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劉曉靜,李 舒,姚 松
(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河南 內鄉 474350)
生態旅游有利于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1],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實現生態文明建設[2]。當前部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存在經營管理不善[3]、過度開發[4]、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5~8]。鑒于此,筆者以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對象,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評估河南寶天曼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對策和建議,以對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一定的參考。
河南內鄉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秦嶺東段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內鄉縣境內,198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公布為全國林業示范自然保護區,為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精華區域[9]。寶天曼保護區是湍河、白河的發源地,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水源涵養地[10],區內天然森林保持著過渡帶山地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分布棲息有植物3231種,脊椎動物442種,昆蟲近3000種,其中以本保護區作為模式產地而命名的新種121種,具有重要的生態、科學、社會價值[11]。
近5年,寶天曼保護區所在的內鄉文旅充滿活力、華彩綻放。星級酒店4家、發展旅行社4家、農家賓館169家、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61個,旅游賓館接待床位數突破2萬張;5年來,全縣累計接待游客2622.3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4.984多億元。寶天曼保護區腹地夏館鎮葛條爬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七里坪鄉被評為省級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2011年9月,國際文化旅游協會、中國旅游品牌協會、中國生態旅游發展協會授予河南省內鄉縣寶天曼生態旅游區“中國最佳生態旅游觀光目的地”榮譽稱號;2016年10月,《森林與人類》雜志授予河南省內鄉縣寶天曼生態旅游區“中國森林氧吧”榮譽稱號;2017年12月,中國綠色時報社授予河南省內鄉縣寶天曼生態旅游區“2017年度中國森林旅游年度成長旅游地”榮譽稱號;2018年9月,河南省旅游局授予河南省內鄉縣寶天曼生態旅游區“河南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榮譽稱號。因此開展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前期通過大量實地調查及查閱文獻方法,研究表明:影響生態旅游發展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其中旅游目的地設施完善度、生態資源豐富度以及當地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內部因素都影響生態旅游質量;此外旅游者環保意識、開發者規劃合理度、相關政策法規出臺等外在因素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圖1所示。鑒于此,本次研究結合寶天曼保護區實際,運用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12],把分析對象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 4個因素羅列出來[13],以便快速找出問題所在,對癥下藥。目前,該法已廣泛應用于生態旅游、生態可持續發展定性定量分析評價[14]。

圖1 生態旅游影響因子
4.1.1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
內鄉寶天曼距鄭州、西安、武漢三大區域中心城市均300 km左右,寧西鐵路、蒙西鐵路貫通西東,鄭萬高鐵南陽東站距內鄉60 km;滬陜高速、內鄧高速與二廣高速連接,豫248、249、332省道穿境而過;距南陽飛機場60 km,內鄉在鐵路、公路、機場上形成綜合性交通樞紐,為生態旅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1.2 前期基礎開發較好
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前期已聘請專家規劃建設,用地方法規硬性把開發范圍限制在試驗區內,寶天曼游覽區內的各項設施都是嚴格按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生態保護原則敲定的。已開發出秋林河谷飛瀑線、化石尖奇石險峰線、原始森林生態線三條成熟的旅游環線,能供游客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寶天曼已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伏牛山旅游開發的龍頭。
4.2.1 生態旅游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游客年齡段不同、素質參差不齊加上旅游的季節性,旅游活動安全性、游客承載量、開發合理性均難以滿足當前需求,無疑給規劃管理者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營造一個具有保護環境意識氛圍濃烈、舒適又安全的旅游場所成為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函待解決而必須盡快解決的問題。
4.2.2 生態旅游營銷宣傳手段單一
寶天曼景區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營銷方面沒有臨縣西峽老界嶺景區做的到位,沒有類似微博、抖音平臺等點贊和互動活動,更沒有臨縣欒川老君山景區在國慶假期推出“一元午餐”等先進營銷手段和堅持落實“以游客為本”的超前服務理念,因此,在與臨縣網紅景區外地客流量相比相差甚遠。
4.3.1 生態旅游已逐漸成為主流
我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社會生活壓力的加大,人們開始重視健康保養,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分析,近半數游客進行生態旅游的目的是渴望回歸大自然的寧靜,放松身心,如圖2所示。寶天曼生態旅游區以她美麗的風景和原始森林為主,空氣負氧離子含量12000個/cm3,是個休閑度假的好地方。

圖2 游客進入生態旅游目的百分比
4.3.2 生態旅游受到重點扶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游局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該文件確定了全國生態旅游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布局、重點任務,提出了6個方面的配套體系建設任務,并就實施保障做了具體安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南陽成功晉級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生態旅游對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帶動,使其受到政府部門的持續關注和扶持。其中,積極推動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活動經費、宣傳管理員配備等,均已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財政預算。
4.3.3 生態旅游制度標準日趨完善
2021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成立生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旅游專業技術領域標準化工作,為實現生態旅游的低碳綠色發展、發揮生態旅游的綜合帶動功能、提高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水平等提供標準依據,為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經營、調查評估、業態產品創新、規劃設計、設施建設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生態旅游事業邁向新階段[15]。
4.4.1 生態旅游易引發環境問題
由于對生態旅游缺乏準確全面的認識,加上旅游參觀、住宿、餐飲等人類日常活動干預,容易引發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的急劇退化[16]。寶天曼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引發的突出環境問題涉及到保護區的植物與動物以及生境中的水體、空氣、土壤、地表等環境要素退化[17]。研究表明:44%的自然保護區存在游客亂丟垃圾行為;59%的自然保護區游客出游方式易產生噪音和空氣污染;22%的自然保護區由于開展旅游而造成對保護對象受到損害,11%出現旅游資源退化;61%存在建筑設施和景觀環境不協調的現象[18],如圖3所示。

圖3 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結構因素百分比
4.4.2 生態旅游監管不到位
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存在著認識不足、規劃不科學,缺乏專業監管人才等問題[19];在游客與保護區方面,存在著環境教育缺失,對游客活動監管不足等問題;在生態環境與保護區方面,存在著監測分析生態旅游影響的工作不深入等問題[20]。
發展生態旅游,應當在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原則基礎上,完善相關配套體系和強化各方面要素保障,持續發揮生態旅游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5.1.1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編制《內鄉縣旅游扶貧規劃》,爭取各類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加大旅游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設施的硬件,建立區域信息交互網,構建多層級、網絡化、多部門協同的安全風險防范、應急救援、安全監督機制。對保護區內科普廊道、珍稀植物園、森林康養步道等科普娛樂線路進行提檔升級,融入康養指數、科普知識、導覽標識、夜光漫道、玻璃平臺等眾多元素,提升趣味性和可進入性。高標準建設旅游快速通道,實施沿線環境整治,形成“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的百公里美麗旅游長廊[21]。
5.1.2 擴大科普宣傳,完善環境教育體系
建成以寶天曼自然博物館、科普廊道、珍稀植物園、宣教室、研學基地等為主體的科普宣傳教育場所;利用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等重大生態節日,舉辦法律知識講座、征文大賽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宣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組建由高校教授、首席科普專家、高級工程師、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層次多、業務精、素養高的科普宣教團隊,到保護區不定期開展生態學、自然教育等科普活動,提升公眾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興趣。
5.1.3 保護民俗非遺文化,完善社區參與體系
保護區是中國漢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社區居民沿襲著漢代的祭祀祈福的習俗,讓祈福樹、四個廟、秋林寺等作為民俗文物,傳承保護,并引導其向良性發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下第一團”內鄉宛梆,起源于寶天曼保護區的腹地夏館鎮,小品《修路》和音樂劇《情歸菊鄉》融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深受大家喜歡。應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社區居民廣泛參與,挖掘創新,續寫寶天曼傳奇。
5.1.4 豐富文化活動,完善營銷推廣體系
推介以高山紅葉節、杜鵑文化節、森林文化節等為主題的寶天曼生態旅游資源,打造寶天曼高山植物觀賞新品牌。依托寶天曼保護區腹地大塊地村2萬畝杜鵑,開發打造“南坡杜鵑”“鹿場杜鵑”“布谷嶺杜鵑”“峽谷杜鵑”“青石秋水潭”“云嶺飛瀑”等杜鵑文化節;與鄭州春野學校、和悅自然等自然教育機構合作,組織“親近大自然”“樂山親水”等自然體驗活動,樹立生態旅游新形象,為旅游資源注入文化新元素。
5.1.5 建設智慧化景區,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利用載人飛機,航空拍攝生成空間分辨率為1∶1000的高程模型(DEM)和數字表面模型(DSM)的三維電子地圖,將植物數字數據庫、野外巡護管理系統,融入三維電子地圖中,初步實現了多類型、多點位、多角度、多資源,專題數據疊加展示地表數據的三維動態顯示。待智慧化建設成熟,可以讓游客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寶天曼保護區婀娜多姿,增加了科學性、趣味性、互動性,形成“沉浸式體驗”研學游品牌。
5.1.6 推廣林下經濟,完善鄉村振興體系
樹立“荒山栽核桃、林中養土雞、樹下種藥材、農舍變賓館、村村是花園”的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林下經濟發展新體系。大力發展林苗、林藥、林游、林養等一體化林下產業,利用寶天曼保護區現有動植物資源,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等模式,大力發展以獼猴桃、核桃、油桃、軟籽石榴為主的林果業,以山茱萸、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為當地群眾尋找致富的新途徑,共同繪就鄉村振興、林業振興的新篇章。
5.2.1 加強協調合作,打造生態旅游圈戰略
加強各地政府之間溝通協調,大膽進行生態旅游協作區相關省(區、市)區域合作,建立多層級、多形式的溝通協助機制。依托內鄉縣衙、寶天曼、寶天曼峽谷漂流、二龍山、云露山5大旅游綜合服務區域,完成“智慧景區”一體化建設,打造本地特色生態旅游圈。依托臨縣桐柏山、老君山-雞冠洞等景區打造黃河中下游生態旅游片區,完成黃河中下游生態旅游圈建設。依托南陽淅川、湖北丹江口打造南水北調生態游;陜西秦嶺、秦嶺余脈宛西伏牛山、巴山打造秦巴山地生態游,完成跨省生態旅游圈建設。
5.2.2 創新產品和服務,打造多元化發展戰略
協調地方政府設立生態旅游專項扶持資金,引導行業機構針對保護區特點和游客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探索實施“文旅+”戰略,推動文化旅游與相關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推進“文旅+體育”,舉辦“大美內鄉自駕游”活動,吸引縣域及周邊游客參與;推進“文旅+農業”“文旅+遺址”,借鑒本地吳埡石村民宿集群和馬集藝術村項目建設經驗,破題突進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文旅項目;推進“文旅+教育”,加強保護區與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提升合作層次,拓展合作領域,制定合作方案,確定合作任務和目標,確保研究成果轉化到保護區和社區發展的應用中,以研促產,研產一體,融合發展,帶動當地生態旅游發展。
5.2.3 強化人才保障,實施生態旅游強國戰略
協調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人才培養的幫扶力度,大力實施生態旅游強國戰略。探索引導高校開設生態、生物、地質、環保、林學等相關專業生態旅游課程,與旅游專業聯合培養生態向導、專業解說等各類適用人才。加大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創業就業環境。鼓勵生態旅游目的地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加強規劃開發、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指導。
寶天曼保護區在開展生態旅游時,應把旅游經濟目標和生態保護目標結合起來,通過打造生態旅游圈、拓展生態產品、發展林下經濟等對策來創新生態旅游,賦能鄉村振興;通過運用科學技術開展智慧化景區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提升服務水平、強化人才保障等對策來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科學技術也并不是萬能的,保護區管理人員單方面的力量也是薄弱的,發展生態旅游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在處理好人、自然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中,更重要的是政府主管部門、旅游業從業者、普通游客等各領域多層次全方位深度融合,共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完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環保意識,建立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的長效機制,全面發揮自然保護區在保護、科研、宣傳、教育作用,最終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