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勇,李 勁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 重慶 400042)
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1],主要從戰略謀劃、內容建設、技術支撐、重點項目、人才隊伍、保障體系6個方面提出20項主要措施,對未來一個時期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為出版單位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提供了行動指引。作為專業科技期刊,《中國藥房》雜志做到了充分將藥學專業資源與新型媒體融合發展[2],在為藥學科研人員提供藥學新技術、藥品應用的專業學術論文發表平臺的同時將資源有效整合利用,以搭建藥學專家與普通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為己任,構建了一個以專業科技知識為基礎,涵蓋科普知識傳播等內容的網絡出版物——《中國藥房》網絡版暨藥學科普知識平臺(以下簡稱《中國藥房》網絡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這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要求,推動健康事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健康中國涉及方方面面,身體健康是其中一大重點。而歷來醫藥行業都是一個知識含量極高、知識更新速度快的行業,無論是疾病的變化、病毒細菌的升級,還是藥品的新技術、藥品的新應用等,均以飛速的形勢發展,相關醫藥工作者和廣大民眾要想獲取相關知識,往往沒有很好的途徑,或在專業性上有所欠缺。在全媒體發展的時代,傳統紙媒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大眾對不斷更新的知識的需求。基于此,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于2018年創辦了《中國藥房》網絡版(http://www.china-pharmacy.com/341)。
《中國藥房》網絡版(季刊),秉承“為醫藥衛生導航、為大眾用藥護航 ”的宗旨,擁有“醫藥前沿”“人文藥學”“藥師說藥”“大眾健康”“家庭藥箱”“藥房視界”“典型個案”等特色專欄,以醫院藥學部(藥劑科)、社會藥房(藥店)工作的各級各類人員和普通大眾為讀者對象,定期發行刊載于中國藥房網、中國藥房移動網、官方微信平臺、藥尚學醫藥繼續教學系統、藥政云課堂等新型媒體平臺[3-5]。目前網絡版在藥學行業以及藥學類期刊界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內容上兼顧視頻采訪、音頻訪談、圖文信息、政策解讀、視頻教育、藥學科普等。《中國藥房》網絡版是科技期刊對傳統出版方式轉型的深度探索,其利用數字化出版技術對紙媒進行創新升級,形式新穎,且走在了在科技期刊界數字化出版的前沿。現對《中國藥房》網絡版研發歷程作一介紹,見圖1。

圖1 《 中國藥房》網絡版研發歷程Fig.1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Pharmacy Online Version
2.2.1 團隊組建
《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2017年6月就取得了由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于同年9月成立由新媒體部負責人、網絡技術員、新媒體編輯、記者組建的《中國藥房》網絡版采編中心,采編中心成員遵循“出版單位+學科專家”的辦刊模式與發展方向,奔赴浙江杭州,誠摯邀請浙江大學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中國藥房》雜志副主編林能明教授以主編身份加入團隊,與其探討創辦《中國藥房》網絡版相關事宜,并相繼組建了由全國各三甲醫院藥學部專家等構建的副主編團隊。
2.2.2 發布上線
2018年8月18日,“《中國藥房》網絡版上線發布會暨互聯網+藥學服務創新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山市衛生計生委、各醫藥科研院校和全國各地大中型醫院藥劑科負責人共計300余人見證了此次發布儀式,同期進行了在線直播。與此同時,邀請業內知名專家、院士等為網絡版親筆題詞及錄制賀詞。
2.2.3 關鍵技術
①數字網絡出版技術:《中國藥房》網絡版網頁模式界面以 HTML5為標準、采用 JAVASCRCPT 編程語言編制,樣式以 Cascading Style Sheets 來表現,可根據不同顯示工具展現出各異的顯示效果。網絡版內容還利用了Adobe Premier Pro CC 2018、Adobe Photoshop cc 2018、PDF Professional、Subtitle Pro、Screen Video Recording Pro等音頻、視頻、圖片、文字工具,保證了本刊內容展現形式的多樣性,內容豐富性。書刊界面采用方正學術出版云平臺進行 XML 智能生產服務編排,以 Flip PDF Professional 制作電子期刊,同時提供 PDF 全文下載服務。
②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技術:利用科技期刊出版專家資源進行欄目策劃、組織稿件、采訪播報等,編輯方面進行流程化控制,編訂《〈中國藥房〉網絡版編輯出版人員手冊》并實施,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主要流程和環節為:確定當期主題—確定責任編輯—組稿約稿—采訪訪談—欄目編輯初審—專家送審環節—欄目編輯編校—責任編輯匯總審核—網絡媒體設計排版—審讀編輯復審—主編及總編輯簽審—頁面出版呈現—后期推送。
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出版18期(每季度合集式出版1次),累計發表原創報道或文章共計470余篇,其中科普采訪、教育視頻約 30 集,總閱讀轉發量超過 100 萬人次(不包括單篇發布時的點擊量),充分架起了醫、藥學專業人士與受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共涉及專題 16 次,具體包括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藥和中成藥、抗腫瘤藥、抗感染藥、內分泌系統藥、心血管系統藥、骨科常用藥物、抗凝藥物等的合理應用等。《中國藥房》網絡版將每期封面設計為封面人物展示,主要展示業界知名專家。在對這些專家的介紹和采訪過程中,通過展示知識和互動交流,為擴大藥學影響力、普及藥學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2019年7月,《中國藥房》網絡版采編中心通過網上公開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組建了《中國藥房》網絡版第一屆編委會,為網絡版的學術質量提供了專家保障,經2020年進一步擴大隊伍,現編委人員約80余名。成員包括全國各級醫藥機構的專家及青年優秀醫藥工作者,編委會作為網絡版的學術指導機構,在網絡版的輿論導向、學術質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由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主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承辦的“《中國藥房》網絡版第一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于2020年11月28日在杭州召開。由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貴州省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藥劑科主辦的“醫院藥學服務發展與轉型創新論壇暨《中國藥房》網絡版第一屆編委會第二次會議”于2021年12月10日在網上召開。兩次學術會議意義深遠,為網絡版未來的發展和人才隊伍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與會專家從藥學服務實踐、臨床合理用藥、藥學科普發展等多角度進行了學術交流和探討,同時亦為網絡版未來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中國藥房》網絡版主要面向基層醫藥人員及大眾宣傳、科普醫藥學類知識,對豐富居民用藥知識,指導民眾科學、合理、經濟的使用藥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通過兒童用藥宣傳、妊娠期用藥、高血管用藥宣傳等,引導了特殊人群和慢病人群對藥物的合理使用,對家庭常用藥、常備藥進行了知識宣傳,以避免用藥差錯。網絡版向醫藥衛生工作者解讀最新藥品政策、傳遞最前沿的藥學信息、收集罕見的藥品不良反應案例,如通過解讀法華林的應用、中藥應用等為醫藥學專業人士打通信息分享渠道,為藥學專業機構提供信息查詢和收集的途徑,發布以來,受到了同行的廣泛好評。由于相較于傳統紙質版期刊受制于發行數量、范圍和時效性,《中國藥房》網絡版借助了新媒體融合功能,利用《中國藥房》立體網絡平臺暨藥事服務系統(包括《中國藥房》官網、微信公眾號、電子期刊等)的快速推廣和傳播,閱讀數(含轉發數)和下載數呈直線增長,這些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3.3.1 內容導向性
《中國藥房》網絡版誕生后,所發布的文章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與高度反響,包括由院士所撰寫的《生物醫學發展回顧與展望》(Reviewand Prospective on Biomedical Development),以及其他如《取消藥占比指標后對合理用藥的影響》《中國社會藥店亟需轉型升級》《藥師多點執業》《倡導兒童合理用藥》《臨床高血壓藥的合理應用》《張伶俐談循證藥學》《“一網一鏈”:腫瘤防治的全面整合》《遠山的呼喚——夏也談“人文藥學”》《聯心凝志 共抗疫情——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藥學部主任侯銳鋼抗疫前線日志》等相關文圖和視頻報道,受到同行好評、熱議與轉發。尤其是開辟的由本刊副主編夏也(筆名)發起并執筆的專欄“人文藥學”廣受追捧。目前在藥學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的是藥學服務、藥學轉型、藥學知識、合理用藥、藥學新技術、藥學科普等,往往忽略了其源頭上最基本的藥學與文化,欄目開辟以來得到了眾多藥學工作者的喜愛,也吸引了一些熱衷推廣和宣傳藥學與人文知識的作者撰稿,此欄目開辟了人文藥學的先例,并且培養了較為固定的作者和讀者群。
3.3.2 行業導向性
2018年,通過網絡版發起的“為藥師發聲,為自己代言——關于設立‘中國藥師節’的倡議書”在業內引起了轟動。該倡議由《中國藥房》網絡版與中華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藥學分會、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廣東省藥學會、四川省藥學會、黑龍江省藥學會、陜西省藥學會、上海市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等團體聯合發起,倡議將每年的5月26日(李時珍誕辰紀念日)確定為“中國藥師節”,倡議引起了藥學界3萬余名藥師聯合留名,在業內受到廣泛贊成和支持。
3.3.3 時事導向性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積極響應,策劃推出了《中國藥房》網絡版2020年第1期“萬眾抗疫”專題。專題文章在業界均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評,并獲得了較高下載率和引用率;同時網文累計閱讀量逾20萬次,在重慶科技期刊新媒體同類別相關網文閱讀量中排名第一。
在“萬眾抗疫”專題中,我們忠實地記錄下了藥學人的堅守與“抗疫”英雄走過的足跡。該期共收錄了 25 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如火神山醫院藥房主任季波所作詩歌《歸家的期盼》、四川省第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楊勇主任的《前線藥師日記:同舟共濟抗疫,藥師以專業贏得尊重》、馳援武漢的國家(重慶)緊急醫學救援隊藥師蒙龍的《藥師上前線:我在武漢的兩個藥房》等堅守抗疫第一線的藥學人員的心路歷程,還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解讀《疫苗,這一次你能趕上拯救世界嗎?》《醫療機構藥房的標準預防與職業防護》《神藥“奧司他韋”真的安全么?》等抗擊疫情的文章。
2019年,《中國藥房》網絡版榮獲重慶市2018年度優秀數字出版項目獎,其作為唯一一家科技期刊媒體獲得重慶市優秀數字出版項目殊榮。該優秀項目主要表彰在全行業當年孵化、培育或建設的優秀項目,對堅持雙效結合,在優質內容生產、先進技術應用、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為全行業提供了有益參考價值的數字出版項目。《中國藥房》編輯出版中心也因此獲得了各級協會頒發的“重慶數字出版單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貢獻獎”“重慶市優秀數字出版企業”等榮譽。這也得益于中心在做好專業期刊的同時大力發展數字化建設,做到了充分將藥學專業資源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為藥學科研人員提供藥學新技術、藥品應用的專業學術論文發表平臺的同時將資源有效整合利用服務大眾,構建的數字化平臺在藥學界已經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覆蓋專業用戶數量近300萬。
《中國藥房》網絡版能夠為企業宣傳推廣藥品、企業藥品的合理使用、藥品銷售或藥物療效排名等,帶來一定的廣告效應,平臺也收獲較好的經濟增長潛力。鑒于2019年起《中國藥房》網絡版版權歸屬單位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院為公益類事業單位,按規定不能進行市場經營行為,對未來定位調整為以追求社會效益為主,并將其作為醫院科研推廣、科技傳播、科普宣傳的重要途徑,主要目標任務是宣傳推廣藥學科技、科普知識和廣泛服務于醫藥衛生行業。
《中國藥房》網絡版實際上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期刊,實則為藥學科普知識平臺。2022年第1期及以前采用網頁模式界面,自第2期起進行了全新改版,采用書刊模式,從專題定向征稿轉變為季末出版精選集。刊載文章系從“中國藥房網”新媒體平臺所征稿件中根據內容學術性、題材新穎性、點擊閱讀量、轉載轉發量等多維度考評后甄選出的優秀稿件。同時,為了更方便作者、讀者閱讀與收藏,將之前的網頁閱讀模式改版為書刊閱讀模式,并提供整期PDF下載,使受眾的體驗感更好。《中國藥房》網絡版網頁模式與書刊模式見圖2。

圖2 《中國藥房》網絡版2種模式展示Fig.2 Display of two modes of online version of China Pharmacy
將《中國藥房》網絡版打造成一個具有高閱讀量、獨立性的立體視覺平臺,搭建藥學專業人士與普通大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以更快、更豐富的角度呈現出專業新聞與藥學科普內容,同時利用視頻、音頻甚至小程序等形式增添新穎性,增加更多的互動留言環節,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此外,還擬開辟英文閱讀欄目,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如BMC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Hindawi出版社等),借助他們已有的品牌影響力和專業出版營銷網絡平臺提高《中國藥房》網絡版在海外的顯示度和影響力,進而打造自己的期刊媒體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