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彥
隨著初中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入,生本思想教育正在逐漸進入初中各個教育科目,即初中生物教學要充分融合生本思想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學生當成課堂教育主體,規范多種教育方法,借助新型教育形式來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質量,滿足初中生物教學現實需求。
一、生本思想教育背景下開展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要想全面改善初中生物教學效果,融入生本思想教育理念,就要讓更多初中生加入生物教學課堂,引導其主動學習不同類型的生物學知識,創建教學情境是實現該類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可以不斷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探究興趣。
首先,教師正式設置生物教學情境前,要合理設計教學情境形式。當前較為有效的教學情境包括導入音頻資料、生活例子以及設置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問題,要根據生物教學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探究需求。其次,以導入音頻資料的教學情境為例,學生在不同音頻的指導下直觀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根據知識呈現狀態來探究教師課前提出的問題,提升了課堂參與性,切實落實了生本思想教育理念。在導入教學情境中的生物基礎內容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探究方向進行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知識探究的精準性。最后,完成教學情境指導工作后,教師還要將教材中的生物知識與相關情境相結合,使更多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學知識的內涵,全面改善生物知識學習效果。
在傳授人教版七年級“人的生殖”課程內容時,為了強化學生對生物基礎知識的探究性,將課程內容融入教學情境中。學生借助多媒體技術下的視頻與音頻全面觀察到了人類的起源、人類的成長過程,即從嬰兒到成年,對“人的生殖”基礎知識有了初步了解。教師再以教學情境中的視頻為基礎,引領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學生在全面接受與生殖系統相關的基礎知識后,加深了對“人的生殖”內容的認識,確保了課堂學習效果。
(二)實行因材施教,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
生物學科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該類知識,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開展生物科目日常教學時,要利用多個渠道整合生物資源,借助因材施教理念,在各個環節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并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確保教學設計的理想性和執行性。正式進行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如學習狀態、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相應的任務,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掌握相應的生物學知識。
初中生物教師在探索教學資源時,除了要將生本思想的融入當成主要任務之外,還要恰當明確教學資源中的各項價值,合理捕捉新聞報道或實際生活中的各類資源,再將該類資源引入生物課堂教學中,繼而針對性地教授生物課堂的重難點,幫助學生捋順生物課程中的各項內容。
例如,在傳授人教版八年級“學習行為和先天行為”課程內容時,教師要全面分析教材內容與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的狀態,利用更多教學資源聯系文章前后的知識內容,高效把控知識結構整體脈絡,再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規劃。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此前一章的知識,讓學生詳細了解不同類型的“動物行為”,再引入“學習行為”和“先天行為”的概念,學生在課堂詳細對比動物本能和人類行為的區別,主動探究知識內容,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從而切實體會“學習行為”和“先天行為”的深刻內涵。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滿足生本思想教育理念中的生物教學需求。
(三)強化團隊合作,改進學生交流溝通狀態
隨著初中生物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學生間的合作交流也要適當加強,要想改善學生在課堂中的交流溝通狀態,就要強化團隊合作。小組合作是當前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教師要將小組團隊合作模式引入生物課堂,促使學生主動提高生物問題探究能力,提升教學效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照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能力,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為各小組設計具體的問題,引導小組成員在組內交流討論,并在討論結束后整合分析,繼而形成完整的觀點。在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時時關注學生的討論過程,并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精準指導,如果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并無偏差,教師則不要干涉。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環境污染對生物影響”課程教學中,為了加強課堂傳授效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各小組自行推選出發言者、整理者以及觀點引導者。教師引入當前區域環境的實際情況,并為不同的小組設計具體問題,如“酸雨對周邊生物的具體影響”“大氣污染對周邊生物的具體影響”“不同類型污染的實際影響范圍”,學生根據相應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不同小組的學生詳細分析了與污染相關的行為,探究環境污染程度,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并及時總結人類行為對環境污染的影響,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四)革新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學習能力
要想真正強化生本思想教育理念,教師要全面革新教育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先學后教的原則,即學生先借助自學來初步掌握生物基礎知識,教師再依照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進行針對性教學,及時為學生解答學習中的困惑,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預習”引入生物教學,讓學生利用“預習”環節來學習更多基礎知識,將當前的知識內容與此前的知識內容充分融合,更好地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在教授生物知識前,除了采用“預習”形式,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搜集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資源,全面學習生物基礎知識,提升對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為以后課程的持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傳染病及預防”課程時,由于學生對傳染病內容的掌握較少,教師可以在課前引導學生搜尋與傳染病相關的資料,使學生在整合資料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傳染病的基礎知識,并將資料帶入課堂。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傳染病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再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為學生設計多種類型的傳染病基礎知識問題。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詳細闡述不同傳染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在總結中展示自身觀點。教師根據學生對不同問題的實際表現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繼而在先學后教原則的影響下高效培養學生生物知識學習能力。
(五)引入探究模式,調動學生思維方式
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主動引入探究模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變換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主動變換有利于生本思想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通過合適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其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凸顯探究模式的意義。
在應用探究模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使用多媒體技術,增加信息技術使用頻率,將技術手段應用于探究課堂。雖然初中生物學科基礎知識較多,但是知識之間存在較大關聯,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或提問將知識內容進行緊密聯系,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基礎知識,保障生物學科學習效果。
仍以人教版八年級“學習行為和先天行為”課程為例,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動物行為”視頻短片,學生通過短片全面觀察視頻中的各類動物。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為了提升教學的探究性和針對性,教師提出多個問題,如“視頻中的動物類型與行為的關系是怎樣的?”“實際生活中不同動物的具體行為有哪些區別?”“動物各種行為的獲取方式是什么?”學生要借助問題來探究行為的來源,如后天獲取或先天來源,并在視頻播放過程中詳細記錄視頻內容。在持續觀察與探究中,學生逐步了解了“學習行為”與“先天行為”的基礎含義,并將相關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提升了生物基礎知識的實用性。
二、生本思想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創新實踐
以人教版八年級“生物的遺傳與變異”課程為例,詳細闡述全新的生物教學方式,展現生物教學成果,以充分體現生本思想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落實情況。開展生物課堂教學前,教師要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吧锏倪z傳與變異”課程的教學設計要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價值觀念等。首先,在知識技能方面,學生要全面了解生物性狀,掌握親子代際在性狀中的具體表現,并精準理解相對性狀和不同性狀的具體區別。其次,在教授過程方法方面,學生要全面觀察實驗資料、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并歸納總結性狀的具體含義,明確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最后,在價值觀念方面,學生要了解轉基因技術與人類行為的關系,明確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另外,教師要明確教學重難點,重點為確認生物性狀的基礎含義,探尋親子代際在性狀中的延續狀態,并列舉出相對性狀和不同性狀的實際區別;難點為舉例闡述生物性狀與基因的關系。
在課前導入環節,學生要做好充分準備,準備內容包括家庭成員的性狀表格。教學器材為與轉基因相關的食品、動物、作物等資料圖片;性狀調查表格;相對性狀和不同性狀的資料圖片;轉基因老鼠的實驗視頻影像等。教師還要根據生本思想教育理念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將課堂討論與直觀教授相融合,借助啟發性的教學來引導學生學習更多“遺傳與變異”的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圖片或視頻,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比、分析,從而更嚴謹地找到“遺傳與變異”的相關知識。
首先,教師利用圖片或視頻形式充分展現性狀基因與不同物體的性狀資料,學生在情境中觀察到轉基因食品、動物與作物的性狀狀態,初步了解“遺傳與變異”的基礎知識。學生全面觀察視頻或圖片后,教師引導學生依照家庭性狀調查表格中的數據探索家庭性狀情況,將教材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習性狀相關的基礎知識,如任何生物體都存在性狀,生理行為方式、生理特性與生理形態結構都帶有性狀。
其次,教師利用圖片的形式展現相對性狀與不同性狀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觀察人物圖片明確相對性狀與不同性狀的實際含義。相對性狀為同一性狀中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人的黑白、胖瘦、高矮等;不同性狀則代表著各個性狀的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環節播放轉基因老鼠的實驗視頻影像,學生觀察到老鼠經過轉基因實驗后塊頭增大,受精卵由此前的一種變成兩種,生長速度也有所加快。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老鼠塊頭增大的具體原因,探索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即性狀變化程度多由基因控制。
最后,在明確相對性狀與不同性狀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利用圖片或視頻展現基因性狀,學生在圖片或視頻的帶動下充分分析“遺傳與變異”課程的基礎知識,了解課程內容。教師還借用網絡平臺來串聯課程中的各項基礎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性狀的變化順序,構建知識網絡,加深對遺傳學知識的認知,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課后總結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狀態與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課后總結,可以為學生布置與“生物的遺傳與變異”課程內容相關的作業,學生要依照學到的知識進行系統探究,主動發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對“生物的遺傳與變異”內容的掌握程度。開展課后總結評價時,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評價和師生評價,詳細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教學方法的認可度,引入生本教育思想,明確教學方法運用的合理性,從而更好地調整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生物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在總結中還要探索課堂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比例,根據該數值來調整教學策略,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詳細介紹了生本思想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方法,包括創建教學情境、因材施教、強化團隊合作、革新教學方式、引入探究模式等,全新教學方法的運用提升了初中生物教學效果,真正實現了生本思想教育。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