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娜,劉 義
(張掖市甘州區林業技術中心推廣站,甘肅 張掖 734000)
近幾年,我國西梅系列市場發展迅速,產品產出量持續上升,截至2021年底,甘肅張掖西梅的畝產量已經超過2000 kg[1]。根據市場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19日,在全國西梅種類中,法蘭西西梅價格出現了持續上漲的趨勢,漲幅為0.95%,當日報價為27.74元/kg,并除智利西梅價格下跌8.96%外,其他西梅品種均處于價格平穩態勢。由此可見,西梅在我國雖處于引進品種,但在經濟發展效益中仍處于穩步上升的趨勢,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目前,我國在甘肅張掖、陜西關中、河北常德等地均已開展了西梅的引種栽培。因此,本文通過研究沙土環境下西梅的豐產技術,可進一步提高西梅農作物在當地所創造的經濟產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實踐的推廣價值[2]。
本試驗選擇“理查德”“女神”“法蘭西”“卯爺”作為試驗對象。其西梅品種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品種西梅的特性
試驗地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境內,栽植面積500畝,其中試驗田250畝,傳統田250畝。試驗地海拔在1264 m左右,屬于冷溫帶干旱和祁連山高寒帶半干旱半濕潤兩種氣候類型。夏季短而酷熱,冬季長而嚴寒,干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晝夜溫差大,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12.3~354.0 mm,平均為197.2 mm;土壤為亞沙土,有機質含量相對較低,一般在1%以下,pH值在8.3~8.5之間,土壤肥力不高,屬于沙土環境之一。
本試驗通過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250畝實驗組的西梅種植采用創新后的豐產技術,250畝對照組的西梅種植采用傳統種植方法。待西梅成熟后,通過測定不同組別西梅果實產量、形態、口感質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蔗糖含量、總酸含量等指標,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西梅產量與西梅質量,以此總結出最適宜沙土環境下的西梅豐產技術與西梅品種,為提高沙土地區西梅經濟效益奠定理論基礎[3]。
針對實驗組西梅非成株的引入,采用插皮嫁接的嫁接方式,選擇與試驗當地成活率較高且與西梅具有良好匹配性的山杏、山桃等嫁接[4]。以利用山杏進行插皮嫁接為例,在嫁接過程中,需依據山杏植株的生長形態而定,嫁接時間以4月中上旬為宜,并在進行嫁接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所選擇嫁接的母樹品種必須純正,且在生長過程中未遭遇嚴重的病蟲害,生長狀態良好;②所選擇嫁接的區域已經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的健壯樹枝為先,保留其1 cm左右的葉柄,其他的葉片均選擇剪除,選擇迎風面,從剪口向下將皮層切一豎口,長約1.5 cm,深達木質部[5];③在西梅接穗枝條上,選擇充實、飽滿的下方芽,在芽的背面向斜下方削成3 cm廠的馬耳形斜面,在對面下端削去0.2~0.3 cm 的皮層,接穗總長度控制在5~7 cm 之間;④將接穗的削面向著砧木木質部一面,緊貼木質部向下插入,使接穗處于砧木木質層與皮層之間,用塑料薄膜嚴密綁扎,待一周后開始灌水與檢查葉柄狀態,以此保證西梅枝條的成活率。
嫁接成功后的西梅,需移植到試驗田中,按照每株行距26 m×5 m或26 m×6 m進行定點移植,確保1 hm2可以栽種植株1750株,與地勢的等高線平行,便于抵抗干旱[6]。移植前,需以定植溝定植為基準,開挖85 cm左右的見方大穴,并根據西梅植株的生長狀態,將表土與有機肥混合均勻后,回填至坑內,并定期檢驗土壤肥量是否滿足西梅生長的實際需求。同時在栽種過程中,不同肥料的施放數量要做到區別控制,有機肥與土壤的配比要做到6∶4;所栽種的植株應選擇最優苗木,隨后的澆灌時間應控制在7~10 d內,以此保障移栽植株的成活率,為西梅生長構建良好的生長環境[7]。
針對西梅植株的施肥管理共分為栽植階段、生長階段、花期階段、結果階段4個部分[8]。首先,在栽植階段中,施肥時應做到勤施、薄施,施肥階段以7 d左右為宜,早春階段以施氮肥為主,并對施肥量控制在5 kg/株左右;其次,在生長階段中,應在施肥前,將土壤深翻,確保土壤中所含氮肥已被植株充分吸收后,對每株幼樹增加22 kg左右的有機肥;然后,在花期階段中,肥料的使用主要以氮肥為主,鉀肥與磷肥為輔,其三者配比為2∶1∶1;最后,在結果階段中,施肥類別以鉀肥為主,可以通過噴灑金泰靚,養護西梅樹林,增強西梅樹體的抗病能力,促進西梅果實膨大,著色靚果。由此可見,在西梅生長的不同階段,應選擇不同的肥料類型與肥料配比,以此達到果實增產的最終目的[9]。
考慮沙土環境中土地蘊含水資源不豐富的特性,以及西梅本身具有良好的抗寒性的特點,灌水控制選用開溝灌水的方式,具體做法:根據西梅樹盤的形狀,在西梅植株周圍開挖深度為220 mm左右的土溝,向土溝內灌滿清水,再用泥土將土溝覆蓋,以此滿足西梅的水分需求;或利用木棍,在西梅樹盤下60°角傾斜打孔,向孔內灌滿清水,隨后用塑料地膜將其覆蓋。通過以上2種方式操作,可有效提高沙土環境下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并且通過泥土和地膜的覆蓋,可延緩水分的蒸發速度,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10]。在試驗地沒有足夠降水量的情況下,可通過以上兩種方式的灌水控制,與施肥管理協同合作,切實提高灌水工作的實際效果。
修剪工作應針對不同生長周期的西梅進行整形修剪,在幼樹期間,應采用長放輕剪的修剪方式。長放指的是,為保障植株骨干枝的正常生長,對密集處的輔養枝、直立枝、競爭枝進行疏剪或回縮,其他枝一律放長[11]。并對層間和主枝中、下部的輔養枝在生長季節采用拉枝、環撥等方式,抑制其生長,伴隨著西梅的生長狀態逐漸打開層次。輕剪指的是,利用人工,對西梅的主、側延長枝及空處的一年生枝進行短截,并在生長過程中,將植株的枝條向一定方向拉扯一定角度,做到全樹枝條的疏密有序,既調整了西梅植株的整體形態,又改善了樹木之間的光照與通風,達到優質、豐產的目的[12]。在結果期間,應將修剪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修剪應在西梅花朵凋謝后的第2周,此時苗木已長出幼果,為保證幼果的正常生產,則要按照6 cm左右的單位距離進行疏果處理,以保證西梅果實質量[13]。第二階段應在西梅果實硬核階段,按照10 cm左右的單位具體進行疏果處理,并按照西梅樹枝的長度適當保留果實,最少不能少于3個,最多不可超過5個,以此達到增產保質的最終目的[14]。
西梅的病蟲害防治應以病蟲害發生的主要類型為依據,秉持著綠色無公害的處理原則,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15]。以下以梨小食心蟲、大青葉蟬與流膠病為例,從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兩方面出發總結病蟲害防治的處理措施,具體內容見表2[16~18]。

表2 梨小食心蟲、大青葉蟬病蟲害與流膠病的防治處理措施
從表2中可以看出,無論是通過選擇物理防治手段還是化學防治手段,所有的方式與措施都不會對西梅果實豐產與質量產生任何影響,真正做到了綠色防治,值得大批量進行推廣與實踐[20]。
通過測定實驗組與對照組不同品種西梅的果實產量、形態、口感質量、葡萄糖含量、果糖含量、蔗糖含量、總酸含量等指標,匯總數據后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①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西梅的產量數據中可以發現,實驗組西梅產量的增產率已達到了39.25%,高出傳統種植產量17萬kg;②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果實形態,發現實驗組的西梅果實形態要整體優于對照組西梅果實形態,果實更飽滿、光滑、具有光澤度,基本符合特級果的國際標準;③通過對比實驗組4種不同西梅的口感質量,發現“法蘭西”的口感最佳,以偏甜為主,可滿足現階段的市場需求;“理查德”口感適量適中,以酸甜為主;“法蘭西”與“卯爺”的口感偏酸;④通過對比實驗組4種不同西梅中微量元素含量中可以看出,“法蘭西”中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3種西梅,其次為“理查德”與“卯爺”,“女神”的微量元素最低。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4個西梅品種的果實產量、形態與品質指標
通過沙土環境下西梅的豐產技術研究的對比實驗,可得出以下結論:①在西梅種植過程中,通過采用插皮嫁接、合理移植植株、分階段施肥管理、開溝灌水、階段修剪等技術方法,可有效提升西梅產量,達到增產、保質的最終目的;②通過實驗組4中不同西梅品種口感與微量元素的含量對比,“法蘭西”果實品質的果感最佳,其次為“理查德”與“卯爺”,“女神”最低。因此,為進一步提高沙土環境下西梅作物的經濟效益,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應盡量選用“法蘭西”品種的西梅,并通過結合豐產技術的合理應用,參考當地沙土環境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分種植面積,盡可能地提高西梅種植產量,促進自身經濟效益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