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白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這些高校看似毫無聯系,但追溯中國高等教育的脈絡,以及這些高校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它們其實源出一脈——華北大學。華北大學這所成立一年多,現已消失了的大學,將這些高校的歷史交匯在了一起。
“華大是個大大學”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原屬晉察冀邊區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原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北方大學合并成立華北大學,為解放全中國培養干部。
為了辦好這所大學,周恩來親筆致信給“黨內五老”吳玉章,請他出任華北大學校長。范文瀾和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教務長。毛澤東主席為華北大學親題校名。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胡喬木、周揚、謝覺哉、藍公武等出席典禮。吳玉章校長將“忠誠? ?團結? ?樸實? ?虛心”作為華北大學的校訓,并親自填詞創作《華北大學校歌》。《人民日報》曾以“華大是個大大學”為標題進行專欄介紹。
★機構完善? 陣容強大
華北大學在校學生約15000人,下設四部兩院:一部是政治訓練班,錢俊瑞任主任,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是教育學院,孟夫唐任主任,培養中學師資和教育干部;三部為文藝學院,沙可夫任主任,培養文藝干部;四部為研究部,主任由副校長范文瀾兼任,從事專題科學研究,提高大學師資水平;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華北大學四部研究部下設八個研究室:中國歷史研究室,范文瀾兼主任;哲學研究室,艾思奇兼主任;中國語文研究室,吳玉章兼主任;國際法研究室,何思敬任主任;外語研究室,主要從事翻譯工作;政治研究室,錢俊瑞兼主任;教學研究室,張宗麟任主任;文藝研究室,艾青任主任。
從主要領導配備、完整的院系設置和強大的師資隊伍來看,華北大學堪稱“全解放區最高學府”。所以,華北大學成為培養建國英才的搖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共培養了近2萬名干部。他們畢業后被分配到祖國的各條建設戰線,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群星璀璨? ?成就卓著
華北大學培養的許多學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中學以致用,業有所成,如后來擔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林準,擔任陜西省委書記、省長的張勃興,擔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央委員的齊懷遠,擔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東方紅一號”總指揮的楊桓,擔任海南省省長的鮑克明,擔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劉毓漢,擔任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的凌志等。
華北大學的學員中不但產生了眾多的政治家、軍事家,在科學研究領域也出類拔萃,如中科院院士李博,“長征三號”火箭副總設計師王之任,擔任外交學院副院長的石磊,無線電專家周海嬰,著名學者佟柔、鄭昌淦、孟氧、張朝尊、徐前、葛佩琦、趙玉珉、馬玉珂、方華、胡鈞、李宗正、劉錚等。這些學者在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中,以自己的學術成就、教學科研業績做出了新的貢獻。
此外,華北大學的學員在文學藝術領域也可謂眾星云集: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蘇民、朱旭,著名話劇演員李婉芬,被各族人民譽為“我們自己的歌唱家”的胡松華,漫畫家李濱聲,現當代著名詩人牛漢,民間舞蹈表演藝術家彭清一等都是從華北大學起步走上革命藝術生涯的。
華北大學記憶
1.當時學校主要采取上大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開始是一人講、幾百人聽,后面發展到一千多人、兩千多人的大課堂,最多時一個課堂有四五千人聽講。如果沒有教室,就在廣場上上課,開始時學校連擴音器都沒有,后來有了笨重且音質不好的擴音器,教學設施總算有所改善。
為了彌補課堂講授不足的缺陷,華北大學將上大課和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各單位互相交流、外出參觀的方式結合起來組織教學。
2.開國大典時,華北大學是唯一被允許通過金水橋主橋經過天安門的高校游行隊伍。晚上6點的時候,閱兵儀式結束,游行儀式開始。華北大學的游行隊伍獨樹一幟,由近千人組成的大型秧歌隊,手舉火把載歌載舞。
——王晉(曾為華北大學一部二區隊的學生)
“華大式的學校”
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北平和平解放,黨中央機關及政府有關部門開始遷入北平。1949年4月,華北大學各部也開始陸續遷入北平。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干部近2萬名。劉少奇同志曾經指出,要在全國創辦一批“華大式的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根據國家建設的需要,華北大學各部或發展成為新型的獨立院校,或與其他單位合并組建成新的院校。
·主體·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建造新中國,早日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中國政法大學,并且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的部分干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地完成了自己擔負的歷史性任務。
·華大二部·
1949年6月,華北大學二部外語系與北平外事學校合并組建為北平外國語學校。
1954年,學校改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后來發展成今天的北京外國語大學。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院系調整中,北京外國語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又發生了一點聯系。195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俄文系并入了北京俄語學院。到了1959年,北京俄語學院又并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
·華大三部·
1949年7月,北平舉行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會后中央根據戲劇界代表的提議,決定成立戲劇、美術、音樂等高等院校。
1949年8月,原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部分人員并入華北大學三部。9月,華北大學三部以本部戲劇專業為主,同時抽調東北魯迅藝術學院的一部分干部,連同原在國統區和香港的一批藝術家和知名人士,籌備建立“國立戲劇學院”,1950年更名為中央戲劇學院。
華北大學三部美術專業于1949年9月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并,成立國立美術學院。1950年1月,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
華北大學三部音樂系與當時的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等,在天津成立國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1958年遷到北京。
·華北大學農學院·
1949年9月,華北大學農學院與當時的北京大學農學院和清華大學農學院等聯合組成一所新的農業大學。1950年4月,教育部正式定校名為北京農業大學,后來發展成今天的中國農業大學。
·華北大學工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學院,而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后來的發展中慢慢被納入了華北大學的工學院和農學院之中。
華北大學工學院遷入北平后,劃歸重工業部領導,1950年合并了當時中法大學的一部分及有關學校,1952年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后來發展成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學。
四部(研究部)機關和歷史研究所50多人在范文瀾的帶領下轉去中國科學院,組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此外,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干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的前身)。由是觀之,華北大學不僅培養了許多的英才,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可以說,華北大學是新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
“華大的哺育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從1950年至今,國家歷次確立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均位居其中。學校是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17年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全國高等教育領域僅有的兩位“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衛興華教授和高銘暄教授均出自中國人民大學。學校有19人擔任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7人入選新一屆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共有128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育部直屬院校,全國首批“211工程”建設高校、“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全國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獲批開設101種外國語言,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是目前我國覆蓋面最大的非通用語建設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專業建設點。
中央戲劇學院: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院校,是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確定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教育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藝術院校。
中央美術學院:教育部直屬的唯一高等美術學校,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和首批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
中央音樂學院:1960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2000年被列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院校,是全國藝術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中國農業大學:教育部直屬院校,為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為“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等。
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校,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
“華大的梨樹又掛果了”
進入石家莊正定古城常山東路,再進二五六醫院北門,向東再向南,很快,一座尖頂的教堂式建筑便躍入眼簾。繞到這座建筑的南面,會看到豎立著的一塊石碑,上面“華北大學舊址”幾個大字赫然入目。
建于1858年的天主教堂雖經過重修,但從高大的穹頂和高聳的柱子上,仍可感受到壯觀。華北大學時期,這里曾作為學校的禮堂。
這座紅白相間的教堂式建筑坐北向南,主體為典型的單層哥特式建筑。教堂東側的棲賢樓是一棟二層的西式建筑,樓南面門前左右兩側各有一棵側柏,當時校長吳玉章及著名作家丁玲曾在此辦公。就是在這兒,丁玲最終修改完成了名作《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棲賢樓南側,一座青灰色的二層樓為當時學生們的宿舍。據介紹,“當時,學員們的住宿條件比較艱苦,一座三間房相通的房子里,擠30多人。飲食方面,實行供給制,一日兩餐,每周有兩餐是細糧,其余時候是粗糧” 。
而除了幾棟建筑,華北大學舊址處還有一排梨樹,為當年華北大學的師生們所栽種,“現在梨樹依然每年開花、結果,而且果子很甜”。
(來源于燕趙晚報,有刪改)
流光易逝,轉瞬百年。中國教育史上還有許多如“華北大學”一樣的高等學府,雖然消失在歷史中,但哺育了今天眾多的高等院校。這些消失了的或者仍在傳承的高校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會永遠銘記它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