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霞
(連云港杜鐘新奧神氨綸有限公司,江蘇 連云港 222047)
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人們對服裝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崇尚休閑、舒適和自由。氨綸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從針織到機織再到紙尿褲等;針織面料服飾則是從內衣發展到外衣。人們對面料的防勾、防脫散性能要求提高。為了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低熔點氨綸被開發出來。
低熔點氨綸,又稱低溫熱黏合氨綸或防脫散氨綸,其特點是在染色或熱定型等加工環節受熱熔融,實現氨綸與氨綸或氨綸與其他纖維相互粘合,難以剝離,也就是通過低熔點氨綸將線圈與線圈之間“鎖死”,這樣即使有外力刮劃、裁剪或反復拉伸,也不容易引起絲線脫散、毛邊或卷曲[1]。
連云港杜鐘新奧神氨綸有限公司從2019年開始研發低熔點氨綸,2020年批量投放市場,規格有20 D、30 D、40 D、70 D和140 D等,研發了兩種低熔點氨綸,一種是皮芯結構,另一種是雙組分結構。皮芯結構氨綸主要應用于連褲襪、絲襪等薄款織物,雙組分結構氨綸主要應用于大圓機緯編織物—高彈“免拷邊”面料。“皮”結構層賦予氨綸優良的低溫熱黏合性能,“芯”結構層賦予氨綸優良的回彈性能,使織物獲得優良的防脫散、防抽絲、防卷邊、可隨意裁剪的特性,進而提升服飾的美觀性與舒適性。
針織物是利用織針將紗線彎成線圈,然后將線圈相互穿套成針織物的一門工藝技術。如果有一線圈脫散,與其穿套在一起的線圈所受拉力會失去平衡引起脫圈,而加有氨綸的緯編織物,線圈脫散后氨綸的回縮會進一步加速線圈脫散,進而“一脫到底”,影響穿戴。緯編線圈脫散如圖1所示[1],而換用低熔點氨綸能避免這種現象。

圖1 緯編線圈脫散
原料選擇20 D低熔點氨綸+60 S混紡紗生產雙面布。
選用20 D低熔點氨綸,其對存儲和使用條件比較苛刻。本試驗分別選用存儲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的氨綸絲上機,觀察退繞情況和斷頭次數,如表1所示。

表1 氨綸絲存放時間對退繞性能的影響
由表1可見,庫存3個月的產品退繞時開始出現粘連、導致斷頭;庫存4個月的產品退繞時粘連頻繁,一卷布斷頭多達8余次,嚴重影響布面質量,并且增加工人勞動強度和原料消耗。一般情況下,低熔點氨綸存放時間應控制在2個月以內,儲存時間過長,退繞時容易引起粘連、斷頭。
硬紗選擇60 S混紡紗(50%博拉莫代爾、25%棉、25%東洋紡腈綸)。
機器“圓品”雙面機(廈門升昶程機械有限公司);機號28針/25.4 mm;筒徑864.0 mm(34寸);路數72 F;總針數2 990;轉速19.2 r/min。
毛坯幅寬140 cm;毛坯克重320 g/m2;線圈長度20 D防脫散氨綸10 cm/100針;60 S混紡紗29 cm/100針。
低熔點氨綸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具有熔融粘著的特點。通過預定型工藝,采用適當的溫度,將氨綸絲表面熔融,使線圈之間的氨綸絲互相粘連形成網狀結構,進而使線圈結構緊密不易脫散[2]。線圈脫散后被粘合如圖2所示[1]。低熔點氨綸的關鍵在于使氨綸具有特殊的熱熔黏合性,同時還要保證氨綸具有一定的彈性及強度。

圖2 線圈脫散后被粘合
預定型工藝中的溫度和車速是主要參數,直接影響織物的防脫散性能。根據染廠的條件,取3卷布,分別選擇3種不同的定型溫度試驗,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3種不同的定型溫度預定后的布面克重如表3所示。

表2 3種預定型溫度對面料脫散性能的影響

表3 預定后面料的門幅及克重
由于坯布中含有腈綸、棉等成分,染色采用復染。
(1)加入陽離子染料,升溫到98 ℃、保溫30 min,染色結束后降溫清洗面料,洗掉殘留染料。
(2)加入活性染料,升溫到60 ℃、保溫60 min,染色結束后主缸設定50 ℃,保溫20 min后再開始降溫、清洗。
(3)加入皂洗液,升溫到90 ℃、保溫10 min,后降溫、清洗。
將上述3卷試驗布依次進行烘干定型、落布、驗布。
(1)烘房設定溫度為140 ℃,速度為20碼/h,烘箱長約40 m。
(2)烘干、落布、驗布機上檢驗3組布樣,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品面料的門幅及克重
(1)低熔點氨綸存儲時間控制在2個月以內使用最佳;如果存儲時間過長,退繞時斷頭概率增加,布面疵點增加。
(2)預定180 ℃,速度為34碼/h,面料平整、回彈好、柔軟舒適、不易脫散,可直接裁剪縫衣,免拷邊,既美觀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