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龍 陳照 陶磊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國土空間規劃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在生態文明的引領下,構建生態網絡是至關重要的,有助于在保證生態價值和生態格局識別的基礎上,針對生態空間的構架、發展和環境治理提出有效指導。鑒于此,本文分析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探究生態網絡分析方法,并研究生態網絡的規劃策略,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生態空間是一種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具有提供生態產品和服務的功能。為維護復合生態系統,維系自然與社會的健康運轉,應當注重構建生態網絡。但由于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建設空間呈現無序擴張的趨勢,致使生態空間被大量擠壓和侵占,出現嚴重的生態破壞現象。為此應當積極依托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合理運用生態網絡分析方法,探尋相關規劃策略,進一步提升生態效益。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日益加快,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保證居民宜居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則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造和整治措施。而國土空間規劃作為一項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活動,能夠保證各項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等問題。通過合理設計國土空間規劃能夠在實施生態改造的過程中,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并對污染現象實施整治。因此開展國土空間規劃有利于支撐城市化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高效保護和利用國土空間資源。在此背景下,應當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構建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并綜合考慮人口分布、經濟布局以及國土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對各類空間實施優化布局,以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當前生態網絡是一種模擬生物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網絡,能夠描述生態系統中不同分室間物質和能量傳遞的結構。在實踐應用中側重對生態系統組成要素間的作用關系進行分析,強調研究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關系。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開展生態網絡分析方法,則應當先建立相應的模型。其實質是構建食物、能量傳遞網絡,具體包括種群傳遞、生命體和環境的傳遞關系。主要過程如下:
(1)確定生態系統的邊界,明確約束系統的影響因素。將經過網絡邊界的輸入和輸出物質,均作為研究對象。
(2)物種群劃分。針對已經明確邊界的生態系統,應當按照功能對系統中的生物進行物種群劃分,通常情況下對最聚集可分為生產者、分解者以及消費者等分室。如需降低聚集程度,可進一步細化。劃分的聚集程度不同,單個物種也可能屬于不同的分室。
(3)確定度量單位。針對生態網絡中的物質流和能量流應當合理選擇度量單位,比如單位時間、單位面積的物質流量可選擇碳、磷、氮等元素的質量單位表示。對于能量則是選擇焦耳或千焦耳等作為單位。
(4)建立可達矩陣。即是構建表達分室間物質傳遞關系的可達矩陣,有助于描述網絡中分室物質傳遞關系,能夠有效發現網絡中所存在的多重反饋關系。
(5)收集網絡分析數據。對每個分數的數目和生理指標進行測算,例如生產量、呼吸消耗、消費量及排泄量等。在必要時可將呼吸消耗量與排泄量進行合計。再采用物質守恒定律和熱力學定律進行計算。
(6)靈敏度分析。因為單純采集現場數據以及文獻來源信息等,難以保障網絡分析所需數據具有完整性和準確性。因此需要進行靈敏度分析,從而分析數據偏差對結果的影響程度。
開展生態網絡分析時,應當構建相應的生態群落。通常情況下需要遵循兩個基本規則。一是將人口生態學作為基礎,按照捕食關系構建網絡結構,具體包括初級生產者、草食及肉食動物等。但不包含分解者和食碎屑者,由此該網絡不具有物質循環功能。基于該規則建立典型的生態網絡模型類型有層疊模型、生境模型等。二是依據生態系統生態學理論,根據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構建完善的網絡結構。其一般包括所有的功能群體,具有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功能。常用模型包括電腦化生態系統模型。以栽培松林為例,其能量流動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栽培松林的能量流動分析
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以及生態網絡分析方法的運用,在編制生態空間時,應當注重完善生態基礎設施的整體框架。首先,加強生態樞紐識別。即是在對改造區域本地條件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生態斑塊的面積、位置、生態服務功能等實施評估,從而有效遴選區域內部具有重要生態影響的生態斑塊。比如參照我國現行的相關標準和技術指南,合理識別生態樞紐,對不同類型用地進行生態價值分類,可按照敏感性分為1~9級。同時應當規劃重點對生態樞紐實施優化,保證生物生境以及遷徙的可能性,積極進行生態修復,加強環境保護和優化力度。其次,構建生態廊道,即是注重強化生態樞紐之間的聯系。比如可以將河道作為聯系廊道,按照河道等級預留一定空間作為緩沖區。再依托鐵路、公路、防護林等設施預留廊道,形成良好的水綠空間,保證城市與郊區之間具有開放性空間,承擔生態隔離等功能。并且應當注重對該區域的生態修復、控制開發建設,保證生態基礎設施健康發展,更好發揮生態功能。具體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生態網絡構建框架
在現階段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實施生態網絡建設,需要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注重城市生態、產業以及自然等協同發展,圍繞地方特色,融合各項生態要素和資源。比如在現有生態基底的基礎上,建設復合型城鄉公園體系、城市綠道體系等,進而形成全面的生態構架。比如規劃生態公園體系,則是以生態為底、公園為點,營造綠色生態環境氛圍。同時在綠道建設中,應當規劃區域—城市—社區等三級體系,并注重整合當地的生態和文化等要素,加強生態內部網絡架構建設,形成開放性的生態結構。
基于生態網絡分析方法的應用,在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則是要強化分級分類管控力度,嚴格遵循剛柔并濟、分級傳導和部門協作等原則實施管理控制。比如設置生態紅線,將其作為剛性控制線,能夠評估生態基底的服務價值和敏感性。通常情況下根據相關建設行為準入要求,可劃分為四類生態空間。為保障不同生態要素之間的融合,可適當保留一定的彈性。在管控時,將二類生態空間作為禁建區,主要開展生態保育工作,禁止開發建設活動。對于三類生態空間則提出限制建設標準,允許公園規劃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公益設施等。四類生態空間則是以綠地建設為主,起到休閑游憩等功能,實現與市民生活的協調性。另外一方面,針對生態網絡規劃的管控需嚴格遵循核心生態控制指標,設定相應目標值,其如表1所示,共涉及三大類和八小類,以此指導生態網絡的規劃和構建。

表1 生態網絡規劃控制指標
綜上所述,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背景下,進行有效的生態網絡分析有助于為生態空間編制提供科學、良好的指導,促使生態功能具有連通性和完整性。為實現國土空間得到合理開發以及資源優化利用,應當完善生態基礎設施整體框架、基于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體系、強化分級分類管控力度等,構建可持續性的生態格局,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