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歡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突發性局部腦缺血病癥,病程漫長,且患者的病情會反復發作,導致患者的腦卒中風險明顯增大[1]。雖然短暫發作的短暫性腦缺血對患者的損害較輕,但長期反復發作所引起的危害較大[2]。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防止短暫性腦缺血的再次發作,對于避免不可逆的神經功能缺損具有重要意義[3]。抗血小板藥物是當前臨床首選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治療藥物,但臨床研究發現,單純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難以預防復發[4]。為了提高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科室在常規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聯合應用替羅非班進行治療,獲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在本院治療的92 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54~73 歲,平均年齡(62.21±2.73)歲;平均發作次數(4.65±0.54)次/d;平均持續時間(18.32±9.38)min/次。對照組男24 例、女22 例;年齡55~72 歲,平均年齡(63.36±2.53) 歲;平均發作次數(4.65±0.54)次/d;平均持續時間(18.32±9.38)min/次。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臨床診斷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且經CT 檢查得到證實;②患者均為首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③患者入院前均未使用過抗凝藥物;④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⑤患者或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較為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②合并高血壓的患者;③合并活動性出血史、顱內腫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的患者;④合并凝血障礙、血小板異常或血小板減少病史的患者;⑤入組前1 個月內有嚴重軀體創傷或外科手術治療史的患者;⑥無法配合臨床研究開展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降壓、調脂、控制血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等常規治療。在此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進行治療,100 mg/次,1 次/d。觀察組患者給予替羅非班(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28)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替羅非班100 ml,靜脈推注12 ml,在3 min 內推注完畢,其余88 ml 以11 ml/h 的速度泵注給藥。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主要治療指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治療3 d 內,其短暫性腦缺血得到了控制,且4 周內無復發;有效:患者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治療3~7 d 內得到了控制,且4 周內無復發;無效:患者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治療10 d后仍未得到控制,4 周內復發[5]。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主要治療指標:分別檢測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PLT、PT、FIB、APTT 等凝血指標及PECAM-1水平[6]。③不良反應: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發生情況,并計算其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9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治療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PLT、PT、APTT、FIB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PECAM-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ECAM-1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治療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要治療指標比較()

續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與對照組的6.5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目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首選治療藥物為抗血小板藥物,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制血小板內的環氧化酶,減少血栓素A2、抑制血小板釋放反應,從而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漿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進而發揮抗血栓的作用[7]。使用阿司匹林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進行治療,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療效,但臨床長期研究發現,單純應用阿司匹林治療后患者仍會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這對于降低患者的腦卒中風險是非常不利的[8]。因此,臨床急需一種更加有效的,能夠減少患者反復發作的治療方案。
替羅非班是一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在臨床上常被作為血管再通替代藥物進行應用[9]。替羅非班能夠與纖維蛋白競爭,選擇其與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的特異性結合,從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0]。而臨床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是造成短暫性腦缺血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血小板聚集可形成血栓的核心,同時還會激活凝血系統促進血栓的進一步形成。而相比阿司匹林,替羅非班有一個明顯的優勢,那就是它不僅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時還有抗凝作用,對于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更好的療效[11]。因此,替羅非班聯合抗血小板藥物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協同發揮作用,強化血小板聚集效果,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分解,這對于降低其反復發作,預防腦卒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從研究中可以看到,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ECAM-1 水平為(77.45±9.23)μg/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4.66±8.57)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用藥對PECAM-1 具有更加顯著的調節作用,這一作用能夠有效預防短暫性腦缺血的反復發作。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聯合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其反復發作次數,且不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