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趙晨迪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德陽 618307)
Cessna172飛機采用全金屬機身結構、前三點式起落架和上單翼設計,其主起落架為不可收放的管簧式或板簧式固定結構,管簧式起落架的主體結構是一彎折成Z字型的彈簧鋼管,如圖1所示,板簧式起落架的主體結構是一彎折成Z字型的彈簧鋼板,兩種結構的起落架均結構簡潔、維護簡單、可靠耐用,既充當承力結構,也是吸能結構[1]。左、右主起落架分別用螺栓固定在機身底部,其下部外側連接了一個鑄鋁機輪組件和鋼制圓盤式剎車系統,為防止剎車油管、整流罩等部件與主起落架碰磨,在主起落架表面還粘貼了特氟龍膠帶以防磨。經分析,兩種主起落架材質為6150M彈簧鋼,性能與國內50CrVA鋼相近,在國外被廣泛用于制造輕型飛機固定式起落架。
圖1 Cessna172飛機
通過查詢美國聯邦航空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FAA)航空器使用困難報告數據庫(Service Difficulty Report,簡稱SDR)[2],收集到228條與Cessna飛機起落架系統有關的SDR報告,SDR故障報告日期在1995年5月至2022年7月,其中214條與可收放起落架有關,14條與不可收放起落架有關,數據分析如圖2所示。進一步分析11個機型出現的多條不可收放起落架出現的故障數據發現:4起為前起落架故障;1起為主起落架上的浮筒故障;7起主起落架故障中,有5起為主起落架與機身處的連接螺栓松動或安裝襯套損傷(其中4起明確發生在右主起落架),1起為主起落架輪軸缺乏潤滑,1起為重著陸導致主起落架折斷,沒有Cessna172飛機起落架的故障信息。基于美國通航業高度發達、輕型飛機飛行小時數達近百萬小時來折算,Cessna飛機裝用的兩種一體式不可收放起落架可靠性較高。
圖2 FAA SDR數據分析
Cessna飛機公司針對1946—1986年生產的145 000架單發、鋁制全金屬飛機,基于對全球用戶歷年反饋的主要故障及原因的分析結果,于2016年發布了Cessna Single Engine Safety Initiative報告,見文獻[3]。報告指出:由于這些飛機的平均使用年限達到42年,屬于老齡飛機,因此多發性故障主要是腐蝕和疲勞導致的各種結構部件失效及損傷,其中主起落架的多發性故障為腐蝕和疲勞斷裂,如圖3所示。圖3(a)展示了板簧式主起落架出現腐蝕的主要位置是腳蹬處,圖3(b)展示了一架因為點蝕而萌發了疲勞裂紋,最終導致主起落架折斷、飛機嚴重受損的案例。
圖3 Cessna飛機公司提供的故障案例
飛機設計思想的發展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靜強度設計階段,第二階段為靜強度和剛度設計階段,第三階段為強度/剛度/疲勞安全壽命設計階段,第四階段為強度/剛度/損傷容限和耐久性設計階段,第五階段為結構可靠性設計試用階段。Cessna172飛機在1955年11月取得FAA頒發的TC,其結構設計處于靜強度和剛度設計階段,沒有考慮到疲勞對結構的壽命影響,因此,在2011年以前,Cessna飛機公司對其Cessna172系列飛機沒有規定使用壽命限制,比如飛行小時壽命、飛行起落壽命、飛行年限壽命。
在收到澳大利亞等用戶報告的多起腐蝕故障后,Cessna飛機公司于2011年8月發布了針對Cessna系列飛機的補充檢查項目(Supplemental Inspection Document,簡稱SID),要求用戶針對不同使用年限、飛行小時的飛機結構進行定期檢查。十年間,SID項目從最初的23項已增加到目前的32項。2015年6月,Cessna飛機公司在飛機維護手冊第五章《補充結構檢查》的說明部分中明確:推薦用戶將累計使用時間達到30 000 h后的Cessna172飛機退役。究其根本原因,還是老齡飛機不可避免地面臨腐蝕和疲勞問題,在腐蝕和疲勞的雙重作用下,飛機重要結構的損傷概率大增。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約70%的國土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而沿海城市人員密集、旅游業非常發達,比如悉尼、布里斯班、珀斯、凱恩斯,因此絕大部分單發飛機在上述典型海洋氣候的地區飛行,澳大利亞成為單發飛機腐蝕故障發生率較高的國家之一。
澳大利亞民航安全管理局(Civil Aviation Safety Authority,簡稱CASA)是全球較早強制要求用戶執行SID項目的管理機構之一,于2014年4月發布AWB 02-048 issue1-Compliance with Cessna SIDs,目前已更新至Issue8,見文獻[4]。該報告專門針對Cessna系列飛機執行SID而發布,其指出:Cessna系列飛機結構檢查項目是通過結合現代工程分析技術、全球服役數據和塞斯納幾十年來收集的缺陷報告而制定的。在澳大利亞Cessna機隊中的常見故障是結構腐蝕,比如水平安定面支架、隔框肋條和主起落架腐蝕,如圖4所示。
圖4 澳大利亞用戶發現的主起落架腐蝕
從文獻[5]可以看出,國內329架Cessna172飛機主要由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湖北蔚藍航校、山東九天國際飛行學校、山東南山飛行學校、廣西梧州中航飛校、四川龍浩飛行學校等機構運行,運行環境復雜。
2006年,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引進的100架Cessna172R飛機開始陸續投入使用,年均飛行小時達到1 200~1 500 h后,每小時起落架次達到2.5個,而國外用戶年均飛行100~150 h,每小時起落架次不到1個。由于使用率高、起落架次高,加上飛行訓練中著陸過載較大時有發生,因此機隊在使用8 000 h后,普遍出現了結構上的一些故障,比如FS108號隔框裂紋,后續分析系疲勞所致。中飛院將運行中發生的各類故障均及時反饋給Cessna公司,得到其高度重視,并于2011年派出資深結構工程師到中飛院現場研討。
對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06—2021年Cessna172R飛機故障進行統計,得到以下數據:發生主起落架與機身處的安裝襯套松動或異常磨損故障96起,主起落架腐蝕超標123件(涉及83架飛機)。
Cessna172飛機主起落架通過表面漆層來防腐,但是在運行中發現漆層會被破壞,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飛機登機腳蹬設計不合理。腳蹬通過過盈配合直接套在主起落架上,這種設計在安裝時不可避免地會損傷主起落架表面的漆層,同時還不能完全將水汽阻斷。另外,此處為方便安裝整流罩,又采用開口設計,飛機在運行中會很快形成水分和雜質集聚區。
主起落架襯套是鋼膠組合成的構件,外部是鋼制部件,與內部白色非金屬部件粘接形成一體,松動故障均是內部白色非金屬襯套磨損超標所致。以《紅外光譜分析方法通則》(GB/T 6040—2002)為依據,用Thermo Fisher Nicolet 6700 FT-IR測試儀對Cessna172飛機主起落架襯套膠體部分,在溫度25℃、濕度60%的檢測條件下進行測試,確認白色非金屬部件成分為聚醚型聚氨酯。
在此基礎上,中飛院進行了襯套結構反求設計、原裝件材質分析、原裝件工藝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選定了國產替代材料。
對自制國產部件進行尺寸檢查及各種試驗驗證并裝機試驗,試驗數據表明,國產襯套除使用壽命略短于國外原裝件外,其余性能與國外原裝件相當,能滿足裝機使用要求。
(1)關注腳蹬區域防腐。針對腳蹬設計缺陷,應仔細檢查腳蹬與主起落架貼合處有無腐蝕,如有,需通過噴丸徹底清除腳蹬內壁和主起落架上的腐蝕,再噴涂上飛機維護手冊規定的底漆和面漆,隨后在腳蹬與主起落架結合區域涂抹防腐膠。同時在腳蹬開口處加裝擋片,使腳蹬組件與整流罩逐漸形成密閉空間,防止鞋底臟物、雨水等聚集在腳蹬處。
(2)增加防腐工作。如果處于潮濕和存在較多酸性物質的環境中,主起落架表面特別是部件結合面在運行中會聚集灰塵、油脂等臟物形成沉積層,沉積層能吸收空氣中及維護時的水分和酸性物質,進而形成酸性環境,導致金屬部件出現腐蝕。因此,日常維護中要增加清潔和防腐要求:定期檢查主起落架表面清潔度,徹底清除殘留的沉積物,發現漆層破損要及時修補,發現腐蝕要及時按照規定程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