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結束,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假期綜合征”,不僅同學們是這樣,老師們也是。但我們必須在新的學期以全新的面貌面對新的學習生活,走出舒適區,不斷突破自己。歡迎來到小張老師的心理診療室。
特邀嘉賓:張曉琳,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現任職于汕頭市實驗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工作。
小張老師:
我明明知道寫作業比玩手機更能提升自己,可為什么還是覺得玩手機比寫作業更有趣,更容易上癮?我像是被下了蠱一樣著迷。現在開學后一下子也戒不掉,想著玩10分鐘就收心寫作業,可根本停不下來。
上海 皮皮
皮皮同學:
你好,手機不會下蠱,那是多巴胺在作祟。當我們在玩手機的時候,屏幕里的精彩畫面不斷刺激我們的視覺,每一次點擊屏幕都會迅速得到反饋,腦內多巴胺大量分泌,所以讓我們停不下來。長期暴露在高刺激的環境中,所以我們的專注力也會被“劫持”。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根源解決,把手機交給父母保管,不然就算是放在抽屜里也會忍不住偷偷拿出來。
這時你可能會說,要是寫作業過程中需要查資料怎么辦?那你可以把需要查的那道題或者知識點記下來,等全部作業做完之后再找父母拿手機查詢。這時盡管你也會拿著手機娛樂,但你的作業已經基本完成,你的學習進度沒有被手機打斷。
小張老師
小張老師:
假期里的我經常在沙發上“葛優躺”,一邊打開電視機當背景音一邊打游戲,感覺非常舒適。一不留神假期就結束了,讓我措手不及,我該怎么辦?
陜西 金亮
金亮同學:
你好,你可能正處于舒適區中,舒適區是指對于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習以為常的事物,自己處于舒適的心理狀態。生活中,很多人喜歡待在舒適區,比如我們假期的“葛優躺”。相信你也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舒適區容易讓我們沒有方向、迷失自己,所以我們要跳到拉伸區去。
拉伸區也就是舒適區的邊緣,是對我們來說有成就感、有挑戰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從舒適區跳到拉伸區,慢慢地,挑戰完的拉伸區也會變成我們的舒適區,以后將會有更大的拉伸區等著我們去挑戰,周而復始,一步步成長。嘗試走出舒適區,你需要做的是調整生物鐘(接受學校的作息時間);調整情緒狀態(接納已經開學的現狀,重新投入學習);制定開學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小張老師
小張老師:
我假期基本上都在學習,想的就是要在開學的時候“彎道超車”別的同學。在開學前,我為了檢驗效果做了套卷子,按照高考的時間安排來做的,結果發現好像并沒有什么進步,還不如假期好好玩呢。
湖南 叮叮
叮叮同學:
你可能是進入了平臺期。在平臺期可能我們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來毫無進步,甚至可能退步,這僅僅是一個假象,因為大腦的神經元細胞在不斷發生連接,不停被鞏固,到了某一節點后,才會進入下一個快速上升期。
我們對困難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人的發展就是一條復利曲線,前期不斷積累,緩慢發展,遇到瓶頸,直至在某一節點上進行突破,迅速變化,高速發展。多做有價值的事,多積累經驗,堅持下去,就會形成一條復利曲線。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進步緩慢而沮喪,也不要因為別人的成長迅速而焦慮。
小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