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秦策二》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
名醫扁鵲拜見秦武王,秦武王給扁鵲講述了自己的病情,扁鵲請求給秦武王治病。可是左右大臣提出異議:“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明白,眼睛看不清楚。”秦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很生氣,把治病的石針一丟,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怎么治病,又同不懂醫術的人一起討論干擾治療。如果用這種方式治理秦國的政務,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
“與知之者謀之,與不知者敗之”,扁鵲之言頗有見地,對于世人無論是從政執業,還是為人處世,皆有啟發之處。
扁鵲的怒氣,傳遞了一個事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專業人士相對而言,對某個領域的工作學習研究較為深入,較大程度掌握該領域工作規律。專業性強的工作交由專業人士來做,才可能避免方向跑偏、工作忙亂、空耗精力,取得快速、精準、高效的預期。
當然,在現代科學決策過程中,“知之者”并非局限于專業人員或專家的意見,其外延和內涵已經有所擴大,如一些重大行政決策中,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這五大程序不可或缺,包含了方方面面的關鍵因素。哪怕是僅關于個人的重要事務,也應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充分征詢,做到既不迷信權威和專家,也不被周圍的意見所困惑,在參考和分析各種建議的基礎上權衡利弊,果斷作出符合客觀實際和自身條件的最優選擇。(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