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新能源發電總量全國第一,新能源綠電外送量全國第一,新能源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1月12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呼和浩特市開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王莉霞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五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完成中央第一輪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整改任務,黃河、“一湖兩海”、察汗淖爾等重點河湖流域治理成效顯著,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累計造林3700多萬畝、種草1.2億多畝、防沙治沙5400多萬畝,均居全國第一,創建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內蒙古的必然選擇。其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在搶抓機遇中揚優勢、鍛長板,在應對挑戰中促轉型、補短板,千方百計做大經濟總量、優化經濟布局、調整經濟結構,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厚植“生態綠”?增色“中國藍”
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2022年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名單》,恩格貝生態示范區修復治理案例成功入選,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上榜案例,為當地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新動力。
恩格貝生態示范區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西部。近年來,該示范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植樹造林、引洪治沙、澄地造田,書寫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跡。如今,區域內植被覆蓋率達到78%,森林覆蓋率達到41%,動植物種類由原來的20余種增加到600余種,動植物生物鏈、生物種群得到有效恢復,使沉寂沙海重現綠色韻律。
2022年,內蒙古出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實施方案》,提出了4個方面20項具體落實舉措,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按下亂采濫挖“終結鍵”,當好“雙碳”目標先行者。這一年,內蒙古一手抓增綠護綠,一手抓轉型減排,厚植“生態綠”,增色“中國藍”。
搭上生態旅游“順風車”,走出綠色惠民富民路,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途徑,內蒙古點“綠”成金,讓更多人端穩“綠色碗”吃上“生態飯”,深刻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在力爭今后兩年治理沙化土地2650萬畝以上;到2025年,完成草原生態建設任務6500萬畝,營造林1400萬畝、退化林修復2800萬畝。
“對于內蒙古來講,雙碳經濟不僅是重大歷史機遇,更是我們這代人最應該肩負的歷史責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碳中和產業協會會長郝振宇希望能為社會提供一個碳知識、碳普惠、碳服務的開放渠道,帶動“雙碳”產業融合互通。他建議,要走出去、引進來,廣泛交流,以“新思路”推動“新發展”,讓內蒙古變成國家“雙碳”大平臺,讓央企、國企項目場景扎根在內蒙古,讓雙碳“鏈主”民營企業創新在內蒙古。“雙碳經濟將成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產品的零碳屬性已成為戰略性資源,在全球碳中和大環境下,歐盟已率先發布了碳關稅法案,今年10月開始試運行,從2026年開始我國出口歐洲的部分商品就要被征收碳關稅,而“零碳產業園”產品可以突破國際碳關稅限制,形成中國零碳制造的戰略優勢地位。鄂爾多斯創造的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模式,在為中國“雙碳”目標實現貢獻內蒙古力量的同時,還被英國、西班牙等國家積極引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碳減排貢獻內蒙古智慧。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遠景能源北方科技公司鄂爾多斯總經理俞樂表示:“按照傳統的發電賣電模式,10億度電只能產生2億多元銷售額,如果用10億度電來生產動力電池,將帶動200多億的當地產值,這是100倍的關系。零碳產業園正在將內蒙古新能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
遠景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旗下主要產品包括風力發電機組、儲能及動力電池、能源物聯網等,致力成為企業、政府、城市的零碳技術伙伴,同時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儲能和風電雙鏈主企業。“零碳產業園”就是要把綠色能源的生產和綠色產業的集群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物聯網智能控制體系將風電、光伏、儲能、氫能協同融合,源源不斷地用來生產零碳產品。
目前,“零碳產業園”建設取得初步成就,遠景儲能和動力電池基地作為第一個入駐項目已實現全面投產,電芯產能達每天2.5萬支,日產值3000萬元。在遠景的帶動下,上游材料企業華景、萬鋰泰、镕鋰和下游新能源重卡產業鏈上汽紅巖、一汽解放等陸續入駐,正在形成從電池上游材料至新能源整車制備的超長產業鏈。
科創潮起?產業優勢勢不可擋
科技投入要再加大。政府帶頭攻堅,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科技專項資金增長20%,引導激勵各類創新主體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企業要唱好主角,實施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增加研發投入“三個全覆蓋”,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施創新型企業“雙倍增雙提升”行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00家。
“內蒙古新能源發電總量全國第一,新能源綠電外送量全國第一,新能源已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工業大學副校長寶音賀西說。作為一名高校科研人員,寶音賀西關注的重點是內蒙古在新能源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問題。“作為高校科研人員,我們有責任把內蒙古能源領域的關鍵問題解決在內蒙古大地上,把更多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把高附加值產業鏈留在內蒙古,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厚的能源家底。”
“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要做到‘3+1’。其中3指3種思維方式,分別是科研思維、工程思維和市場思維。”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總經理展長振,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2020年初,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展長振來到內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創新中心任職,開展石墨烯新材料行業相關的研發攻關和成果轉化工作。“科研思維確保技術的先進性與視野的前瞻性;工程思維確保技術和項目能順利走出實驗室、走進工廠,順利放大、落地、生產;市場思維即保障產品是市場和客戶所需要的,具有市場競爭力。同時,開展項目一定要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的政策,順應地方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
內蒙古中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超強耐磨材料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徐忠東則表示:“企業實現了從傳統行業到高科技行業的轉變,被批準為軍民融合企業,在整個轉變的過程中,就是靠著科技創新四個字,創新助力和賦能企業的發展,這幾年我們嘗到了甜頭、增加了信心、堅定了方向。”他進一步闡明,具體做法是緊緊圍繞產業鏈搞創新,圍繞創新延伸和發展產業鏈和產品鏈。
中盛科技研發中心研制的富氫冶金的生產技術,不僅節能減碳,還把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近兩倍。“由原來普普通通的產品,變成特鋼材料中的香餑餑!”徐忠東說,“咱們國家400噸以上的挖掘機、盾鉤機斗齒技術和產品一直被荷蘭和美國‘卡脖子’,購買它們產品使用時都有密碼鎖,不能拆開,三年的時間我們成功研發該產品并批量生產,使用壽命比國外產品提高20%。”
在徐忠東看來,近年來中盛科技堅定不移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走“產學研”發展之路,儲備了人才。“今后,我們將以愚公移山、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盡其理,究其難,為打造亮麗內蒙古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