而被動聽課。引導青年教師帶著目的去聽課,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或者思考,可及時梳理和總結,形成條理化的認識。
《觀察土壤》一課選自教科版四年級上冊,從聚焦環節初步推測土壤里面有什么,探索環節通過觀察土壤、土壤沉積實驗探究,開展活動,再到研討交流總結,讓學生通過實證研究、探索,更加全面認識土壤的組成成分,同時也為五年級學習“地球表面的變化”單元奠基。在觀察、實驗、整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真實情境是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需要仔細研讀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情境設計,與生活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其走向深度學習。引入的設定需要恰到好處,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師:地球約三分之一被土壤所覆蓋,新疆土地總面積在全國占比多少?(166.49萬平方千米,約占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6。)
師:我們的食物有95%直接或間接地產于土壤,土壤和人類之間建立了密切的關系,那土壤里有什么?
教師通過餅狀圖,直觀地展示可利用的土地面積,能夠利用的土壤只有3%~5%,而我們的食物有95%直接或間接地產于土壤,凸顯土壤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土壤中有什么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融入當地土地面積等知識,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鮮活的實例是吸引學生的重要手段,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師需要認真研究教材,將自己的理解和教材相結合,充分挖掘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尋找生活中的實際案例。
師:根據已有的經驗,我們在土壤中可能會發現什么?請說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據。
(小組討論,可以畫出來,或者用文字表述。)
(學生預測結果,匯報。)
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會根據已掌握的材料,運用分析、類比、歸納、想象等思維方法做出假設,設計創造性的實驗方案,從而推進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經歷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開展學習探究實踐。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證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生對土壤已有了解,只是未上升到概念的學習。預測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教學時喚醒學生的經驗,為后續的觀察增強目的性,使觀察的行為更有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會有學生盲目猜測和假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假設不是憑空產生的,要依據生活經驗有判斷。教師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學生討論環節要注重學生討論的結果,強調學生可以畫出來,或者文字表述,可以多種方式表達討論的結果,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勇于分享經驗,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質疑、相互啟發以及思維碰撞做出假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生可以采用“我認為……因為……”等句式表述自己的假設。
提問:應該準備什么材料?
提問:觀察土壤,我們可以采用什么科學方法?
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提問:你覺得他們小組說得怎么樣?有什么優點?有沒有需要補充的?還要注意什么?
在進行“土壤中有什么”猜測后,教師并沒有馬上讓學生觀察土壤,而是采用選擇材料、觀察方法、注意事項等問題串的形式,引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主動參與到土壤觀察的活動中來,從而讓科學探究更有效。采用互評和自評取長補短,討論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分析“土壤”的構成。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實驗的設計需要教師搭建腳手架,由“扶”到“放”,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旨在讓學生自主遷移,利用觀察的學習方法揭示真理,即對科學現象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更好地發展。
任務一,提示觀察土壤的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
第一步:教師提前在校園中收集土壤,讓學生觀察土壤中有什么;
第二步:用篩子,按照土壤顆粒大小進行分類;
第三步:采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記錄土壤顆粒的大小、形狀等特點。
學生實驗,教師按照小組進行指導,并完成記錄單。
任務二,觀察土壤在水中的沉積。
第一步:在小燒杯中的土壤里加入水;
第二步:用玻璃棒攪拌,并進行觀察;
第三步:充分攪拌后,將杯子靜置,放在桌子上,并觀察。
學生填寫實驗記錄單并討論:觀察到了什么?
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展開探究,實驗前明確方法、實驗目的及注意事項,即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要解決什么問題;采用互評和自評取長補短,討論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完成任務單的要求。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小組成員間的討論、交流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糾偏。
實驗的環節需要教師提供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實驗材料進行改進,便于學生清楚地觀察實驗現象,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實驗展示,潛移默化地把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解決科學問題,這也正是學習科學的意義。
任務單的使用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實驗效率,并按照實驗的一般步驟開展。從土壤顆粒到放入水中觀察,目的和內容清晰,實驗步驟明確,能夠有效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小組間展開交流,要允許學生出現不一樣的想法和實踐。從多方面、多角度觀察土壤,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水平,促進學生思考。
土壤顆粒是什么樣的?
小結:土壤中大于2毫米的顆粒是小石子,小一些的是沙子,更小的粉末狀的是黏土,一般只有1毫米的幾百分之一,有的甚至肉眼都看不到。
土壤在水中是否有分層的現象?
小結:土壤沉積物在水中的分層情況。指導學生分別從沉積土壤的最上層和最下層刮出一點,涂抹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并用手指摸一摸。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土壤中這些大小不同的顆粒源自哪里?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除了大小不同的顆粒,土壤中還有什么?
土壤中生活著很多動物和植物,我們據此推測,土壤中還有什么?
動植物殘體在土壤中腐爛以后,變成了腐殖質。腐殖質使土壤變得肥沃,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
誰能完整地說說土壤中有些什么?
結合之前所學內容,在充分的證據面前,得出結論。學生不能為了匯報而匯報,不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環節,而是要將回答落到實處。教師在問題的呈現中板書,層層遞進,得出結論。不斷推進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塑造獨立的學習者,增加學生的自主權。
腐殖質的認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照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腐殖質,作用是什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自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處理信息的過程,是知識建構的過程,是建立在觀察、實踐基礎上的。注重親身體驗和感受,幫助學生開展自主知識的建構。
土壤和人類之間能夠建立怎么樣的關系?你能說一說嗎?
你睡在土壤上了嗎?你穿過土壤嗎?你吃過土壤嗎?你喝過土壤嗎?你今天玩土壤了嗎?
小結:現在知道你的吃、穿、住、玩都離不開土壤,說明土壤對我們人類非常重要。
表達交流環節與問題的提出前后呼應,指出人類與土壤之間的關系,通過是否吃、喝、玩、睡過土壤,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好奇,在揭示答案后,學生恍然大悟并主動回答自己的經歷。教師設計的問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提出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易于觀察且能夠調動學生興趣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從而更好地學習,同時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滲透于具體的行為中。
實驗記錄單的設計應突出層次性和指導性,并鼓勵學生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表達想法。多樣化、個性化的記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他們發散性思維。實驗結束后可以作為資料收集,作為教師自己的反思和研究素材。記錄單涉及本課重要的實驗觀察過程和結果的記錄,能夠反映學生在學習、觀察過程中的參與情況,體現小組成員間討論、學習的結果。教師授課時往往“熱火朝天”,學生回答得也是“頭頭是道”,但翻閱學生的記錄單,會發現有的小組填寫得并不理想。那么討論環節中學生在干什么?是否都參與了活動?值得思考和深究。
設計突出層次性和指導性。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將科學探究貫穿于實驗教學全過程,從問題的提出、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到表達與交流,貫穿整堂課的設計。問題的設置源于生活,學生是逐步探究習得的結果,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研究需要的是證據,而且證據越充分越好。這是一個嚴謹的分析、推理過程,它可以提醒學生,分析、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必須經過實驗驗證。
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關注的點不同,聽課的感受也不一樣。可以從信息技術的應用,例如,智能互動、課件的使用等教學手段的輔助角度聽課,也可以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互動、學生的表現。聽課是一個教學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教學理念的落實過程。帶著問題去思考、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自身角度去思考,如果是自己上課應該怎么處理,帶著謙虛的態度向同行請教,在課堂實踐中驗證。把自己的想法和精彩的地方記錄下來,相信你在教育實踐的路上一定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