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The Wire”網站3月5日文章,原題:拜登的審查考驗美國政府準備加強對流入中國高科技公司的數十億美元投資的審查。但該政策付諸實踐可能比華盛頓許多人預期的要困難。
幾位前美國官員、律師和出日管理專家表示,當政府對目前投資流動的了解非常有限時,很難制定政策。此外,如果審查的范圍過廣,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下游效應。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高級官員艾門?米爾表示,政府沒有大量關于正在進行的投資以及這些投資可能影響范圍的信息,“這是二個我們希望謹慎行事的領域”。
盡管特朗普政府時期中美之間的政治緊張關系加劇,但部分經濟關系仍然非常牢固,尤其是在投資方面。美國榮鼎咨詢公司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風投公司向中國企業注入25億美元,其中最大的兩個行業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美國政府從未實行過系統的對外投資審查程序,國際上也鮮有先例。考慮到政府面臨的實際困難,拜登政府可能會選擇一項有限的行政命令,其中包括投資告知制度,要求公司向政府提供有關其在中國投資的信息,以及對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特定行業的審查。但有限的行政命令可能無法滿足國會山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人。如果鷹派議員認為最終的行政命令不夠深入,他們可能會采取行動通過更多立法。如此強硬的做法讓一些希望進行更理性辯論的專家感到擔憂。
印第安納大學投資監管專家丹斯曼表示,“我一直擔心的是,希望推動審查的人批評那些希望放慢腳步的人是不愛國或對中國不強硬,會變成一件很隨意的事。”她補充說,以供應鏈安全為由的審查不會影響公司將工廠遷往中國的內在經濟考量。
即使是有限的投資審查程序也有其他不利之處,包括可能會迫使美中之間的大量合法業務終止,并使所有投資陷入繁文縛節的程序。另外,還存在界定上的挑戰:例如,考慮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任何針對人工智能的新審查程序都可能波及大量公司。此外,美國商業團體認為,如果其他國家不采取自己的審查措施,美國公司可能會在盈利機會上輸給歐洲和亞洲的競爭對手。▲(作者卡特里娜?諾斯羅普,陳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