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如,李 進,趙 洋,孔 倩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71)
高校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科技期刊建立的初衷是服務高校學科建設,其既是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傳播科學技術的重要陣地,也是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1]。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中提出,“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一本好的高校科技期刊離不開編輯的勞動付出。編輯工作要求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學術能力的編輯很難適應新時代高校期刊的發展。青年編輯作為高校科技期刊的生力軍,也面臨著新的生存和發展的挑戰。青年編輯多為應屆畢業的研究生,他們一般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編輯崗位,從學校的“高年級”進入了職業的“低年級”,面對與編輯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及工作心態等方面都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因此,青年編輯如何盡快適應編輯工作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近年來,關于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如何提高自身素質的研究很多。文箐潁[2]探討了在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面臨的挑戰,認為利用新媒體技術發展自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是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當務之急;來冰華[3]通過自身工作實踐,針對青年編輯的成長分析其特點,對新形勢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快速成長提出了建議;張青松等[4]通過研究分析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應具有的專業、道德素質等,提出青年編輯應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上研究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青年編輯自身素質的提升方法,但對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主要對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在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和挑戰進行分析,并就其能力提高提出了策略與方法。
學術期刊與其他期刊不同,其專業性更強,非專業領域人士很難判斷文章質量,如成果的創新性、選題的前沿性、研究的規范性等,這也是學術期刊一般都設立在科研機構、高校內部機構的重要原因[5]。傳統的文字編輯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要求,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校青年編輯提出了更加嚴苛的挑戰和要求。因此,必須重視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能力的提升。
編輯校對是青年編輯需要掌握的最具基礎性的工作,是編輯的根本,青年編輯必須練好這一基本功。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社新入職的青年編輯大多是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才,但他們在校期間并未系統學習編輯出版[6],因此,對于出版流程等工作相對陌生。以筆者編輯部團隊為例,編輯部共有7名成員,其中80后青年編輯有4名,分別用A— D表示,成員學歷及相關專業如表1所示。該團隊80后青年編輯占主力,普遍擁有良好的學科背景和較高的工作熱情,他們在從事編輯工作過程中具有適應能力強、專業素養高的特點,但他們“非編輯科班出身”,尤其是碩士、博士期間攻讀自然科學專業的青年編輯,在從事編輯工作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相關的出版知識,這意味著編輯專業功底薄弱,實踐經驗少,缺乏編輯基礎知識、出版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扎實的編輯技能。

表1 成員學歷及相關專業Tab.1 Member’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related majors
一本好的學術期刊必須以優質稿源為支撐,編輯是期刊的總設計師,稿件內容是期刊的靈魂,但高校期刊的稿件來源和質量普遍偏低。由于中國大多數高校期刊并不是SCI、EI、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或科技核心等,故對作者在職稱晉升、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撐,嚴重制約了作者投稿的積極性,導致高校普通期刊的稿件來源相對較少[7],出現大量的科研產文“墻內開花墻外香”現象,高質量的稿件難求是高校期刊多年來遇到的窘境[8-9]。以2020年為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開放科學環境下的學術出版專題》中報道,2020年中國作者共發表SCI論文549 845篇,占全球SCI論文總發文量的25.85%,其中僅有25 766 篇發表在中國SCI期刊上,占全球總發文量的4.69%[10]。2020年中國作者SCI發文情況如圖1所示。通過以上數據和圖示說明我國的科學研究已產生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然而我國吸引優質稿源的能力明顯有限。對于高校科技期刊而言,稿件來源單一,大都來自本校碩士研究生和極少數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其中不乏被其他權威學術期刊退回的稿件。校內的優秀稿件投出去了,校外優秀的稿件也不愿意投進來,除此之外,還會出現一稿多投及中途撤稿的現象。凡此種種,使普通高校期刊失去了大批優質稿源。

圖1 2020年中國作者SCI發文情況Fig.1 SCI publications of Chinese authors in 2020
由于高校科技期刊編輯部普遍規模較小,人員較少,使得編輯人員的工作量較大,導致青年編輯不能很好地處理學習和工作間的關系,以至于自身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很難提升,從而制約了青年編輯的工作效率[11]。為保證期刊的編輯質量和學術質量,高校期刊青年編輯不但要負責選題策劃、組稿約稿、專業審稿、編輯加工和版式設計等工作,還要對所在學科的研究進展和行業動態具有較高的敏銳性和預見性,這對于期刊內容在學術研究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都具有促進作用[12]。大多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在學歷層次和學科基礎知識上具備一定優勢,因編輯閱歷經驗尚淺,故很難準確把握編輯工作各環節的核心要點,對專業學科的認識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但編輯工作更多的是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需要青年編輯不斷地摸索、積累和學習。青年編輯如何在熟悉編輯業務各環節的同時密切關注所在學科研究的進展和行業動態,并將其與高校期刊編輯的各項工作相結合,這也是青年編輯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編輯的主要工作是對稿件的書面語言文字進行加工和處理,故熟練地掌握語言文字是編輯的基本功。古語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名優秀的編輯,需學會運用語言文字的表述規律、規范地使用語言文字、善于發現和糾正語言文字錯誤[13],并具備敏銳的語言文字鑒別力。高校期刊編輯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加工,它要求編輯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同時還需要有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及超強的職業敏感性。掌握編輯方法和具備扎實的編輯能力不僅有利于青年編輯打牢基礎,也有利于提高期刊的編校質量。
期刊編輯部內部可通過開展學習、討論等形式幫助青年編輯提高業務水平,同時也可選擇有經驗的“老編輯”作為導師,推薦實用的編輯類書籍供青年編輯學習,還可以帶著他們從學習一篇論文的選題論證開始熟悉選題策劃、編輯、校對等全部流程。這樣的形式不僅有利于青年編輯的快速成長,也能讓新入職的青年編輯盡快熟悉工作特點,樹立團隊工作的意識。此外,青年編輯要積極參加國家出版專業職稱考試,認真學習如《出版專業實務》《出版專業基礎》《著作權法》和《期刊出版管理規定》等與出版專業相關的書籍,系統了解編輯工作內容、出版流程和編輯標準等。組織青年編輯參加由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期刊協會等組織的“期刊編校質量管理與語言文字規范”方面的培訓班可以幫助青年編輯盡快提升業務水平。同時,鼓勵新入職編輯參加全國青年編校大賽等,讓青年編輯對高校科技期刊編輯及出版工作有清晰認識,從而較快融入期刊出版工作。也可請本部門的資深編輯結合實際工作定期為青年編輯分享編輯知識和工作經驗,包括了解國家有關編輯出版的政策法規、編輯校對知識、選題策劃及與作者/讀者溝通方法等。有時一篇稿件會由多個編輯分別進行編輯加工,再由資深編輯幫助大家答疑解惑、分析和討論,這些方式都會幫助青年編輯盡快成長。
高校科技期刊普遍存在優秀稿源外流、平均影響力低等問題,高校期刊青年編輯應客觀認識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開拓稿源,而約稿是期刊獲得優質稿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可以通過依托編委會成員、緊密聯系審稿專家、深挖優質作者群、參加學術會議和對接科研平臺等方式約稿[14]。其中期刊編委會是辦刊的重要資源。通常高校科技期刊編委會都是本專業的專家學者,在業界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他們的研究方向和期刊的辦刊宗旨較為契合。首先,青年編輯要主動出擊,向編委約稿,或通過編委向其他優秀學者約稿,這樣約稿的成功率相對較高;其次,高校科技期刊的專家審稿環節非常重要,專家通過對稿件的審閱指出論文的差錯和不足,幫助編輯對稿件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取舍。通常作者推薦或編輯曾聯系過的審稿專家多與本刊的研究方向一致,并且通過對本刊稿件的審閱,審稿專家會提出一些好的選題方案,隨著專家對期刊的了解,可以定期向審稿專家進行約稿。另外,學術期刊在多年的辦刊過程中會形成固定的作者群,青年編輯可以研究分析那些在學術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作者,對于高校期刊而言,這部分作者就是優質作者群。這些優質作者在歷次投稿和對稿件的修改過程中已經與編輯相互熟悉,在期刊明確了選題計劃后會結合優質作者的研究方向進行約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各學科領域越來越重視多學科交流,科研人員會以學術報告的形式展示科研成果。定期參加學術報告,通過聆聽報告了解會議主題和該領域目前的學術熱點、學術前沿和學術創新,分析確定目標約稿專家,通過與目標約稿專家面對面交流提高專家接受約稿的概率。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在長期的積累中已初步了解經常刊登稿件的科研院所,關注各科研院所的獲獎成果不僅可以掌握學科前沿的最新動態,也可以明確約稿對象。以筆者所在編輯部為例,主要稿源來自于本校碩士研究生,為改善學報作者群分布和提高稿件的學術質量,筆者多次參加博士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和畢業答辯,加入筆者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群,并為相關專業學生提供論文修改、實驗設計等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與優秀學者及學生的接觸,成功邀約了多篇稿件。該方式不僅提升了青年編輯的約稿能力,也提高了本刊的投稿量和稿件質量。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編輯素質的要求遠超過組稿、審讀、編輯和校對等內容[15],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要學會用兩支筆,一支筆為他人做嫁衣,另一支筆用來充實自己。20世紀80年代,林辰先生提出了“編輯學者化”的思想,他要求編輯應該像學者那樣去研究和了解所編輯學科的學術動態、動向和趨勢等,努力使自己成為所編輯學科內容的行家乃至專家[16]。因此,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需要在提高編輯業務素養的同時不斷加強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的學術及科研能力,爭當學者型編輯。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必須積極參與教學、論文寫作、科研項目等。兼職教學、論文寫作、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就是青年編輯“碎片化學習”或“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是新時代青年編輯的成長趨勢和必然要求。除此以外,青年編輯還應該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跟蹤學術發展前沿,把握學科發展動態[12];更需要閱讀大量國內外高水平期刊論文,并撰寫學術論文。通過閱讀高水平學術論文拓寬青年編輯的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學科前沿,從而提升青年編輯對稿件的鑒賞能力及對稿件創新性的判斷。
隨著融媒體技術和數字出版等信息技術在期刊領域的廣泛應用,高校科技期刊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深受影響[17-19]。互聯網思維也是全媒體時代青年編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這對青年編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新技術和新運營思維的掌握也將成為青年編輯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青年編輯應充分利用大眾接受度較高的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 APP、短視頻、知識服務平臺等,從而有效地為讀者群體服務。以筆者編輯部為例,我們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借助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學術交流和期刊的衍生服務,以期達到促進期刊數字信息化升級及期刊影響力提升的目的。
本文從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的實際出發,對青年編輯工作中遇到的業務能力弱、約優質稿件難、學科渉入淺等問題展開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提升業務能力的具體措施,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可以結合單位的工作特點和專業環境進行有效地借鑒和運用,以對出版編輯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