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快速城鎮化和現代化使得生態赤字不斷增大,綠色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的主要發展方向,以實現經濟發展同資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全面脫鉤。新型城市建設強調通過出臺激勵政策和創新金融市場來激勵技術創新,通過產業園區建設來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減少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威脅。山東省德州市毗鄰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經濟帶和省會經濟圈,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優勢,可通過發展綠色經濟來提升核心競爭力,并實現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
綠色經濟包括低消耗、低排放、生態資本、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等內容,因此指標體系應當包括經濟增長指標、能源消耗指標、污染物排放指標、生態環境改善指標以及技術進步指標。通過選取第三產業產值等指標反映經濟發展情況,選取工業取水量等指標反映能源消耗情況,選取工業廢水排放量等指標反映污染物排放情況,選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反映生態環境改善情況,選取教育支出等指標反映技術進步情況,最終確定了5 個一級指標和15 個二級指標(如表1)。而評價方法則結合本研究建立的指標體系和德州市綠色經濟發展實際,對德州市綠色經濟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表1 德州市綠色經濟效率評價表
——經濟發展狀況。近年來,德州市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2020 年德州市生產總值達到3078.99億元,同比增長約1.9%(按可比價格增長3.6%),第三產業產值達1516.11 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9.24%,同比上升4.8%。德州市生產總值增加的同時,第三產業產值表現出更快的增長速度,第三產業比重逐年增加,經濟結構得到改善,對綠色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能源消耗情況。從德州市能源消耗情況來看,主要集中于工業發展方面。2020 年工業總產值1906.49 億元,同比增長1.9%。工業取水量17458.62 萬噸,同比降低24.4%;工業煤炭消耗量2065.12 萬噸,同比降低1.2%;工業原油消耗量352.6 萬噸,同比下降31.4%。工業取水量、工業煤炭消耗量、工業原油消耗量均實現了同工業經濟增長的完全脫鉤。
——污染排放情況。工業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大的損害,2020 年德州市工業廢水排放量5980.2 萬噸,同比減少32.51%,其中排入污水處理廠的廢水有4473.12 萬噸,排入環境中的廢水1507.08萬噸,同比減少36.66%。工業廢氣排放量5894.63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6.35%。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849.57 萬噸,同比降低22.5%,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770.88 萬噸,利用率達90.74%。
——生態環境狀況。2020 年德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9.67%,人均生活用水量38.26 噸,人均煤炭消費量3.71 噸,人均日生活用水量90.18 升,城市污水處理率98.15%,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從發展趨勢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未表現出明顯的提升,人均生活用水量和人均煤炭消費量呈現出緩慢上升趨勢,尚未達到明顯改善的目標。按照先進地區的平均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的目標值為45%,德州市在這方面尚未達標。
——技術進步情況。2020 年德州市教育支出82.61 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同比增長4.5%。科學技術支出9.36 億元,同比減少18.4%。節能環保支出23.44 億元,同比增長36%,高于GDP 增長率。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的全國平均值為14%,德州市教育支出未達標,科學技術支出呈現出下降趨勢,可以看出亟需增加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支出以支持綠色經濟的發展。
德州市綠色經濟效率評價情況如表1所示,該市能源消耗指標實現了與經濟增長的全面脫鉤,而污染排放指標、生態環境指標和技術進步指標仍然存在較大改善空間。
——加強政策支持,加快技術創新。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創新綠色金融和投資政策,推進“綠色投資”,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綠色投資”是對綠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投資的金融衍生品及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具體而言,綠色投資業務包括綠色金融產品、綠色發展基金、碳排放交易服務及循環經濟投資等內容,旨在幫助地區實現綠色經濟轉型,幫助傳統產業破解轉型中面臨的經濟、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難題,助力企業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對市場前景好的技術及企業進行投資,幫助企業規避環境變化導致的風險。
德州市應當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低碳技術創新孵化基地,不斷提升對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力度,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德州市應不斷深化科學技術領域改革,大幅度提高綠色低碳科研院所、研究機構和新型人才落戶創新孵化基地。相關部門應明確策劃德州市綠色低碳技術發展路線,出臺政策支持相關領域的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來德州發展,并在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方面給予有力保護,處理好技術創新和市場環境之間的關系,確保新技術和關鍵技術能夠得到運用,不斷推動新型技術和新型產品孵化。
——發展低碳產業,推進節能減排。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在當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德州市各區域應當下大力氣促進工業現代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針對工業發展中高能耗、高排放的現狀,德州市應按照發展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思路,建立生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進一步強化污染付費和資源有償使用政策,使產權交易機制、環境補償機制等不斷完善,確保能用市場價格反映環境損害和資源消耗的成本。
德州市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基礎上,追求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德州市應當加強對現有工業園區的改造,以發展潛力大、就業帶動強和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為支撐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示范園區,淘汰發展潛力小和競爭優勢弱的企業,注重工業園區內的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流動。例如某一產業園區以制糖企業為主體,實現對原材料甘蔗的循環利用,形成制糖、造紙和釀酒為主的工業鏈。
——倡導綠色消費,創建生態城市。德州市應當加強清潔能源生產和利用系統建設,通過改善能源結構來減少污染氣體和溫室氣體排放程度;改變傳統的能源利用方式和利用結構,加大對風能、太陽能和天然氣的使用程度,實現能源的低碳化和清潔化使用。例如,能源供應過程與城市產業結構和功能布局統籌規劃;建設城市能源智能供應系統,減少能源供應網絡的能源流失,將余熱利用和儲能技術運用到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加快綠色交通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建筑行業的節能工作。
綠色經濟、低碳發展等內容的宣傳可以將宣傳畫、宣傳片等在學校、社區、商場、企業進行廣泛傳播,引導居民了解綠色低碳發展知識,使居民逐漸養成節能減排的意識和習慣。德州市可以借鑒“低碳社區”建設的成果經驗,在德州本地打造一批具有標桿性的“綠色低碳城市生活區”,并將社區的規劃方式、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推廣至其他社區,把“綠色低碳城市生活區”建設成為德州市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