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
近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國會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表示,要加速討論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而且還強調要打造“不完全依賴美國”的打擊能力。筆者認為,從表面上看,日本是積極為自己的武器出口開綠燈;從深層戰略目標看,岸田政府則是想擺脫二戰后體制。
首先,岸田這番發言有著一定的國際背景。西方媒體此前對日本的援烏政策多有批評,認為日本“不賣力”,美國也要求日本加強對俄羅斯制裁和對烏克蘭援助,但日本迄今為止只實施了有限的制裁和援助。自去年3月開始,日本對烏援助的防彈背心和頭盔通過美軍運輸機從橫田機場運往烏克蘭,但相對于美國和德國向烏克蘭提供的坦克等武器,日本只能提供民用物品。除了防彈背心和頭盔,日本還向烏提供了過冬物資,如300臺發電機和8萬臺太陽能照明設備。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決定在原來提供的15億美元援助基礎上,追加55億美元支援。但是如果提供武器援助,日本就必須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解除對坦克和戰斗機出口的限制。
其次,解除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日本還有一個目的是振興日本的軍工產業,為日本經濟好轉提供幫助。戰后日本的軍工產業由于“專守防衛”政策,買家只有自衛隊一個,所以處于衰退狀態。比如,小松機械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建設機械制造商,同時也一直參與生產自衛隊的炮彈和裝甲車輛,但是現在小松公司參與生產的軍工產品價值只有280億日元,占其總產值的1%。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等企業生產的新型裝甲車的防彈性能也已經落后,防衛省無法采購。住友重機械公司給自衛產的機槍,價格是外國產鬲五倍,利潤率只有2%,但數量有限價格無法降低。這些導致日本的防衛預算大部分被用來購買美國武器,如戰斗機、無人機和導彈等。
再次,解除對&器出口的限制,有助于日本實現“正常國家”目標。日本深刻認識到如果不能振興自己的軍工產業,將不可能扭轉購買美國武器的被動局面。此前有報道說,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10萬發炮彈是韓國制造,相對于韓國,日本受“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束縛,只限于救災、運輸、監視等5個領域,所以日本的武器輸出不可能增加。而韓國如今成了西方國家的“兵工廠”,這讓日本十分著急,增加防衛經費也包括對日本國內軍工產業的扶持。新版國家安保戰略規定增強防衛力,包括武器裝備的出口和研發強化。
整體而言,通過武器出口,日本可以在外交上加強與伙伴國的緊密關系,同時振興'日本的軍工產業,達到“一石兩鳥”的目的。特別是武器的出口意味著軍事能力成了日本外交的重要手段,俄烏沖突一周年之際,日本開始討論向烏克蘭出口武器,包括殺傷性武器,意味深長。如果岸田內閣此次加速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成功,日本承認了殺傷性武器的出口,加上新版國家安保戰略確認發展“反擊能力”,日本也就徹底撕下所謂“和平國家”的形象偽裝。
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實現武器的對外出口,不斷提升自己的軍工設計和生產能力,進而打造“不完全依賴美國”的軍事打擊能力,這才是日本終極戰略目標。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和平憲法”要求日本不能擁有軍隊,只能發展防御性軍事能力,而且美國在日本部署大量軍隊,完全卡住了日本在軍事安全需求上的“要害”。所以,長期以來美國也把美日同盟視為捏在手里、控制日本的“風箏線”。日本一些政治精英則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機會擺脫對美國的軍事安全依賴,脫離華盛頓的控制和二戰后體制。如今,利用美國對華展開“激烈競爭”的需要,在美日同盟的名義下,日本向著發展攻擊性軍事力量、實現“軍事正常國家”一步步突破。大幅提升防衛費、拋出發展千枚遠距離導彈計劃、購買美國“戰斧”巡航導彈,都是近期日本采取的具體措施。
目前,日本的GDP是世界第三位,防衛預算占世界第九位,如果防衛費增加到占GDP的2%,日本的防衛費也將上升到世界第三位。日本憲法規定不允許擁有軍隊,自衛隊被解釋為“必要最小限度的自衛手段”,但是伴隨防衛費增加,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將不斷增強,軍工產業也將逐漸恢復活力,憲法的限制將名存實亡。日本可以加強“自主防衛”能力,加快實現“普通國家”的步伐,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如果由于美國的衰落造成漏洞,日本肯定不會錯過機會謀求獲得更強軍事能力,單獨扮演重要角色。
日本右派至今不肯對侵略戰爭罪行進行反省,在國際大變局背景下,開始重溫軍事大國舊夢。如果實現向亞洲國家出口殺傷性武器,允許對鄰國進行先手攻擊,架空專守防衛政策,日本未來究竟要向何處去,似乎已經十分潔楚了。日本已經放棄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不做軍事大國的承諾,要再次成為地區穩定的攪局者,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因此,須提高警惕防止日本重蹈歷史覆轍。▲(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