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濤
(貴州省圖書館,貴州 貴陽 550004)
從早期國內各大書局在貴州的分支機構、民營書店、受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影響的書店及圖書零售、批發個體商戶、圖書發行機構(網點),再到如今集閱讀、文創、研學、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實體書店,為加強公眾文化認知,本土文化傳播與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在繁榮文化市場、拉動內需消費、豐富群眾生活、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貴州、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線上圖書銷售、經營成本上升、讀者閱讀方式改變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實體書店發展震蕩已成為業界普遍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以《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出發〔2016〕46號)[1]等為指向,以集中座談、調研訪談、信息收集為研究方法,梳理貴州實體書店發展歷程,整理當前省內較具影響力實體書店經營模式中的亮點,分析當前貴州實體書店現實困境,結合實體書店生存發展需求,提出未來文化和旅游系統推動實體書店加快轉型升級路徑,以期為更多學者探討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策略提供理論參考。
民國初期,國內各大書局在貴州設立分支機構,如:商務印書館貴陽分館(設于1916年)、中華書局貴陽分局(設于1917年)、世界書局貴陽分局(設于1936年)等[2],其圖書發行量幾乎完全占領貴州圖書市場,標志著貴州實體書店由此啟航,但終因不相適應市場需求、資金短缺、貨物運輸受阻等諸多因素而撤銷、合并。
同時期的貴州本省民營實體書店在全省已近60家,除文通書局外,貴陽、遵義、安順等地有個體經營書店,規模均小,不少縣城沒有書店,只有書攤或流動書販。在數量逐漸增多的民營書店當中,仍有諸多較具代表性的實體書店,如貴陽振亞書店(1923年設于貴陽)、群明社(1912年設于貴陽)、開明書店遵義分店(1935年設于遵義)、恕明書店(1937年設于思南)、快讀書店(1939年設于遵義)、民德書社(1934年設于畢節)等。隨著市場經濟需求不斷轉變,民營實體書店的命運遭遇坎坷,因地租、進銷渠道、資金短缺、經營定位矛盾、社會局勢等內外環境動蕩導致諸多民營實體書店在建國以前猶如曇花一現而湮沒于商海大潮。新中國成立后,貴州圖書發行事業迎來新篇章,1950年1月15日,新華書店貴州分店在貴陽市省府路原光裕大樓正式成立,自20世紀50年代起至1990年,全省新華書店及縣以下固定售書店達479個。1985年,在省出版行政部門和省新華書店舉辦的全國第一次發行體制改革會議通報民營圖書發行店、攤僅有50余個;1995年3月,貴州省出版物批發市場成立,場內共容納有資質的書刊二級批發經營戶62家,自此,貴州結束了書刊批發經營戶分布散亂、管理無序的歷史,至2010年底,全省民營實體書店已達1 200多家,其中二級批發單位有132家,民營圖書發行從業人員達5 000多人,銷售總額逾12億元。除貴州省新華書店及其各支店、貴州書城、貴州外文書店、圖書出版社自辦發行機構等國有圖書發行企業及其實體書店以外,民營實體書店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相對靈活的發展姿態踏入貴州圖書銷售市場,尤其是在20世紀90年代基本站穩腳跟。經過40余年的發展,民營實體書店已遍布全省城鄉,成為全省圖書發行重要組成。2010年,民營實體書店發行網點數占全省圖書發行網點數的70%。歷史深刻反映民營實體書店在貴州各地堅韌生存,為地方的圖書發行事業發展做出了諸多積極貢獻,同時也向當地人民群眾獲取知識和信息提供重要渠道。
貴州實體書店在規模數量相較于以往有顯著提升、改觀,但在貴州全省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如何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當前我省文化和旅游部門、實體書店、圖書發行機構等諸多單位集中探討的熱點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首要任務是分析全省實體書店事業規模發展實情,自2010年以來,近九年全省出版物發行機構數與網點數量規模變化進一步展示了實體書店發展狀況(見表1)。

表1 2010—2018年貴州省出版物發行機構數和網點數
由表1可知,貴州全省發行機構數量總體上升至峰值(3 900處,2014年)后呈波動性下降,整體保持在3 000處以上,國有書店與國有發行點數量在2018年成倍銳減,全省網上書店建設處于較薄弱水平,文化教育廣電郵政系統出版物發行點整體保持數量規模穩定,新華書店系統外批發網點與集體個體零售戶數量相對穩定,但整體規模有所上浮。在新華書店系統中,其出版社自辦發行從業人員數量與書店、發行點數量在2013年達近幾年最高值,從業人數高達2 239人,實體書店及發行點達2 116處,此后五年兩者的數量明顯下降,到2018年減少至相對較低水平:從業人員425人,實體書店及發行點404處。整體來看,近年來貴州全省發行機構數量保持一定基數的穩定發展,新華書店及其發行點規模較以往均有顯著縮減,從客觀上反映了貴州實體書店、批發網店、各行業出版物發行點規??偭咳蕴幤骄缴舷?。
綜上,文化教育廣電郵政系統、新華書店系統外批發網點、集體個體零售、新華書店及其發行點是實體書店規模的重要數量支撐[3],其中集體、個體零售店從數量規模上占較大比重,在貴州省集體、個體實體書店中,近些年逐漸出現諸多符合當前讀者精神文化需求,創新圖書銷售模式,擁有廣泛影響力實體書店,如:西西弗書店、鐘書閣、也閑書局、行知連鎖書店等,是當前有力推動貴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事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文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貴州實體書店歷經百年發展后,當前面臨著各種困難挑戰和重重壓力,在諸多不利因素持續作用下,已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入不敷出、連年虧損、甚至瀕臨倒閉是當前貴州大多數實體書店的真實寫照,其困境主要為6個方面。
隨著互聯網技術成熟發展與廣泛覆蓋,圖書市場結構隨之巨變,銷售模式由線下銷售轉為線下、線上銷售,圖書線上銷售平臺數量有增無減,其在人力資源、進貨價格、稅收政策、物流成本等方面支出遠低于實體書店,使其在圖書定價上更靈活、惠民,在購買服務上更便捷、省心。鐘書閣云上方舟店市場營銷部負責人表示門店圖書經營無時無刻不受電商沖擊,圖書銷售幾乎無利潤可言。面臨線上圖書市場沖擊,部分貴州實體書店順勢而行,開發自身線上圖書銷售平臺,但因缺乏充足平臺建設資金、專業平臺管理水平及穩定的網民讀者基礎,難以抗衡專業、大型的網上書城折扣低價營銷策略,實體書店線上圖書銷售平臺業績平平。
在數字化時代來臨前,讀者常常以紙質書籍為主要閱讀對象,隨著新媒體推廣與數字網絡全面覆蓋,讀者獲取信息、書籍、期刊、音視頻資源渠道豐富,專業化、個性化、定制化閱讀載體規模日漸壯大,手機移動終端、平板電腦、kindle閱讀器、計算機等閱讀載體以其靈活便捷、價格低廉、快速獲取的物質特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讀者閱讀方式顯著改變,這一現象在新媒體時代的廣泛流行,實體書店圖書銷量再遭沖擊,部分生存力低、發展力弱的實體書店因圖書成交量低、庫存積壓、利潤縮減而置身艱難境地,甚至瀕臨倒閉。
與線上圖書市場相比,隨著物業租金、人力資源、足額繳稅、裝修費用等基本開支大幅上漲,實體書店在經營成本上的固定投入逐年增高,加之舉辦新書簽售會、閱讀推廣、文創開發等活動經費投入,民營實體書店的日常支出有增無減,省內諸多實體書店為控制成本、維持經營不得不選擇適應自身發展的銷售定價或選擇物業租金更低的地段,此類地段地理區位相對劣勢,客流量難以達到預期,導致實體書店在市場競爭力被動削弱的基礎上,將繼續面臨經營成本上漲的重壓。
相較于線上圖書市場和電子書而言,實體書店有其天然優勢,貴州部分實體書店站在為讀者提供更優質服務的視角,通過提升閱讀空間環境,銷售文創、咖啡、銀飾、文具等產品,提高店員服務讀者水平等舉措,以期為進店顧客提供多樣化的購物體驗,更人性化的閱讀服務,而這一良好的初衷在實踐過程中,卻偏離本意,來店客流為圖書而買單者甚少,部分客流或借實體書店內部環境進行婚紗攝影、拍攝短視頻、照片,部分書店成為網紅打卡點,對書店管理帶來困擾;或在實體書店翻閱到心儀圖書后,轉而由線上購買的方式獲取同本圖書。實體書店門前店后人來人來,但圖書、文創、咖啡等店內產品的實際銷量慘淡不堪。大眾與實體書店之間的互動已逐漸脫離圖書經營、購買、閱讀這一基本合作關系,實體書店“叫好不叫座”的客流量對其維持經營未帶來實質性幫助。
通過向市民發放文旅消費優惠券、調劑安排預算資金獎補文化旅游困難企業,出臺促進和擴大文化旅游消費政策舉措,省內多數實體書店結合自身情況,壓縮利潤空間,開展打折促銷活動,以期協同發力,幫助實體書店擺脫困境,但相關政策扶持力度和經費獎補規模對于解決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僅為杯水車薪,省內多家知名實體書店從業者表示,通過對開展文化惠民消費活動、市民使用文旅消費券期間銷量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優惠政策實施期間,讀者在實體書店的消費規模明顯增長,期間圖書銷售量有所改觀,但是文化惠民消費活動一旦結束,文旅消費券使用完畢,實體書店營銷數據又回歸慘淡。
經調研發現,實體書店在開展經營活動期間,為尋求較好銷量,往往會選擇向各個時期較受讀者關注的,可激起讀者購買意愿的暢銷書籍所屬出版社批進該書,而在批進時發現出版社給予實體書店的折扣率較低,圖書的批進價格相較于線上圖書銷售平臺和出版社發行部至少高出20%,明顯壓縮實體書店在制定暢銷書籍營銷策略活動空間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實體書店在銷售暢銷書上的市場競爭力,加之實體書店“叫好不叫座”的經營氛圍,店內折損、失竊的圖書也無形中增加了實體書店的經營成本。
2022年2月,貴州省發布的《關于印發<貴州省推動實體書店加快轉型升級實施意見>的通知》(黔宣通〔2022〕6號)文件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多元經營的實體書店發展格局[4]。在貴州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未來可著力7個方面,以支持貴州實體書店加快轉型升級。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5]。充分發揮實體書店傳播先進文化陣地作用、市場主體作用及社會服務功能,通過參與改革優化行業結構,不斷做實主業、壯大主業,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實體書店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力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建設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提供支撐,有效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將城鄉實體書店網點建設作為文化地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結合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參與構建覆蓋全省、城鄉協調的實體書店體系。按人口規模、各級商業網點和公共服務設施分布,結合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拓展實體書店經營場所,完善旅游酒店閱覽空間,切實解決發展不平衡,建設缺規劃,信息化水平不高,產業鏈體系不科學,經營主體集約化、規?;潭炔桓?,與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結合不緊密等問題。
以“多彩貴州·書香高原”品牌為引領,重點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實體書店樣板,支持特色(專業)書店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突出文化創意和品牌效應;支持民營書店做優做強,推動民營連鎖書店形成品牌優勢;推動建設無人值守書店、24小時書店、紅色書屋等特色文化空間。圍繞《“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貴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著力探尋實體書店與當前實施規劃過程中的契合點,匯聚各方力量,始終堅持探索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與實體書店在閱讀品牌建設、全民閱讀推廣、圖書場館共建聯建等方面的共建、合作與交流。
一方面,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向實體書店提供更現實的優惠政策,傳統演出場所、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服務場所為實體書店提供更寬松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支持實體書店與文化藝術、影視娛樂、創意設計、休閑康養、會展旅游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融入社區、學校、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超市、機場、影劇院、銀行、工人文化宮、易地扶貧搬遷點等場所,由傳統銷售場所向文化體驗中心和公共服務載體轉型。鼓勵有條件的旅游景區、星級酒店、機場候機大廳、鐵路客運樞紐站、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合作共建實體書店。
發揮實體書店公共文化空間功能,提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鼓勵實體書店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讀書文化活動。著力把實體書店打造成引領和服務全民閱讀的重要陣地,探索拓展閱讀+文化業態,構建全民閱讀生態圈。通過現有資金渠道,以購買服務、資金補助等方式,支持實體書店舉辦公益性讀書文化活動,形成專業化運營和閱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實體書店的服務能力,推動由“售書”向“閱讀服務”轉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惠民購書券,拉動實體書店消費。鼓勵實體書店建立聯合體或通過行業協會共同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拓展業務渠道。
用好用足國家和省上出臺的各種相關優惠政策,全面落實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出發〔2016〕46號)文件精神,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基層文化服務水平和旅游產業發展工作考核評價體系。結合全省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實際,視情況爭取投入財政資金扶持實體書店,完善標準,優化方法,更好發揮杠桿作用,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貼息、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引導實體書店通過謀劃實施項目積極申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省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基金等相關財政專項資金。
對鄉鎮和旅游景區實體書店建設,本著“互惠互利、人民滿意”原則,酌情免費提供場地、場所,鼓勵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實體書店提供免租金或低租金的經營場所。認真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通過全程網上辦理,精簡審批材料,壓減審批時限等方式優化審批服務,推進出版物批發、零售單位設立或變更審批等“證照分離”改革事項落地落實,持續優化實體書店營商環境。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開辦書店。加大“掃黃打非”和出版物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對出版單位、印刷企業、出版物批發市場、實體書店、網絡書店、游商攤販等的文化執法檢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堅決打擊侵權盜版、制售非法出版物等違法違規行為。
貴州省實體書店發展百年歷程也是圖書事業發展的重要縮影,是地方文化積淀與知識傳播的重要橋梁,而今解決實體書店發展困境與轉型瓶頸應得到政府相關部門、業界及社會各方力量共同關注與持續發力。本文中對貴州實體書店的探討僅立足以地方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為視角觀察,略顯視野狹隘、認知粗淺,在貴州實體書店所面臨困境的梳理欠周全,對貴州實體書店轉型發展路徑探討欠深入,在實踐這一路徑中貴州實體書店必將面臨更多未知挑戰,這將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加強解讀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