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嬌 張葦 劉一琪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水產學會緊密圍繞漁業中心工作,結合學術交流與解決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積極搭建服務多元、梯次多級、規模多樣的三大學術會議平臺——學術年會、青年學術年會和分支機構專題研討會,定位明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集中展示我國水產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推動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其中,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已經成為水產學科領域最高水平、最具影響力、最具權威性的綜合性學術交流平臺。歷屆大會在交流專題設置、報告遴選、交流安排及組織形式等方面不斷完善,學術會議品牌特色進一步彰顯。
為充分發揮學會平臺優勢,為廣大漁業科技工作者提供高質量交流平臺,大會交流一般分為主會場和專題分會場。主會場交流主要根據當前我國漁業領域熱點、難點問題邀請知名院士、專家與會作大會主旨報告。專題分會場交流一般按照水產學科劃分,設置8個以上專題分會場,邀請領域內知名專家做專題交流。
例如,2020年大會圍繞“科技創新促進漁業綠色發展”主題,設置了綠色水產養殖新技術新模式、水產生物技術與遺傳育種、水產養殖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產病害防治與水產品質量安全、海洋漁業資源養護與可持續利用等10個學科領域,并細化出28個交流專題,議題活躍,是涉及水產及相關學科領域最多最全的一次大會。
大會緊跟時事熱點,發揚“求真”的科學精神,不刻意回避具有爭論性的議題,每年都會針對當前水產領域科技和產業發展面臨的重點、熱點、難點和前沿科學問題,設置專題會場,組織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提出有益思路、觀點,形成工作建議,為政府科學決策管理提供參考。
例如,2020年大會設置了新冠疫情與水產品安全、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深遠海大型設施化養殖、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病害防控與藥物、資源評估與限額捕撈、選擇性漁具漁法、大江大河禁漁、新興信息技術應用、水產品國際貿易動蕩、漁港經濟區建設與漁區振興、《漁業法》修訂與漁業治理現代化等社會大眾關心的熱點專題,并于會后整理專家觀點形成專報上報農業農村部。
【學會名片】
中國水產學會成立于1963年,是由水產及與水產有關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結成的全國學術性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水產科技工作者的橋梁與國家推動水產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底,學會擁有個人會員2萬多人、單位會員660多家,下設淡水養殖分會、海水養殖分會、水產捕撈分會等27個分支機構。中國水產學會是國家一級學會,曾被民政部、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評為“5A級社會組織”“優秀科技社團”“文明單位”和“黨建工作先進學會”等。
2019年大會正式更名后,為進一步提升大會引領性,保障大會權威性,學會對報告專家邀請方式和專題報告專家人員的構成進行了調整。一是將報告專家邀請制改為邀請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二是增設學生報告專場,專題交流會場原則上不再安排研究生報告。
例如,每年會務組都會提前邀請麥康森院士、桂建芳院士、包振民院士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做大會主旨報告,分別針對所研究的專業領域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并交流學術觀點,探討學科發展規律和學科發展趨勢,為促進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有益借鑒。同時,為提升專題分會場的交流質量,學會邀請分支機構負責人為大會籌備組成員,任專題召集人,依據交流主題推薦領域內相關專家為報告專家,并參會交流。

2020年11月,2020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在四川成都盛大開幕

為進一步認識和把握當前產業亟須解決的核心技術和難點問題,進一步深化和加強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堅持產業導向、問題導向,除學術報告外,大會還特別邀請相關政府部門領導、有關專家和企業家,分別就我國漁業發展與展望、漁業政策管理、我國水產品市場變化及其對產業影響和企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等方面作報告,助力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與此同時,每年大會開幕式上都會發布“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中國水產學會青年學術年會優秀報告獎”和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等名單。同時,在主會場設置范蠡科學技術獎成果展示區、學術期刊交流區及戰略合作伙伴需求對接區,并邀請多家行業內科技型企業的領導和代表參會,加強科研與產業的聯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為避免錯過意向交流對象或感興趣的議題,大會嚴格控制報告時間,并通過印發論文摘要、宣傳冊等形式,使與會代表提前了解相關交流內容,在學會官網設置報告下載專區,方便與會代表隨時隨地查閱信息,縮小信息差,保證與會人員能夠充分交流。
同時,加強范蠡學術大會與青年學術年會的銜接配合,將青年學術年會定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子的學術交流平臺,側重于為廣大青年水產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兩個學術交流平臺定位明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為大力推進水產科學研究提供重要平臺支撐。
每年年初,學會組建大會會務組,由學會秘書長牽頭,副秘書長任組長,秘書處處長任副組長,研究制定《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方案》,不斷改進網上會議報名、酒店預訂、會議注冊費繳納等系統,為廣大與會代表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此外,學會積極聯絡社會多方廣泛參與大會,協商當年大會舉辦地的省級水產學會、水產技術推廣單位和高校參與協辦,21個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的秘書長任專題組召集人;協商行業領軍企業為合作伙伴,組織各大水產高校研究生做大會服務志愿者,為大會提供保障。
歷屆范蠡學術大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真研究、熱烈討論,在漁業整體發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漁業資源養護、水產品貿易和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學術和產業交流成果豐碩。作為水產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術交流平臺,范蠡學術大會發揮了重要的學術引領作用,為創建中國特色一流學會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為推動漁業科技進步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鏈接
從“學術年會”到“范蠡學術大會”
自2000年起,中國水產學會實行學術年會制度,通過召開學術年會,集中展示交流我國水產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促進漁業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推動漁業產業科技進步和現代化建設。為提高學術交流質量和實效,學會于2019年將“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
2022年12月,2022中國水產學會范蠡學術大會以線上方式成功召開。大會邀請12位院士和專家學者,結合當前漁業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重點、熱點、難點和前沿科學問題作主題報告,千余位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參會。大會全方位推動科學研究和產業實踐的雙向交流,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學術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