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朱貞
(新疆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立足統攬“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著眼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圍繞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人民幸福安康、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要事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形成了關于“國之大者”的重要論述,彰顯了鮮明的人民立場、深厚的人民情懷與強烈的為民擔當意識。以“人民性”為視角,能夠厘清“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形成邏輯、核心要義與實踐指向,增強廣大黨員干部踐行“國之大者”的思想自覺、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
“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提出,是文化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與情感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傳統“民本思想”的時代轉換、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自覺遵循、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關切及習近平為人民造福的篤定初心等,都揭示了“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多維成因,而貫穿其中的邏輯主線是以人為本。
“國之大者”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智慧,“民本思想”是其寶貴的思想資源。自古以來,“民本”始終是關乎“國本”的重要議題,“民本思想”的經典命題始終與政權穩固、社會安定、人民幸福等“國之大事”相互交織、緊密相連。一方面,重民生就是固國本。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到“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歷代統治者從農民起義的歷史洪流中,看到了人民群眾“載舟覆舟”的磅礴力量,并把重民生當作鞏固政權的重要依托,力圖通過敬民愛民的民生改善實現江山永固。另一方面,固國本就要重民生。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到“國家大事,惟賞與罰”,歷代統治者在汲取前朝政權顛覆的歷史教訓基礎上,往往會慎重對待祭祀、軍事、刑法等事關國本的大事要事,尤其重視對民心民意的系統考量。從某種意義上看,“以民為本”即是“國之大事”,已經成為傳統時期統治者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并在歷史實踐中不斷豐富拓展,成為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經驗,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精神魅力、展現時代生機。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深刻把握“民本思想”與“國之大事”的內在邏輯,創造性地挖掘“民本思想”的時代價值,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樣”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提供重要借鑒。他將“國之大事”轉換成為“國之大者”,雖一字之變,卻彰顯了共產黨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提出,準確把握了時代和實踐的發展特點,實現了從傳統“民本思想”到“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時代轉換,是習近平親自推動建立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話語體系的生動實踐。
“國之大者”重要論述具有可靠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其堅實的哲學基礎。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這一論斷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初步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這一宣言昭示了無產階級政黨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初心使命,這也是其區別于資產階級政黨的鮮明標識。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其核心主張包括: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肯定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主張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注重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在黨的百年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人民至上政治立場的理論基石,是正確處理與人民群眾關系的理念遵循。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處,人民是黨長期執政的最大底氣,是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自覺踐行,習近平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理念與行動原則,強調堅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提出事關國之大局、國之大計、國之大業、國之大要的重大事務,形成了關于“國之大者”的系列重要論述。因此,“國之大者”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深刻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維護誰”等系列重大命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遵循與躬身實踐,是對黨和人民賦予時代使命與歷史重任的自覺擔當。
“國之大者”重要論述具備突出的實踐導向,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關切是其鮮明的現實關懷。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和重要調整,不僅從總體上規定了新時代我國最主要的時代命題,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研判形勢、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據,而且指明了推進理論創新的重要方向,成為黨和國家進行理論創新的重要原點。同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日益提升,開始經歷由“有沒有”向“好不好”的深刻轉變。更高水平的教育、更有保障的醫療、更多樣化的就業、更加優美的生態、更加便捷的出行等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變化特點。如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成為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核心議題。習近平指出:“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3]“國之大者”重要論述,正是基于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調整、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逐步提升的客觀條件而形成的,是回應時代之問、破解時代之題的必然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人民期待作為治國理政的行動指南,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4],把讓人民滿意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著眼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人民幸福安康等重要關切,科學謀劃了反腐倡廉、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等系列重大問題,而且從人心向背、黨的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提出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小事瑣事。“國之大者”重要論述,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和突出的民生情懷,是在順應人民意愿、滿足人民利益、致力為民造福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習近平對人民美好生活向往高度關切的生動體現。
“國之大者”重要論述飽含深切的為民情懷,習近平為人民造福的篤定初心是其特殊的情感動機。情感社會學認為,人的情感是特定場域、特定文化、特定情境與特定制度等綜合塑造的結果,能夠通過賦予行為以價值和意義的方式,對人的行為產生約束和調適[5]。習近平為人民造福的篤定初心,同樣是特定環境的綜合作用,是傳承良好家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以及其長期基層從政經歷等多重條件共同促成的。出身革命家庭的特殊環境,使習近平自幼便接受到了良好家風家教的熏陶,早早地種下了對人民的赤誠熱愛,奠定了他為民造福的情感基因。長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持久研學,讓習近平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成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鑄就了他為民造福的思想自覺,拓寬了他人生奮斗的寬度和厚度。多崗位的實踐歷練,讓習近平對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有了更深刻的情感體悟,在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協力奮斗的崗位淬煉中,在為民造福、為民解憂的具體實踐中,更加堅定了他為民造福、為民謀利的篤定初心。
正是基于對人民的赤誠熱愛和深厚感情,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我將無我”的精神狀態,模范踐行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維護群眾利益、實現人民期盼、增進人民福祉的過程中,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國之大者”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既涉及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大事要事,也涉及人民群眾日常關切的瑣碎事、煩心事,彰顯著習近平為民造福的熾熱初心和深沉大愛,凸顯出習近平“成功不必在我”的氣度胸懷、“成功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體現著人民領袖念茲在茲的人民情懷和赤子之心。從主體性角度,情感邏輯揭示了習近平為民造福的內在動機,這也是“國之大者”重要論述形成的主觀條件。
習近平關于“國之大者”的重要論述,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其核心要義是人民至上。從價值依據、工作指引、評判標尺、動力源泉等向度考量,人心向背論、人民幸福論、人民滿意論與人民力量論構成了“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內涵體系。
人心向背論主張把人心向背作為最大政治,重視算“政治賬”“人心賬”,不僅凸顯了“國之大者”的價值關切,也為理解何謂“國之大者”提供了內在規定。習近平強調:“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政治領域改革的焦點開始從“注重利益分配”向“突出認同整合”深刻轉向,開啟了從“利益政治”向“認同政治”的重要轉變[7]。這一顯著性變化,要求我們必須把爭取人心、凝聚共識作為時代命題,作為制定重大決策、作出重要部署的關鍵考量。理解“國之大者”,就要善于從人心向背的戰略高度、政治高度看待現實問題,既要緊盯事關黨的生死存亡、國家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又要善于把群眾“小事”當成發展“大事”來辦,聚焦解決人民安居樂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由表3可知,平茬高度10cm和15cm兩處理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它們與平茬高度20cm和5cm處理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平茬高度10cm和15cm兩處理效果最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作風問題看作關乎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問題,強調“反腐敗斗爭”是“國之大者”,打響了一場悄無聲息的“人心爭奪戰”。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取得了重大戰略性成果,反腐常態化、制度化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并逐步鞏固,極大地凈化了我國的政治生態,有力地提振了黨心軍心民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匯聚磅礴力量。反腐敗斗爭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主要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人心向背的戰略高度、政治高度審視腐敗問題,以堅定信心、頑強意志、超強定力、有力舉措推進反腐敗斗爭,匯聚成高壓反腐的強大合力。因此,人心向背論回答了“國之大者”是什么、如何看的根本問題,為認識和把握“國之大者”提供了政治視野和戰略高度,重視人心向背、立足爭取人心、突出凝聚共識,成為胸懷“國之大者”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人民幸福論強調把人民幸福作為奮斗旨趣,千方百計造福于民,不僅明確了“國之大者”的工作指引,更為如何踐行“國之大者”提供了實踐遵循。習近平2021年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8]。人民生活幸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需要轉化為扎扎實實的實踐行動。追求人民生活幸福的努力,需要以民心工程和民生實事為有力抓手,通過解決急難愁盼和共享發展成果等來實現。回顧百年黨史,從“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到“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再到“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造福于民的奮斗永不止步。因此,從根本上講,人民幸福論規定了“國之大者”的實踐指向與奮斗旨趣。讓人民生活幸福,也逐步成為共產黨人念茲在茲的大事要事、躬身實踐的行動指南、孜孜以求的使命擔當。切實做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胸中有策、行中有效,成為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明確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工作指引,緊扣人民群眾最現實、最基本、最普遍的突出問題,制定各項政策、作出系統安排,不斷致力于實現人民生活幸福。如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迫切愿望,習近平強調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9],強調要讓良好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此,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發展韌性活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增強。回應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殷切期盼,習近平強調共同富裕關乎“國之大者”[10],并把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任務,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優勢。因此,人民幸福論回答了踐行“國之大者”“干什么、如何干”的實踐問題,為各級黨員干部踐行“國之大者”提供了工作指引,成為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的行動指南。
人民滿意論注重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重視人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的提升,不僅亮出了“國之大者”的評判標尺,更為如何評價“國之大者”的實踐效果提供了基本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以什么尺度評判工作,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價值問題,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檢驗問題,直接關乎黨的性質和宗旨。讓人民滿意,意味著要把人民群眾作為工作得失、發展好壞的評判者,把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人民滿意論的發展指向是多面的,要求各級黨員干部既要抓好事關人民群眾長遠利益的大事要事,又要著眼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解決好利當下的小事瑣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扣人民滿意這個根本標準,抓好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社會安定的“國之大者”,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重要成就。例如,鑒于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關乎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習近平反復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11]這一重要論述,既是對“抓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的清醒認識,又是對保障國計民生、維護糧食安全、實現人民滿意的自覺擔當。鑒于教育事業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習近平強調要心懷“國之大者”,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12]。這一重要論述,立足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把發展高質量的教育事業作為實現人民滿意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民滿意論回答了踐行“國之大者”“為了誰、誰來評”的原則問題,為“國之大者”的踐行成效提供了評價標準和檢驗依據。這就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要注重用好人民滿意的最高標準,檢驗干部是否踐行“國之大者”,是否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安危冷暖、囑托訴求開展工作,是否通過讓人民群眾分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共享高品質幸福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人民力量論堅持把依靠人民作為制勝法寶,重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僅指出了“國之大者”的動力源泉,更為如何真正踐行“國之大者”提供了重要依托。緊緊依靠人民,意味著把人民群眾作為推進工作、克服困難、戰勝挑戰的重要支撐,把調動人民積極性、激發人民創造性、發揮人民主動性作為創造性開展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們在黨百年歷史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而堅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始終是我黨的勝利之本、力量之源。因此,必須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不斷挖掘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有效踐行“國之大者”提供支撐保障。
踐行“國之大者”,要求各級黨員干部把為民擔當作為政治責任和實踐要求,自覺站穩為民造福的政治立場,著力練就為民謀利的過硬本領,積極理順為民盡責的辯證關系,不斷強化“我將無我”的精神境界,努力錘煉擔當之責、增強擔當之能、拓寬擔當之法、筑牢擔當之基。
為民擔當,要在擔責。踐行“國之大者”,要以提高“政治三力”為重點,提高黨員干部看待問題的格局視野,引導黨員干部自覺站穩為民造福的政治立場,強化為民擔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要提高政治判斷力。踐行“國之大者”,首先需要明確何謂“國之大者”。要著力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視野和大局觀念,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在研判形勢、把握本質、明辨是非、抵御風險上下功夫,弄明白哪些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期盼的大事要事,理清楚如何更好地造福于民,切實提升政治站位,練就政治慧眼。二要增強政治領悟力。要善于從政治高度上看待問題,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刻領悟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與實踐要求,不斷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努力增強對黨和國家政策精神理解把握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以站穩為民服務的政治立場為指引,切實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領悟力,引導其更好地把握哪些是“國之大者”、何謂真正踐行“國之大者”,從而不斷增強干部胸懷“國之大者”的主動自覺,踐行“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三要強化政治執行力。要自覺強化對黨和國家政策精神貫徹落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改革的重心、工作的重點放到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期盼的事情上,落實到誠心誠意為民造福的具體行動中,推動各項政策精神堅定不移、不打折扣地貫徹落實,自覺抵制象征性執行、選擇性執行、低水平執行等[13]各種形式主義。總之,各級黨員干部要自覺強化過硬的“政治三力”,始終站穩為民造福的政治立場,始終把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的重大問題作為“國之大者”,切實增強為民干事創業的行動自覺和責任擔當。
為民擔當,貴在有能。踐行“國之大者”,要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鮮明導向,以“干部四煉(練)”為成長路徑,引導黨員干部積極練就為民謀利的過硬本領,以扎扎實實的行動持續增進人民的福祉。一要強化思想淬煉。思想淬煉是黨員干部成長之基,也是黨員干部明確何謂“國之大者”、如何胸懷“國之大者”的思想基礎。要以干部教育培訓為依托,強化黨員干部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建設,以科學理論堅定信仰、補鈣壯骨,以“四史”學習教育凈化思想、蕩滌靈魂,著力增強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和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深刻認識踐行“國之大者”就要為民謀利,切實提升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二要增強政治歷練。政治歷練是黨員干部成長之本,也是深入踐行“國之大者”的關鍵要求。要加強政治建設,常態化用好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制度載體,開展嚴肅的政治生活歷練。同時,善于在困難時期、風險面前、危急時刻檢驗和強化黨員干部的政治擔當,磨礪黨員干部的政治本領,增強為民謀利的政治自覺。黨員干部只有經過長期的政治歷練,才能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才能更好地踐行“國之大者”。三要加大實踐鍛煉。實踐鍛煉是黨員干部成長之要,也是黨員干部踐行“國之大者”的現實依托。要以解決基層群眾急難愁盼的實際問題為依歸,針對性地把黨員干部放到艱苦的環境中、斗爭的最前沿、矛盾的第一線,真正使其在實踐中錘煉膽魄、磨礪本領、強化素質,積極提升為民造福的能力本領。四要強化專業訓練。專業訓練是黨員干部成長之力,也是黨員干部踐行“國之大者”的支持保障。要按照專業化發展的時代要求,圍繞行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作風、精神等現實需要,全方位提高黨員干部的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著力增強黨員干部的專業化發展水平,讓更多黨員干部依托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為民造福。
為民擔當,重在得法。踐行“國之大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方法指導,引導黨員干部切實理順為民盡責的辯證關系,尤其是妥善處理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努力掌握為民擔當的基本方法。一要科學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踐行“國之大者”,要妥善處理大與小的關系。要“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14],認清楚什么是整體、哪些是大局,什么是局部、哪些是小局。在工作實踐中,黨員干部既要著眼整體、立足兩個“大局”,科學謀劃工作,又要立足實際、落在細處,抓好工作落實。二要科學統籌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踐行“國之大者”,妥善處理遠與近的關系。在工作實踐中,黨員干部要把慮長遠、謀未來與顧眼前、干當下結合起來,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主動性,保持工作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不能只熱衷于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15]。三要科學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踐行“國之大者”,要妥善處理重與輕的關系。在工作實踐中,黨員干部要增強工作的統籌力度,既要準確把握重點方面,著重解決涉及國計民生、社會穩定、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又要關注一般、局部問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有機統一。總之,踐行“國之大者”,要著力強化黨員干部的整體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引導黨員干部妥善處理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重點與一般的多元關系,做到順應歷史發展之勢、把握全局發展之要、破解時代發展之題,著力完善和增強踐行“國之大者”的思維方法和行動自覺。
為民擔當,成在筑基。踐行“國之大者”,要以干部政德建設為重點,以涵養“無我”精神為要求,不斷在為民擔當、為民造福的實踐中,砥礪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精神境界,賡續干事創業的精神之源,夯實為民造福的動力之基。一要以“明大德”為要求,堅定理想信念。當前,針對極少數干部在干事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小我”“自我”“為我”等功利性表現,黨員干部要以偉大建黨精神為精神之源、立身之本、安身之要,不斷涵養精神境界,增強黨性修養,自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斷強化“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無我精神。二要以“守公德”為關切,錘煉過硬作風。針對少數黨員干部在重大原則問題前“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行為,要著力強化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斷錘煉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牢固樹立為民造福的正確政績觀,時刻堅持權為民所用的正確權力觀,切實提振為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三要以“嚴私德”為底線,嚴格約束自身。針對少數黨員干部私德不立、作風不嚴等問題,要加強黨員干部思想品德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遵守社會的公序良俗和道德原則,嚴格約束自身的言行舉止,自覺將自身的模范行動與造福于民的偉大實踐結合起來,轉換成為民造福的不竭力量。總之,通過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讓黨員干部在日常的政治實踐中不斷提升精神境界,以更加敬業勤勉的精神狀態、更加積極有為的工作作風、更加誠摯為民的無私大愛,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進而轉變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與獲得感。
習近平關于“國之大者”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向鮮明,是黨員干部涵養為民服務初心使命的“營養劑”,是堅定為民造福政治立場的“壓艙石”,是提升為民謀利工作能力的“金鑰匙”。各級黨員干部要深刻理解“國之大者”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核心要義與原則方法,深刻領悟其人民性的本質屬性,并將其自覺貫穿于日常工作的全過程。同時,要善于站在黨中央關心、人民群眾關切的角度思考問題、謀劃工作,不斷在領悟“國之大者”、胸懷“國之大者”、踐行“國之大者”上取得新進步,讓“國之大者”蘊含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貫穿于為民造福、使人民滿意的偉大實踐中,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與獲得感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