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清,姜 文,馬軍山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場所精神”是1979年由建筑師諾伯舒茲所提出,他將“場所”理解成擁有清晰特質的具象空間,并蘊含著時代特性[1]。場所精神是人們主觀意識空間與客觀存在空間的融合[2]。場所的價值在于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讓人們在物質空間中獲得良性互動[3~6]。創造場所精神,獲得人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已成為當代學者與設計師共同追求的目標[7]。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浪潮不斷加快,城市成為了絕大部分人們的生活場所與精神寄托[8]。但目前過分追求速度的城市建設造成大量的歷史文化場所被破壞,由城市與居民一同創造的具有歷史記憶的場所已不復存在[8~10]。為解決城市特色危機,提升人們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城市發展活力,大部分學者選擇從場所精神的理論解析與設計策略等角度入手,探討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例如,劉向華認為民族與集體的潛意識應成為場所精神素材的來源[11]。王晨曦等[12]、包婷等[13]認為應從場地文脈與文化內涵入手進行場所精神營造[12,13]。但目前對于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且公眾的認知決定了場所精神的實現與否。因此文章基于扎根理論,基于使用人群的視角,對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扎根理論主要是通過對原始資料的自下而上、逐漸深入的解析,從而進行總結歸納的研究方法[14]。它來源于原始資料,解析過程中又被原始資料驗證。本文選用半結構訪談得到原始資料,在訪談過程中避免引導受訪者,將訪談記錄進行編碼,對使用者的場所精神的感知進行分析。
深度訪談是質性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15],人在場所中產生的感知與體驗是獲得場所精神的重要來源[16]。因此訪談內容將圍繞人的行為活動與場所特質展開。在訪談過程中,為獲得最真實的感受與需求意見,盡量使用開放性問題,避免使用專業名詞,形成表1的訪談內容。

表1 訪談內容
為確保數據的有效性,研究對象選取能夠承載多樣化活動、人流量較大的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為平衡使用人群的性別、年齡、職業等,采取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了32位使用者進行半結構訪談,其中男女數量均衡,年齡覆蓋7歲及以上人群,學歷跨度從小學到研究生不等。以事先準備的訪談內容為指導,引導受訪者說出真實感受,并不斷調整訪談內容,直到不再出現新的理論概念。在征得受訪者同意后,對訪談過程進行全程錄音,訪談結束后將音頻文件轉化成文本資料。
開放性編碼是扎根理論數據分析的第一步,指的是將訪談文本資料轉化為概念化與范疇化的過程,主要包括貼標簽(a)、概念化(aa)、范疇化(A)[17]。貼標簽是指從原始數據逐字逐句的定義現象,將每一個現象定義為一個標簽[17];概念化是指剔除與研究無關的現象,并將同一概念下的現象進行整合[18];范疇化是指將相同性質的概念整合為一個范疇[19]。經過對訪談資料的反復比較與整理,歸納提取了241個標簽,54個概念,22個初始范疇。22個初始范疇主要包括:行為模式(A1)、建筑外觀(A2)、植被綠化(A3)、活動氛圍(A4)、功能分布(A5)、基礎設施(A6)、使用頻率(A7)、季節差異(A8)、氛圍營造(A9)、建筑風格(A10)、小品景觀(A11)、廣場尺度(A12)、活動類型(A13)、公園活動豐富(A14)、水景特色(A15)、地面設置(A16)、人文特色(A17)、構筑物(A18)、人群密度(A19)、空間劃分(A20)、視野通透度(A21)、濕地景觀(A22)。開放型編碼示例如表2所示。

表2 開放性編碼示例
主軸性編碼是在開放性編碼的基礎上,再次深入分析,尋找概念類屬之間的聯系的過程[20]。通過對開放性編碼的22個初始范疇進一步進行歸納,最終得到12個主范疇4個核心范疇,4個核心范疇分別是公園空間使用、公園空間感知、公園空間組織以及景觀設施。主軸性編碼示例如表3所示。

表3 主軸性編碼列
選擇性編碼是指分析總結歸納的核心范疇與其他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將其描繪串聯形成理論框架,本研究圍繞“公園場所精神影響因素”這一核心主題形成故事線,“使用者”在公園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公園的“空間使用”情況,產生對公園的“空間感知”,受到“公園空間組織”與“景觀設施”的影響,從而感知到公園的場所精神。本文根據以上研究,建立扎根理論:公園空間使用、公園空間感知、公園空間組織、公園景觀設施共同影響公園場所精神的營造,據此構建城市公園場所精神影響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場所精神影響機制模型
本文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圍繞城市公園場所精神影響因素,對訪談文本資料進行扎根理論編碼分析,得出12個主范疇、4個核心范疇,旨在把握公園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聯。
城市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主要受感知主體與感知客體兩部分影響。感知客體包括使用者在公園場所所接觸的環境特征、感知實體與環境氛圍;感知主體則是指將生理與心理感受相結合的使用者自身。
(1)環境特征是營造場所精神的宏觀外部因素,也是促使使用者來到公園的重要前提,包括特色景觀、季節氣候、溫度等。環境特征與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密切相關,使用者對場所進行評價時,往往從環境帶給人的整體感受出發,強調自身在環境中的體驗感受。
(2)氛圍營造是使用者感知場所精神的無形要素,但其深刻的影響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不同的公園空間環境氛圍存在差異,例如兒童游玩區的主要使用人群為兒童與家長,由于兒童的天性,其空間氛圍往往呈現出活潑熱鬧的氛圍特征。而水上森林區的主要適用人群則為青年人群與中年人群,由于門票的限制,人群密度相對較小,整體空間氛圍則呈現出寧靜、安謐。
(3)感知主體是對環境特征與環境氛圍進行感知與評價的使用者本身。不同人群往往對同一空間產生不同感知。因此,在公園場所精神營造的設計中,應根據不同主體進行特色化設計,從而達到令使用者產生認同與歸屬的心理因素。
使用者在城市公園活動的過程中,環境特征、氛圍營造與感知主體互相聯系,共同影響使用者對場所精神的感知程度。環境特征、氛圍營造與感知主體的感知范圍呈現出由大到小的形式,但其影響程度則呈由小到大進行排列。通過訪談資料得出,使用者對于公園的關注度更加偏重于空間感知,其次是空間組織與景觀設計。
城市公園的環境氛圍是公園中物質與非物質環境的總和,而公園的特性應具備明晰性,人才能有意識地感知到城市公園區別與其他公園的環境氛圍。因此,城市公園的環境特性應植根于當地環境,具體應體現在公園空間組織、建筑風格與景觀小品等方面的表達。
城市公園場所精神的營造無法與人對空間的使用情況所脫離,而人的日常生活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在城市公園中營造日常生活的氛圍對公園的場所精神表達具有重要影響,應完善公園基礎設施,豐富公園娛樂活動,以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
人的體驗感知不是僅從身處的場地中獲取,場地周邊的景觀環境也是構成使用者體驗感知的一部分。公園場所精神的整體環境的表達,每一部分都應該被包含其中。因此,城市公園的場所精神營造應從整體出發,構建具有韻律感的使用空間。例如,相似的建筑風格,虛實交替的場地空間等。
本文運用扎根理論,基于訪談資料,探究公園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主要結論如下。
(1)公園場所精神是由使用者在公園場所內,對公園空間使用、空間感知、公園空間組織與景觀設施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情感共鳴。公園場所精神涵蓋54個概念、12個主范疇、4個核心范疇。
(2)場所精神主要受感知主體與感知客體2部分因素影響,具體包括環境因素、環境氛圍營造與感知主體。環境特征為公園內部實體因素,環境氛圍營造是公園環境的內部抽象因素,使用者基于環境特征,串聯其與環境氛圍的聯系,從而感知場所精神。
(3)公園場所精神的營造:首先應打造明晰的環境特性,讓使用者明確感知公園獨特氛圍;其次是營造日常生活的公園場景,滿足使用者日常所需;最后應構建韻律感的公園空間,對公園的場所精神進行整體性表達。
(1)本文以城市公園的場所精神為研究對象,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探究場所精神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對策,豐富了城市公園場所精神營造的研究領域。以往對場所精神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論研究與實踐等方面。在城市公園設計中,“場所精神”的營造較為抽象,本文系統地剖析了公園使用者感知場所精神的方式,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提出相應對策,深化了城市公園設計與場所精神的研究。
(2)公園使用者感知場所精神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是從環境實體因素、環境無形因素與感知主體三者共同構成。研究發現公園使用者在空間感知的影響下,能夠調節公園使用者的身心,使得使用者能夠在此過程中愉悅自身。
(3)扎根理論在編碼分析過程中受主觀性的影響,因此可能存在編碼處理不準確或范疇遺漏,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定性定量的綜合運用,構建場所精神營造的價值意義,共同提高研究的穩健性與結果的普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