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巖畫里的世界"/>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胡 楊
每一次走進大山,我都有一種直覺,仿佛要與曠日持久的奇跡相遇,因而,總是在期待中度過每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后來,我才真正明白,圖像是抹不掉的具體符號,留在歷史上,見證每一個時代最大多數人心里共同有過的夢想、渴望。
也許那些草,閉口了;那些雪和冰,高高聳立,巍峨、峭拔,但一直沉默著。
這時候,我們與之相遇的石頭,開始越來越像我們曾經遇見過的一個人,那樣的熟稔,心心相印。如同蔣勛體驗過的那樣:天荒地老,一個人蹲在曠野里,呆呆看著一塊石頭,看久了,他覺得那沒有生命的石頭里好像有一個人,一個他很熟悉的人,一個他念念不忘的人。
事實上,當人類漸行漸遠的背影在夕陽中模糊,唯一清晰而堅挺的,就是這些石頭了。如果,石頭也不能讓空曠的山谷留下居留者的深情,那么,誰會與那些流逝的時光有相同的頻率?誰會保留尖利的語言,激蕩歷史的回聲?當我們在風中逐字逐行讀懂曼妙的月色,從前的牛羊、鷹、馬群,甚至歡樂,會不會在一瞬間回到我們身邊:是篝火、是舞蹈、是那個不眠的饕餮之夜。
一個人在天荒地老的偏鄉僻壤中,寧靜像巨大的生鐵,敲擊著頭腦中固有的世界,知道這個世界被敲擊得稀巴爛,另一個世界逐漸建立起來,你才能夠看清楚周圍的一切。靜靜流淌的泉水,茂密的植物,驚慌失措的兔子……包括內心中無法舍棄的萬千惦念。仔細想想,一個人的脫胎換骨,也許就是這樣。其實,那些平平淡淡的生活,永遠鋪陳著,就像神秘的峽谷,偶爾有沖決的氣旋,讓一部分崖壁發出驚恐的嚎叫……這個神秘的過程,我們能夠感觸的不僅僅是祖先的眼神,還有他們在陽光和星光下的沉思……
在嘉峪關下的祁連山中,我們真的找見了他們,我們熟悉的人,我們念念不忘的人。
這是一部石頭冊頁,我一直在翻閱它,當一個人面對無窮無盡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已經十分渺小了,成為冊頁中的一筆一畫,或者一個圖案。
對于這部冊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每個人在解釋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角度。有人看到了明晰的線條,有人看到了狂放的色塊;有人看到了生活的演變;有人看到了原始的自然;風吹草低見牛羊,人,在牛羊的后面。
這些畫面歷經風雨,仍然鮮活,它顯然超越了無窮無盡的時間和寬闊無垠的空間,讓那些植物、動物、人穿云裂帛,走向今天。
我說的是巖畫,祁連山巖畫。
在高高的崖壁,人們需仰視而見,在雜草叢生的巖石上,人們需撥草而見;而在汗牛充棟的史冊中,星星點點,人們需擦亮眼睛、耗盡油燈才可窺視其蛛絲馬跡。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的著作中就有巖畫的記錄,五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上記錄的巖畫有20 余處。
在祁連山,人們已經發現的巖畫,主要分布在永昌縣、肅南縣、嘉峪關市、玉門市、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境內,它們在河西走廊畫了一個扁平的圈。這個圈,我們的祖先,用了幾十個世紀,才把它畫圓。
磨刻、寫實……至今,它們仍有勃發的生機,就好像一不留神,它們會從巖壁上走下來,走向那牧場深處。難怪有人說,要想洞悉河西走廊的過往,必須從巖畫開始。這條巖畫的走廊,在祁連山巨大的山系中,向人們展示了久遠的信息:其圖案反映有狩獵、放牧、農業等內容;反映宗教信仰、祖先崇拜、祭祀儀式等內容;還有反映日常生活的內容,如有村落、舞蹈等。一幅幅巖畫,連接起來就是歷史的長河。
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也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祁連山都是先祖們的生存故鄉和精神家園。雖然許多民族都陸續走出了祁連山,走向了遙遠的草原和綠洲,但與民族的繁衍與遷徙相比,信仰與精神顯然更持久!
可以說,祁連山巖畫,是繪就在崖壁上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祁連山歷史文化的源頭活水。從這里,我們可以走進如火如荼的先民們的日常生活中。
嘉峪關巍峨肅穆,其身邊的黑山寂寂無名,但還是要說說它。沒有它,就沒有嘉峪關。嘉峪關的文化,正本清源,就只能是它,這清澈的活水,滋養的不僅是文氣,還有精神和力量。
在一萬多年前,黑山地區山深林密,平原地帶沼澤、湖泊星羅棋布,水草茂盛,氣候雖涼冷,但卻濕潤,是飛禽走獸的樂園。崇山峻嶺中,食肉類的虎狼,成群出沒;食草類的馬、牛、羊、鹿、駝在山地和平原奔馳;魚、龜在水中嬉戲。
黑山古稱“洞庭山”,“洞庭”這個詞,讓人能想到洞庭湖,洞庭湖現在是個什么樣,我們都知道,煙波浩渺,荷葉連連,柳絲如發,魚米飄香。遠古的時候,人們看見黑山,走進黑山,讓它擁有一個“洞庭”的名字,可見,黑山是多么的富庶,多么景色宜人。
今天的黑山,荒山禿嶺,虎豹絕跡,沼澤、湖泊大都干涸,殘存的水域雖還有魚,而龜鱉的蹤影卻無從尋覓。就連野生的鹿、駝、馬、牛也不知去向何方。其實,它們在崖壁上安靜地生活,沒有人去打擾它們。
當我們走進溝壑縱橫、流水潺潺的石關峽峽谷、交河溝溝口、紅柳溝、四道股形溝、磨子溝、蕉蒿溝……我們就不難理解祖先們的選擇:這是一個可牧可宅之地,有泉水,有牧草,牛羊就不必說了。
遠古的人們,生活在六處溝底兩側陡峭山崖上。風霜雪雨,都沒有能夠抹掉他們的蹤跡。
或敲鑿、或磨刻、或線刻,低者半米,最高者5 米以上,畫面大小不一,高度在0.2—2.4 米之間,寬度在0.3—3 米之間。宏大的史詩,就這樣悄悄隱匿在崇山峻嶺之中。
歷史到底有怎樣的秘密,崖壁上的人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只不過,他們早已保持緘默。
他們的緘默,是他們的高度。
海拔1695 米的崖壁兩側,從戰國至明末,都有先祖們的勒石記述:狩獵、放牧、動物、人物、生殖崇拜、舞蹈、操練……虎、狼、豹、野牛、犀牛、牦牛、巖羊、山羊、赤鹿、鷹、蟒蛇、馬鹿、梅花鹿、豺、狗、狐貍、猞猁、大雁、駱駝、藏羚、雉雞……佛塔、古藏文題記、明代題記……100 多幅巖畫,把峽谷里的世界,一一做了粗線條的描述。其實,它背后的往事,浩渺如海,但走進這些巖畫,距離他們就很近了,那個浩渺大海般的世界,就會漸次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人騎馬,一只大雁,一副帳篷支架,馬是人類最高貴的征服,當馬成為人類最親密的伙伴,行走天涯,都有它的身影。這不,馬上的行者,在大雁的指引下,開始了漫長的旅行,好在帳篷可以隨處支起,這一路走來,免去了不少風餐露宿之苦。
一座三層佛塔、一座佛殿,殿內中間有一佛像,左面有一坐禪弟子,右為一菩薩像;一人騎馬和一只狗;兩只山羊……這已經是晚期的巖畫作品了。在這條峽谷,信仰已如星光,絲絲縷縷地降臨,人們生產、生活,人們仰望星空,低頭思考,宗教讓他們把觸角延伸到了遙遠的世界和未來。
從狩獵走向馴養,從馴養走向畜牧,人們歡欣鼓舞,用舞蹈表達內心的喜悅。單人舞、雙人舞、四人舞和多人舞,舞者多頭插羽毛狀飾物,雙手叉腰或單手叉腰,翩翩起舞,舞姿各具特色。
在一面巖壁上,一幅舞蹈圖,共有舞者30 余人,舞者隊列整齊、頭插羽飾,有的雙手叉腰,有的兩手高舉,有的單手叉腰,另一手高揚,雙腳分開各具形態,圍繞著一立狀物體,有一狗立于周圍,像是在歡慶捕獲獵物或是祈禱神靈,場面宏大,震撼人心。黑山巖畫中的舞蹈圖是最具代表性的,巖畫畫面之大,形式之多,舞姿之優美,場面之精彩,在全國其他地區巖畫中實屬罕見。
圍獵的場景也是驚心動魄:《狩獵圖》中,八個獵人圍獵四只野牛和一只梅花鹿。盡管一名獵人被沖過來的野牛攻擊,被野牛犄角挑在空中,而其他獵手仍毫不畏懼,決不退縮,繼續勇敢地彎弓搭箭射擊野牛。這種為獲取食物的戰斗場面,讓人想到了先民頑強的狩獵意識,天蒼蒼野茫茫之下,時時掩覆著危難與犧牲!由此可見,從饑寒走向溫飽,是一條多么漫長的道路啊!
還有一幅圖,在幾只野牛和長角鹿的周圍有許多徒步獵手,手持弓箭朝著野牛射擊;外圍有二人騎馬引弓,準備追擊,右側還有人在觀看或吶喊助威;而野牛則揚尾抵角,表現出既欲逃竄又要與人搏斗之勢。正因狩獵之有危險而艱難,故凡狩獵有大的收獲,古代先民們便許多人成群結隊,手拉著手或臂連著臂,以腳踏地,邊歌邊舞表示慶賀。
嘉峪關下,傳奇一直在延續,黑山巖畫不是開端,也不是結尾,從壯麗的天下第一雄關放眼望去,雪山巍峨,長城逶迤,當我們逐漸向南,聽見討賴河的濤聲,我們知道了,滋養歷史的,是奮斗和創造的甘露!
我一直把巖畫作為人類激活歷史文化記憶的一種努力。與那些名山大川之上的碑刻不同,巖畫是謙卑的,但又是高貴的,它是寫在大地上的歷史。
有人說,巖畫戳準了文化經絡上的關鍵穴位,直指內心。它所傳遞的信息,是流淌在血脈里的,看見它,就仿佛似曾相識;看見它,就有一種沖動。畢竟,人類從遠古走來,從前那些歪歪斜斜的腳印雖然模糊不清,但重新回到出發地,一切又都清晰如初了。
巖畫并非是隨心所欲的產物,在其生命的起點上,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人類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記,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
七個驢,或許就是人類童年故事的驗證。
回到祁連山,七個驢越來越近。
第一次到這里來的人,一眼看見了七頭野驢,突然間的一聲:七個驢!就把一片草原命名了。事情遠遠不止于此,在嶙峋的亂石和崖壁上,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6 組、35 幅,140 平方米大小的空間,那些野驢、野牛、駱駝們吃草、散步、繁衍、生息……
這其中,還有狩獵、放牧的生產生活場景。
這里,冰川、雪山、河流、濕地、草原、峽谷……地形地貌,多彩多姿;這里,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態屏障;這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水源的主要涵養區,疏勒河、黨河、石油河、榆林河四條內陸河流從這里奔騰而下,年徑流量達14.25 億立方米,滋潤了廣闊的土地;這里,濕地如畫,雪山似鏡。
身在其中,向南眺望,連綿的祁連雪山隱隱約約,依稀可辨,在陽光照射下銀光閃閃,有的好似身著白紗的少女,有的像頭戴銀冠的武士,各有風韻;向東俯視,黨河(黨金果勒河)浩浩湯湯,滾滾向北。遠山、藍天、白云倒影其中,美不勝收。
這里是肅北!
仙境與浪漫共同營造了一個童話世界,這個世界,無疑被時間所傳承,被石頭所記錄。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沒有人煙、沒有水、沒有草,只有光禿禿的山脊和戈壁沙丘。那時,在遙遠的雪山之鄉有一位蒙古族英雄為保全自己部落的草原,與其他部族的人進行爭奪,結果未能獲勝,反而部落中健壯的男人被戰死,女人們全被搶走,草場和牲畜被占領了。這位英雄領著老人和孩子們翻山越嶺尋找生存的地方,可是所到之處沒有水、沒有植物,走了三天三夜,老人累了、孩子哭了,駿馬渴了,人們開始失望了。面對這樣的悲痛局面,英雄果斷地說:“大家不要灰心,只要等著我,你們就能找到生存的地方。”便跨上駿馬獨自一人經過茫茫戈壁走向那山的方向……他在這座山里整整走了一天,還是沒有找到水。終于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在一個山谷中發現了一塊濕地。駿馬用四蹄、英雄用雙手開始采挖濕地,挖了半夜,馬蹄被磨破了,他的十指被磨斷了,挖出來的濕土堆成了山,還是沒有找到水源。他沒有退縮,英雄從馬鞍上解開一對銀鐙,鐙繩拴在腰帶上,踩著銀鐙又用雙腳挖,駿馬干脆用下顎去挖。當第二天的太陽出山時,英雄的腳下噴涌出圣潔的雪水。這水漲滿了整個山谷,變成了一面湖,湖水又順著馬蹄蹤印,流向戈壁沙丘,流到了老人和孩子們等待的地方。人們終于有了水,在這里生存了下來??墒悄俏挥⑿酆退使部嗟尿E馬,再也沒有能力去迎接部族大眾,在湖邊踩著銀鐙,遙望遠方,等待他們的到來。第二年,冰雪化了、戈壁綠了,人們來到湖邊時,英雄和駿馬已經像雕塑一樣安詳地走了。人們把湖邊的濕土一把一把蓋在他們身上,很快在湖邊出現了一座小山,上面開滿了野花。從此,這個用英雄和駿馬的生命換來挽救了部族大眾生命的湖水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和動聽的名字——德若淖爾,馬鐙湖。湖水滋潤了群山戈壁,使荒無人煙的地方變成了繁衍生息的草原,使漂泊遷徒的孩子扶上了肥膘的駿馬。千百年來這湖水像一面鏡子映照遠古人類的幸福生活。
七個驢,僅僅記錄了漫長時光中的一瞬間!
這里,曾經是西戎、羌族、月氏、烏孫、匈奴、吐蕃、黨項、回紇、蒙古等古代少數民族駐牧游獵之地。截至目前,這里發現的巖畫有20 多處,其中國家級一處(大黑溝巖畫),省級三處(灰灣子巖畫、七個驢巖畫、阿爾格力太巖畫),市級兩處(柳溝巖畫、老道呼都格巖畫),畫面總數約在5000 幅以上,其中清晰可見的巖畫有近3000 多幅。從內容題材來看,動物畫面尤為出色,如鹿、野牛、野豬、北山羊、青羊、盤羊、象、馬、虎、羚羊、駱駝、野驢、犬、狐理、鷹、蛇、鳥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人物舞蹈、神靈圖像、騎士、戰車等,也十分獨特。
必須要看看大黑溝。有人說大黑溝是一頭熊瞎子,靜靜地安臥著,不知道什么時候,它會突然咆哮,突然挺起身子,露出血盆大口!因而,走進大黑溝,寂寞和恐懼彌散著,走進巖畫,內心才開始安寧起來。
蔓延3.5 公里的陡崖上,巖畫分布凌亂,高低不一,最高處距地面20 多米,最低處只有二三十厘米。清晰可見的畫面共有55 組340 多幅。其內容主要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駱駝、大象、虎、青羊、盤羊等動物畫面和狩獵、放牧、射箭、練武、騎馬作戰等生產生活場景。在巖畫的旁刻有隋唐“開皇”年號和一些人名題記,似為游人所刻。從巖畫痕跡看,巖畫造型技法基本上是鑿刻和磨刻,線刻為晚期。大黑溝巖畫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意識形態、審美觀念等方面的場景。是目前肅北草原上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巖畫寶庫之一。
馬鬃山鎮的布都胡魯斯臺巖畫那沖擊力極強的孤獨的北山羊,老道呼都格巖畫中那遷徙的成群的巖羊、駱駝,格格烏蘇巖畫位中的牛和大角鹿,霍勒扎德蓋巖畫中的花草樹木,倉庫溝巖畫中的野驢,山德爾巖畫中的生殖崇拜,鹽池灣的阿爾格力臺巖畫中的騎馬者和舞者,石包城附近的大井泉巖畫中的蛇,灰灣子巖畫中的犬……在祁連山,在肅北,巖畫,讓人們步入畫境!
一場薄雪覆蓋了祁連山深處的一面草坡,遠山依次而上的松林依然是郁郁蔥蔥,草坡下的河流藍盈盈的,像一條拂動于風中的絲綢帶子。
這里是祁連山裕固人的一個牧場,名字叫楊哥。最初聽到這個名字,意想為“揚歌”,覺得那是一個牧歌飄揚的地方。
一路顛簸著走過去,料峭的山勢,像是一群騎士的雕塑,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座山的宏厚歷史。
走出祁連山的匈奴,很快就消失在蒼茫大地上了。而裕固人的到來,就像是黑暗中摸索的一群人,見到了光明。他們口傳心授的民族史詩《西至哈至》記錄了一個民族全部的遷徙史,西至哈至為歷史地名,是他們的出發地,是他們埋下胎衣的地方。從西至哈至走進祁連山,他們找到了永遠的努圖特。努圖特意為故鄉,是裕固人夢中的家鄉,而楊哥僅僅是他們散布于祁連山中的一個駐牧點。在楊哥,一個民族內心的安寧與周邊山川地理的融合,是那樣的天衣無縫。
走進肅南,在祁連山草原,對于巖畫辨識,我們逐漸有了刻骨銘心的深入。在廣大的祁連山,巖畫總是圍繞著人與動物的生命關系展開,這些人,這些動物,草原上的馬牛羊,石頭上的馬牛羊,一時間,時空流轉,如詩如畫的草原,又成為時光隧道,把歷史、現實融為一爐。
肅南的巖畫分布在祁連山北麓的山地草原上,北方游牧民族的遠祖從“狩獵社會”到“畜牧社會”到“游牧社會”,一個個大時代,在這片土地上涌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這些變革中激起的人類靈感的浪花,今天,我們已無從知曉其中的細枝末節,但目睹這些千姿百態的巖畫,我們就仿佛走進了那個時代,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力量和智慧。
截至目前,已經調查到的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巖畫遺存點共145 處,單個和組合圖像上萬個。
去花疙瘩山,這里如此寧靜,又如此喧囂。這里有數不清的野花,野冬青、野茶花,還有各種各樣叫不上名字的花,它們像一群小鳥,擠在一起,一堆一堆,一疙瘩一疙瘩的,怎么看都像是一個微型的花房。一眼望出去,它的廣闊,又是那樣形骸放浪,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自由是一道閃電的精靈,綠野仙蹤,似乎都有跡可循。山上山下,地理的層次與生物的堆壘相映成趣,像是精心創作的藝術品,而且是有生命的藝術品。
不僅如此,這里還是一個野生動物的世界,它們隱匿了數千年,仍然生機勃勃、興致盎然!
看!這一群動物:畫面高1.98 米,寬2.21米。有鹿、巖羊、野馬、袋鼠等。袋鼠形象十分逼真。袋鼠是食草動物,后腿長而強健,以跳代步,尾粗且長,前肢短小,它蓄力跳躍的動作,讓人想到,一旦跳起,必將無影無蹤。的確,在整個肅南草原,再也沒有了袋鼠的身影。
還有一幅,畫面高0.74 米,寬0.58 米。按動物輪廓鑿刻而成。畫面上方為體型高大的野牛,呈兩腿足站立狀。下方是猛獸,從其神態看很像鬣狗,身有豎刻斑紋,后腿也有斑紋出現。
駱駝是最顯眼的,尤其這幅《牽駝圖》:畫面高0.78 米,寬0.87 米,實底鑿刻而成。從鑿刻痕跡看應該是青銅或鐵器工具所刻制。畫面中兩峰駱駝的軀干、腿足、頸首均用線條鑿刻而出,線條的流暢柔和完美地表現了駱駝的形體之美,傳遞給我們氣韻生動、寫形傳神的感受。最前方的駱駝脖頸下站立有伸開雙臂的人物形象,應是在牽引駱駝。下方鑿刻有兩只羊的形象,一大一小,在生硬的巖石平面上巧妙地表現了遠近的透視感。
這是一幅很奇特的畫面,駱駝與偽裝的人形,這幅巖畫鑿刻在花疙瘩山北坡處黝黑的巖面上,實底鑿刻而成。巖面好像是事先從一部深鑿面形成較平的作畫面,巖畫高0.57 米,寬0.62 米,面東南向。畫面中的駱駝表現出四足,長尾和豐制的駝峰,后兩腿成“A”形,前腿抬起呈行進狀。駱駝頭部下有一人形,有蓬發樣頭飾和尾飾。
偽裝,讓動物失去警惕,然后捕獵,這是遠古先祖的智慧,在石頭上,他們記下了這得意的一筆:獵人偽裝成虎、成鹿、成豹、成馬、成鳥。這個人形頭飾成蓬發狀,尾飾直而短,臉部成鳥喙狀,在當時的條件下,可謂惟妙惟肖。
花疙瘩山南梁頂,用細小的鑿點形成的高0.94 米,寬1.23 米的狩獵圖中,鹿群開始逃竄,最為健壯的雄鹿反向面對獵人,是那樣的義無反顧,掩護自己的兄弟姐妹撤退。動物家庭中的愛恨情仇,在人的視野里,其實是一部教科書。在無垠的草原、幽深的峽谷、山巒,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動物,是一條緊密的生存鏈。關于動物,很多民族都有不能逾越的禁忌。不射殺懷孕的母獸;生活在祁連山中的裕固族,禁吃大雁、魚;忌食尖嘴圓蹄的動物,如馬、驢、騾、狗和雞等。在他們看來,動物供人類飽食,是上蒼的賜予,這些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要善待它們。如同忠誠的狗,一輩子跟隨主人,風里來雨里去,甚至出生入死,狗死去了,主人不僅十分悲傷,而且還會埋葬它,以寄托深切的思念。
千百年來,歐亞大陸腹地的戈壁、沙漠、草原,善遠行耐粗飼的駱駝,一直是人們長途跋涉于沙漠時的忠誠伴侶。綿延萬里的古絲綢之路,也曾經由駱駝來溝通。走進西部,在大漠戈壁,在最荒蕪的角落,都會有駱駝的身影。遙遠的年代,駱駝背負著沉重的物質財富,穿梭于各個不同的地理圈,通過物質的交流,增進了文化的認同。在長達千里萬里的征途上,駱駝是有功之臣。因而,駱駝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一種良知和地域文化符號。
除了這些石頭上刻寫的駱駝的歷史,它的胸章,還被當代文化所認領。
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發掘出的數十座漢、魏晉、唐等朝代的墓葬中,有很多駱駝的形象。敦煌墓葬中的《牽駝圖》,一度成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代言。
關于駱駝,一切的一切,我們都應該銘記,雖然,今天它只作為旅游景點上的“景”,荒野中的“牧”,餐桌上的“食”……肅南巖畫中的駱駝一直沉默在花疙瘩山北坡的崖面上,這塊崖面高0.65 米,寬1.07 米,畫面實底鑿刻而成,面南向,呈四腿足行走狀。看來,祁連山中的駱駝,也一直走在路上。
當我們的目光再次回到花疙瘩山上的時候,那些駱駝,早被賦予了頑強的生命,生活在我們的心靈中了。
老虎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瑞禽,猛虎下山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ǜ泶裆降陌呒y猛虎高0.78 米,寬0.81米,面東南向。一只拖卷著長尾,另一只拖拉著更加夸張的長尾巴。
交配行為在古代是極其神秘而又尊崇的事,動物的交配行為直觀而又神秘,其結果是換來動物的繁殖壯大。雙鹿欲交配圖鑿刻在花疙瘩山北梁面南的一處崖壁之上,畫面高2.12 米,寬1.72 米。畫面中出現的雙鹿一雌一雄,鑿刻線內密集有不規則麻點狀小坑,圖像較鮮明。雄鹿在后高抬著頭部,雄性十足,雌鹿在前伸展著軀體,表現出雌鹿母性的軀體。
一匹狼在追北山羊,在高1.14 米,寬0.83 米的巖石上,這樣的情景驚心動魄。一只狼正在追逐一群北山羊,北山羊群受到驚嚇四處逃竄。這個場面,用淋漓的鮮血,詮釋著優勝劣汰的草原生存法則。
這是哪兒的騎士?威武而勇猛。騎馬的武士手持兵器呈戰斗狀,兵器前段可見齒狀樣式,或許是扎在某種兵器上端的徽旗……一場激烈戰事的開端,一切都靜悄悄的,猙獰的峭巖屏住呼吸,鳥兒們躲在深草之中,似乎箭在弦上,一觸即發!
這場戰斗就發生在黑石頭溝陡峭的巖壁山。畫面高0.87 米,寬0.46 米,實底鑿刻而成。畫面上方的兩個騎馬的人形,相對呈交戰姿態,可見手中的兵器已相互觸及。畫面下方值得注意的是它與上方處在同方向戰斗的騎者手中的兵器非常相似,這就說明這兩個人代表了同一方,有著相同的社會集團利益。在其最下方,可見一騎者手持大弓,毫不畏懼地向對方縱馬疾馳而來。
這應該是一次部落或氏族之間的征戰,是當時獵牧社會地位的爭奪抑或是擴展地域的一次激烈的戰斗,民族之間的爭斗史被勒石銘記。
這是一匹馬。它備著馬鞍,隨時準備出發。畫面高0.54 米,寬0.63 米,實底鑿刻而成,顯土黃色。
我們應該為馬樹立一座不朽的雕像。在河西走廊,有馬的豐碑!1969 年,甘肅省武威雷臺墓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考古確定為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這件青銅器是惟妙惟肖的“馬踏飛燕”的形象,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奔馬身高34.5 厘米,身長45 厘米,寬13 厘米。
事實上,馬踏飛燕是所有馬的集合,是智慧者和勇武者的化身,是裹尸者永不消散的精魂,是一萬年的草原之靈,是理想之花中最絢麗的枝葉和花瓣。翅膀一樣輕盈,是它的速度;凌空奔馳的沖擊,是它的力量。有了這樣的形象,人們就充滿了信心,無垠的沙漠和戈壁,亦是通途。
馬的蹄音,迸發一切音響并引來新的和諧。在人們的眼里,一匹矯健的駿馬從來不屬于大地,而是天空的一部分,就像飄浮的云彩和流動的陽光。神采奕奕的馬,一步步,把人送到與神靠近的高度。這,可能就是對馬踏飛燕的最好解釋。
巖畫上的馬,僅僅是河西大地上的一部分,在我看來,那些傳奇的馬,奔騰的馬,加起來,就是這匹馬踏飛燕的馬。
追溯歷史,因為馬,因為馬飄逸俊秀的神韻,因為馬閃電般的速度,歷史在一次次改變。一生酷愛良駒的漢武帝,目光長久地注視中國西部的那片廣闊的草原,在他的想象中,那里的每一棵草,都孕育著一匹身手非凡的馬。他要得到這片草原,他要在這塊土地上縱馬追鷹,他還要讓他成群的子民們在馬背上排列整齊,一起沖向那遼闊的地平線。于是,他傾全國之力,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蕩平了匈奴,臣服了西域諸國。
在河西走廊,許多文物古跡中,都有馬的形象。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頂壁畫天馬、敦煌佛爺廟魏晉墓畫像磚翼馬、敦煌三危山老君堂唐天馬磚以及瓜州榆林窟西夏第3窟窟頂壁畫翼馬,榆林窟第10 窟的翼馬,更是把馬的形象推到了極致??梢钥闯觯L了翅膀的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才能有此創造力。那匹馬雙翼舒展,似有騰云駕霧之勢,又有傲視蒼穹之高貴。在敦煌博物館,敦煌唐磚天馬別有情趣,它把馬的飛奔,把馬的靈巧,用活潑的綬帶表現了出來,以天馬舒展的四足渲染了騰飛之姿。
從巖畫開始,河西走廊的馬,一直奔馳在歷史的舞臺上!
象征性巖畫屬于原始時代的巫術文化的產物,都出自新石器時代。它的創造根源是先民原始象征思維,這種思維的象征方式分為具象性、抽象性兩種象征方式。象征性巖畫看起來稚拙、粗野,形象怪誕,然而它在象征性思維的表現中充滿了神奇的智慧,有著誘人的藝術魅力。
木頭溝東岔頂處面南有一幅巫術狩獵的圖案,高0.87 米,寬0.72 米,按形體輪廓鑿刻而成。畫面中可見兩頭野牛,一頭面向左,一頭面向右。在兩牛之間有一弓箭形象,不見持弓獵人,弓箭下端好似放在動物上,瞄向前方野牛。
先民們在廣闊的草原上狩獵,生活的艱辛、動物的兇猛可想而知,每一次狩獵他們都能期望平安歸來,也期盼著每一次狩獵都有滿意的收獲。
神秘的草原,只有巫術能夠讓先民們信心滿滿。他們先在巖畫上鑿刻一個動物,并把箭射入這個動物的軀體,或在這個動物身上畫一個箭頭,這是志在必得的勇氣,有了這種勇氣,人在精神上就獲得了神的力量。
羊圈灣頂西南段一處巖崖之上有栩栩如生的虎,這只斑紋猛虎漫步向北,值得注意的是虎尾向背彎曲,形成類似圖形或印記式樣的圖案,虎下方繪刻有難以定論的圖像,初步斷定為左右雙臂平伸,左手持弓右手持另一獵具的獵人,但是狩獵武器沒有面對斑紋猛虎,而是向兩側平伸向虎呈驅趕或膜拜狀,把虎的形態鑿刻得漫不經心、悠然自得。
羊圈灣東段山脊處面南向的巖壁上有一幅神格形象,高0.68 米,寬0.53 米,均用麻點狀鑿點勾勒而成。上方是犄角形,左前端有開叉。三角形連著中間部位的三角狀,內有一鑿點,三角形下段仿佛延露出腿足形象。從整個圖像來看,它不是某種動物的變形樣式,也不是印記或符號??梢娖錁媹D嚴謹,且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可循,不是隨意所刻,因此它有極其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專家和學者們認為,這是一幅神格面具。神格是神靈居住和接受膜拜祈禱的地方,上端的犄角是溝通天地的通道,三角狀便是神格面具,腿足狀是代表了隱身在面具背后神靈的所在。人們從這簡單的畫面中,獲得了神的護佑!
就是這樣,文化的命脈像一支千古不斷的源流,從精神的土壤滋養出來,穿越一切障礙,融會貫通,曲折蜿蜒,時隱時現地奔騰前進,它由細流而小川,由小川而江河,終于匯聚為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
榆樹河谷頂處面南的巖面上,用不規則麻點鑿坑形成的交媾畫面,高0.78 米,寬0.59 米,畫面中男子一手環臂插腰,另一手前舉,雙腿叉開,生殖器勃起呈站立狀。面前平躺雙腿叉開的應是一位女子,女子只呈現出雙腿和腹部,可見有黃白色地衣覆蓋在其前半身處,巖面正好沿著裂縫脫落掉了一塊。
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初始的人類,其頑強的繁衍比遍地的災難更勇武。在這里,交媾是神圣的。交媾,是文明的種子。
擺浪河東岸通向青白子草場的牧道邊,在一個突兀高聳的大石上采用麻點狀鑿點實底鑿刻而成的畫面:左面有一野牛形,其形象兇猛高大;右邊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草原畜牧者的徽記符號,在其上方可見騎者形象,面向前方的野牛呈追逐狀。
白石頭腦西段山梁處巖面上,有一幅高0.64 米,寬0.59 米的螺云紋,蘇北海在其著作《新疆巖畫》中解讀為男根紋樣的變形,認為是對男根睪丸的多種紋樣變形。臺灣高雄萬山巖雕中也出現了許多男根變形圖案,其中也有一個與之相似的男根紋樣。
鹿場金暢河中段的河床上,有一幅吉祥盤腸巖畫作品,在盤腸紋藝術中,有圓、方、三角或組合形等。其結構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對稱式,二是連續式。這兩個特點貫穿在盤腸紋相關的紋樣之上。對稱式是盤腸紋常用的一種形式,視覺形象的各組成部分是對稱安排的,所有部分可以沿軸線劃分為完全相等的兩部分。在這幅巖畫的主題圖樣上用把測尺可準確地分開左右對稱的紋樣,這無疑是對稱式盤腸紋樣。
金暢河中段河道邊,有一幅畫面出現了眾多車輪形象,表現了車輪的輻條(輻條數不等),有無輻和有輻兩種,有的還鑿有軸和軸心,有的鑿刻有單轅或雙轅,還有類似弓形器樣式的小轅,就是駕車時擱在套車動物脖頸上的曲木。畫面高0.73 米,寬0.92 米。磨刻而成,面東南向。畫面中還有三個藏文題刻、符號、動物形等。
畫面中的這些車輛,似乎每時每刻都會從巖面上走下來,從歷史深處走來,融入今天火熱的草原生活!
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在遠古的草原上,更是如此。你看,這幅《虎噬野牛圖》,多么殘忍,多么驚心動魄。巖畫處于松木溝南梁頂處面向東南的巖石上,高0.54 米,寬0.62 米。一虎形拖著長尾,身繪四道堅刻斑紋,虎頭巖部之下是一頭實底鑿刻的牛形,有尾有角,可見猛虎捕獲野牛正在撕扯吞噬的場景,在其左右下方可見受到驚嚇的牛形豎起尾巴逃竄的情形。
雷山下的與狼搏擊圖,巖面不大,是塊孤立的長方形巖石,高0.39 米,寬0.57 米。畫面中,一人形一手踩住狼形的耳朵,另一手呈環臂揮拳狀。狼的形象很寫實,豎起的大耳、尖嘴、直板的軀體,耷拉的長尾。獵人與狼搏擊,采用的正是游牧人赤手對付家犬的搏擊方式,只有踩住襲擊人類的狼或犬的耳朵,才能牢牢控制住其頭部,避免被咬傷。這是牧人口口相傳的經驗,即使生疏,抬頭看看巖石上的畫面,也會一目了然。
盤達坂西段山頂處面南的巖石上,有一幅梯形圖案,高0.67 米,寬0.49 米,按形體輪廓鑿刻而成。畫面中可見梯形圖案,梯形上下端呈開口狀。在很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人類通往上天的秘密通道,都有一把神秘的梯子,所謂“天梯”,那么,這里的梯子,象征著什么呢?
盤達坂西段崖頂,有一幅畫面高0.43米,寬0.52 米,面東南向。畫面左方有一“W”形符號,最上方可見一“領結”式符號與中間部位圖案連接成圖。這個圖案由三部分構成:上半部分是一個類似“領結”式圖像,這個圖像連接至六個不規則圓圈相互套索而成的圖像上,看似像盛開的花瓣。下半部分從這個“花瓣”下方延伸出六條鑿刻線段,左右邊線段向外對稱彎曲。
專家認為整個圖像有嚴謹的結構,有其自身固有的模式,不是作者隨意構圖鑿刻的作品。除單個巖畫外,復合式巖畫畫面之間有內在的聯系,這個圖案與同一巖面出現的兩個符號有內在的聯系,是在寓意或記錄某種象征或事件。這些“花瓣”之下的鑿刻線段很像腿足,尤其是左右兩邊的線段像是支撐這個“花瓣”圖像的腳架。中間的圓形顯然是這個圖像的頂部,其余圓形圍繞著這個圓形環繞,它是立體的平面展示,這些“腿足”狀的豎刻線段應該是連接在不同的圓形底部。它應該是一個直立于地面的物體,或許就是獵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屋。
這是一只飛鳥,天高任鳥飛,美和自由,都在其中了。隆暢河下游河道西側,高0.42米,寬0.57 米。實底鑿刻而成,面南向。畫面中清晰可見一飛鳥形象。飛鳥雙翅展開,頸項細長,風屏細密寬展,尖喙向右狀,很像孔雀或是傳說中的鳳凰。
鹿是草原的吉祥物,祁連山,是鹿的天堂。石炭溝中梁陡峭的巖崖之上有一幅花紋樣式十分獨特的母子鹿,畫面高0.95 米,寬0.42 米。陰刻線條鑿刻成畫,面東南向。畫面中的鹿華麗無比,軀體有斑紋、橢圓紋花樣,嘴臉呈鳥喙狀,犄角后展,鹿角支叉全向上方分支開來,呈連環樣式,犄角后端見一橢圓紋,部分被黃色地衣所覆蓋。見雙腿足,蹄腳呈三趾狀,在其腹下見小鹿反向站立,仿佛正在吮吸母乳。其乳頭明顯與小鹿頭部完全吻合。
宗教靜修,講究超凡入圣。黑崖子溝,就是這樣的超凡入圣之地。
這里的石刻十相自在圖,是藏傳佛教時輪宗的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圖符。在藏傳佛教里,十相自在圖是一種極具神秘力量的一種圖符,它是由七個梵文字母加上三個附加符號(共十相)組成的一個代表時輪教理的圖案。其中四個字符分別代表風、火、水、土,三個字符分別代表欲界、色界、無色界,新月符號代表生命,日符代表輔助生命的體溫熱氣,那答符號代表虛空界。這是一個象征宇宙和生命合一的時輪圖,有著甚深的教理。
專家認為,在榆木山腳下的景窯河畔,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年)建有裕固族地區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景耀寺,又稱“金窯寺”或“經窯寺”。這塊石刻很有可能出自景窯寺僧眾之手。
歐亞草原,負載一個悠久、沉重而又豐富多彩的牧業文明,美的形式與造型的闡釋,更要越過每一個點、線、面而進入它的內蘊界域,表層的圖像與深層的民族心理與文化,這一切,只有實地去面對每一塊石頭,用手觸摸每一幅巖畫。早期采集、狩獵和森林和草原,大多是游牧文明誕生的地方史前人類漫長的形成與發展,多種因素制約著人們的生存選擇。憨態可掬的虎型巖畫、姿態飄逸的鹿型圖案、形象逼真的狩獵巖畫……一幅幅無聲的畫面,向世人透露著“游牧民族”的神秘信息。
永昌巖畫就是向我們透露了祁連山中,無數游牧者的生存詠嘆曲。永昌巖畫多分布在人跡罕至的祁連深山幽谷中,當人們走近懸崖,看到絕壁上千奇百態的巖畫時,仿佛走進了充滿神秘色彩的原始雕刻的藝術殿堂。梅花鹿、大角羊、北山羊在叢林中覓食,虎在草叢中耐心等待;狩獵者圍斗體形碩大的野牛;猛獸尾隨野驢、野駱駝,窺伺時機準備獵取食物……永昌巖畫還表現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場景,包括狩獵、放牧、舞蹈等,反映了創作者的內心世界和生活感受。這些巖畫線條凝練,形態生動,造型簡潔,手法上具有寫實兼寫意的特點,極具概括意味。
永昌巖畫,以牛娃山巖畫、北山巖畫、青石頭溝巖畫、大泉巖畫和紅羊圈巖畫為代表,是當時永昌草原植被豐饒、氣候溫潤場景的寫照,更是早期永昌先民生活、藝術、宗教、信仰精神之跡的詮釋,以其奇譎魅力,在西北巖畫長廊中占有獨特地位。
牛娃山巖畫位于永昌縣新城子鎮牛娃山,分布面積約二平方千米,共有巖畫200余幅。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游牧民族在青灰色頁巖上以扎制密點、陰刻等手法記錄的生活場景。巖畫分布范圍廣,畫面集中,內容以野羊、鹿、牦牛等動物圖案為主,亦有少量狩獵和畜牧場面,圖案形象生動、古樸自然。
北山巖畫位于永昌縣焦家莊鄉北山山麓,屬戰國至漢代巖畫。在距地面高9 米、長10 米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刻畫有眾多動物圖案,造型準確,形象生動。反映了永昌先民狩獵、放牧場景。
青石頭溝巖畫位于永昌縣焦家莊鄉青石頭溝內。分布比較分散,面積約40 平方米,共有10 余幅,多為動物、狩獵、游牧等場景。鑿刻或磨刻的圖像粗狂簡潔,渾然多變,構圖精巧,內容豐富,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是2009 年永昌縣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的。
大泉巖畫位于永昌縣紅山窯鄉毛卜喇村東側。新石器時代陰刻巖畫,面積3000 平方米。圖案內容多以動物為主,有人物、器具、騎射場景、象形文字等50 多個,象形文字內容似為“日”“月”“羊”。
巖畫像遠古的月亮一樣,光明如波,依然照亮今人。巖石是人類的第一張“畫布”,巖畫是遠古歷史的一面鏡子。中國巖畫的符號圖式,在原始時代并不是輕率、簡單的線條刻畫活動,這些符號或是原始記事,或是配合說明某種事件,或是襯托某種圖形,或是隱喻著當時的某種觀念等等。
卡西爾說,人是創造符號的動物,符號是人類在生存發展中的文化,人類的秩序要借助于符號來建構。原始巖畫最純粹地保留了這種符號并且成了我們對古代祖先推測的確證。而從藝術角度來看,我覺得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夸張的,就像趙孟頫說的“盡其妙也。”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處于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西走廊荒漠包圍之中,地形呈狹長狀,以當金山口為界,西部有阿爾金山脈橫貫,東部有祁連山地的黨河南山、賽什騰山、吐爾根達坂山等山脈,均呈西北——東南走向分布。自古是游牧者的天堂,這里的青崖子溝,在長約100 米、寬約20 米的山溝中,發現了三處巖畫,現存各種圖案300 余幅。巖畫主要以鑿刻技法制作而成,內容包括人物和動物兩類。
記憶在線條中,在每一座巖壁上,在每一幅圖案中,我們的尋找,沿著祁連山的無數溝壑,沿著悠遠的牧歌,跟隨游蕩的白云,但這僅僅是滄海一粟,未來的發現,肯定會更多,更有價值,更為豐富。
通過巖畫,我們發現人類文化的起源,也發現了藝術的起源?!爸匦掳l現藝術的起源就是重新去發現我們的思維、想象,以及創造神話、感覺和試驗的方式所賴以建立的那些目的和基本情感。”
記得最初自己走進嘉峪關黑山,探訪黑山巖畫時,我在筆記本上認真地寫下了這些文字。
文明之所以稱之為文明,是因為堅韌不拔的創造,是因為生生不息的傳承。黑山,就是文明發酵的酵母,就是文化釀造的器具。發人深省,芬芳醉人。
當我一次次深入祁連山,一次次被大自然所洗禮,一次次沉浸于巖畫的世界,我就愈加珍重腳下的土地,愈加敬重那些久遠的往事,只有他們,才能引導我們走出狹窄的故土,走向遼闊的世界!
從地理上自成一體的區域,并沒有封閉的腐朽與落后,相反,是一種極為開闊的胸懷,一種放達的氣度,鑒別目光,如此地犀利。
這就是河西走廊。
一個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約一二百公里的狹長地帶。源源不斷的中原文化,使它用鐵器鏟除了荒草,使它在金黃的稻谷和麥粒的照耀下,閃亮智慧的光芒。
祁連山以北,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以南,從烏鞘嶺頂峰,到敦煌盆地,氣候、植被、人情、風俗連成一片。馬匹、駱駝車運載著大地的豐收,民族的舞蹈和歌唱,在低矮的屋檐下,如同一輪滿月,生活的安寧、富足和愉快,激動著每一個人。
很久以前,河西走廊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眾多的民族把這里作為一個歷史的大舞臺,演出過許多威武雄壯的民族活動的不朽場景。深刻的啟示,觸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
匈奴,這是一個令河西走廊難以忘記的整體形象。他們強壯的身體在廣闊的大地上奔馳而來,如風而去。天蒼蒼野茫茫的情景中,他們一邊畜牧,一邊在牛羊的哞叫中得到啟示,歌唱成為必然。狩獵是一種宏大的場面,靜于動的完美結合,激情的自然流露,舞蹈是那樣的渾然天成。他們深刻地摹仿著公牛的力量,牛皮的線索,滲透了無限的想象力,緊繃如渾圓的月亮,射出如許的欲望和嗜血的笑。
月亮是如此的美,月的陰晴圓缺,指導著這樣一個“引弓之國”的眼睛,決定生死存亡的一瞬,月亮是那樣盲目。
對于河西走廊,他們同樣有著宿命般的信賴。河西走廊給予他們的,他們全部作為圣潔的祭品,珍藏于心靈。
嫁婦的顏色,六畜的興旺,河西走廊是根本之所在。
一個民族帶著傷痛和留戀,遠走他鄉,三百年不息的雄健馬蹄,不再踏響一方水土的豪情。因為巨大的精神喪失,一蹶不振的陰影,籠罩了前程。
匈奴,從河西走廊,從輝煌的歷史冊頁,滑落了。
河西走廊,毅然離開黃河。河之西,并不是坦途。蒙古高原的風沙,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干旱,復雜的地形,對這塊土地,傾注了過多的苦難。
使河西走廊賦于神奇色彩的是一座山,祁連山。沛然而降的雨雪,永久性的冰川,帶動了生命的熱情。
走廊是自足自在的風水,它提供著交流的機遇,從東至西,它的兩端,像是傳導不同風俗、不同文化的接點,中原深厚博大的漢文化,西域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滋養著這片土地,用這樣的源流,澆灌任何荒蕪,都會結出豐碩的文明之果。
祁連山的意義,不僅在于自然而然地造就了河西可牧可宅的地位,而且它自己包容著精神創造的可能。譬如沿山而行的人,精力接近疲憊,巖石的褶皺,磨鈍了希望的棱角,這時候,就有突然的溪水、草地、森林,解救人的困頓。這些東西在人的內心深處所留下的,決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它已經是前途上的光明和冥冥中的神示。因此,一座山,擺在現實的地理中,也擺在靈魂的廣闊世界里,布滿了人們的敬仰和愛戴。
心里放下了更多的巖畫,心里已經放下了更多的風吹草動與默默無聲的堅守,似乎自己就是崖壁上的一片風景!用心靈聆聽大山的細語,潛心仔細去觀察,巖畫就融入你的生命之中,漸漸地,它在千萬年的歲月中,吸納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巖畫也有了生命,鑄就了不朽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