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健(甘肅省通渭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病后常出現呼吸困難、瀕死感等癥狀。該病起病急,預后差,具有較高發病率與死亡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常用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溶栓治療、PCI 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中藥治療等,臨床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擇優選擇治療方式。
AMI 患者中有25%~50%癥狀不明顯或很輕,部分患者會出現胸骨后或心前區疼痛,常伴有大汗淋漓、窒息或瀕死感,疼痛持續較長時間,可向下頜、左頸、左肩背等部位輻射。老年患者發生下壁心肌梗死時通常會引起應激性潰瘍,出現惡心、嘔吐、腹脹、打嗝等胃腸道癥狀,甚至發生上消化道出血。
藥物治療需根據患者病情及并發癥進行選擇,常用阿司匹林進行抗血小板治療,但不適合消化性潰瘍患者。還可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治療,或基于抗血小板治療加用抗凝劑治療。盡早使用他汀類藥物促進預后,改善心肌功能,預防并發癥,減少新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降低死亡率。
在發病6 小時內進行溶栓治療效果最佳,故急診醫務工作者應盡量縮短檢查、會診時間,防止延誤溶栓時間。目前常通過外周靜脈給藥,常用溶栓藥物包含:尿激酶和鏈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和替耐普酶。但溶栓治療易發生顱內出血風險,臨床需結合實際進行選擇。
PCI 是治療AMI 的常用方式,經皮穿刺后,置入球囊導管或支架器械來擴張狹窄的血管,植入支架確保心肌供血。PCI 創傷小,療效佳,及時有效的PCI 可恢復心肌供血,具有較高成功率。但PCI 易發生支架脫落、形成血栓、造影劑腎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預后效果與生活質量。
冠狀動脈搭橋術是臨床治療AMI 的常用方式,包含體外和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前者極易損傷機體內部器官和組織,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等,后者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經臨床證實,多種中藥可改善AMI 患者的心肌功能,延緩發病后的心室重塑,如川芎嗪注射液、復方丹參滴丸、麝香保心丸等。中藥治療費用相對較低,更易被患者接受。
多數老年AMI 患者無典型胸痛、胸悶等癥狀,但會突然發生呼吸困難、氣短、無法平臥等癥狀,確診AMI 后,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溶栓和PCI 治療可有效開通冠脈,對患者及時實施PCI 可快速恢復心肌供血及挽救存活心肌,臨床通常采用手術結合藥物治療。術后根據患者狀況配以相關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療,最大程度地預防并發癥,降低死亡率,促進患者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