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共有人口14.12億,其中,我國單身人口數量已經突破2.6億,獨居人口有9200萬。目前,我國的單身率還在持續攀升,預計未來5年這個數字將突破3.5億,這意味著,每4個國人中,就會有一個“單身狗”。
習慣單身的年輕人,開始相約一起養老
在日愈攀高的單身率和日漸走低的生育率的雙重夾擊下,年輕人們已經開始考慮“后路”。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的記者在網上發現一個叫“單身狗養老院”的招募帖子。網友可以在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并相約老了以后一起租房子,或者像候鳥一樣到不同的地方旅行養老。該名記者還聯系到群主,群主說現在報名的人數居然達到708人,且年齡都在三四十歲之間。
豆瓣上也有類似的“養老互助”小組,某小組中,已有2萬多名自嘲“孤寡人士”的網友在尋找同城組隊,每天晨起、睡前微信打卡溝通,如遇緊急情況互相幫忙求助送醫。目前,該小組的分舵開遍全國各地。這些互助小組的出現,使得整個豆瓣幾乎彌漫著一片又暖又喪的“矯情”和諧氣象。
各類奇葩互助小組的火爆,似戲謔、似嚴肅,其實背后是主流單身青中年面對未知的未來,希望能做點什么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在物質生活日趨豐富的今天,大家更希望自己活得體面,甚至光鮮。
未來單身人群的康養模式:
智能化、個性化、共享化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并主要發展“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護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而一個完整的養老產業鏈應該包括核心產業、支柱產業和上下游配套產業。經過數年的產業發展與整合,我國現有的養老產業鏈具有以養老服務為核心產業,以老年食品、醫療康復、養生保健、護理、旅游休閑等產業為支柱產業,以保健品生產、藥品、輔助器械等產業為上游產業,以養老房地產、養老金融服務、殯葬等產業為下游產業的特征。
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養老人群多元化養老需求的凸顯,未來,康養產業有望向以下幾個方面發展變化。
可監測、可感知、可控制
智能化養老是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如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呼叫、云技術、人工智能、GPS定位技術等,創建“系統+服務+老人+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該模式以智能產品和信息系統平臺為載體,深度融合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興產業形態,通過科技輔助提升老人的自主生活能力,是目前養老設備研發及制造商的出發點與原動力。主要產品有可穿戴健康管理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康復輔助醫療器械、家庭服務機器人等。
簡單來說,物聯網“智慧養老”,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以各類傳感器為信息傳播中介,使老人的日常生活處于遠程監控狀態。
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傳感器就會立即通知此前協議約定的醫護人員和老人親屬;如果正在煮的東西長時間無人問津,那么,裝在廚房里的傳感器會發出警報,提醒健忘的老人家,或者萬一老人已經外出,也沒有關系,“如果報警一段時間還是無人響應的話,這時煤氣便會自動關閉”。
除了這些突發情況,物聯網“智慧養老”的關懷還體現在細節之處,比如老人住所內的水龍頭一旦24小時都沒有開啟過,那么報警系統就會通過電話或短信提醒,看看老人是否外出,還是出現了其他的意外。
相關崗位:軟件開發工程師、自動化軟件設計師、傳感器制造工程師等。
相關專業:人工智能、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自動化等。
精細化、人性化、適老化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時代,一些以健康、養生、度假等產業為核心的康養小鎮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但目前我國的康養小鎮養老模式還處于新興起步階段,尚未探索出一條成熟可行的“爆款”路子。而西歐一些國家因為進入老齡化階段較早,他們的康養模式也許能夠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走進霍格威唯一的出入口,像是穿越了時間隧道,這里沒有時髦的極簡風,好像回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只有23棟建筑、152位住戶的村子聞名世界,被譽為現實版“楚門的世界”,它就是荷蘭的失智老人村。
雖然他們患有老年癡呆,出門忘記了回家的路是最為明顯的麻煩,但在這里,老人們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到街上閑逛、購買各種日常用品,去理發店理個發,到酒吧和朋友們小酌一杯,暢聊往事,因為這里有近200名全職或兼職的護工會以“微笑的店員”“友善的路人”“熱心的鄰居”“愛聊天的理發師”“樂于幫忙的雜貨店主”等身份在一旁默默照料,并將他們平安地送回家。
老人們居住的房間被特意設計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風格,醫護人員還會通過老照片、舊音樂等喚起他們幾十年前的記憶,讓他們有更多的精神歸屬感。性格、興趣愛好相似的老人會被安排在同一個房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像正常人一樣在家里做飯、打掃衛生。
設計師在細節上進行了適老化設計——老人的活動區域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兩層樓、人行道路坡度小、有大量的無障礙通道、沿街一路都有休息區等。在選取景觀植物時,無毒無刺保證安全性是第一要求,花卉選擇顏色鮮艷和有香味的,能讓老人在觀賞花卉的同時刺激感官,起到康復訓練的效果。再結合季相豐富的植物景觀,讓老人在不同的月份里對開花植物進行標記或粘貼。
這里的老人都是中晚期失智人群,腦海中只有殘存的記憶的影子,但他們仍然過著有尊嚴、有自由、有品質的生活,他們不會聽到“你怎么這都做不好?”“你該老老實實吃藥了!”的指令,也不會有“你是誰,你要……”“老不死你又去哪里了?”等提醒和呵斥。
當然,這樣的養老村造價不菲,但相信隨著國內老齡化日漸加劇和銀發消費水平的逐步提升,優質的養老企業定然會吸引到對應的人群。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的護工薪酬水漲船高但素質參差不齊的今日,像霍格威這樣給予老年人尊嚴的療養院,會吸引到一些富裕家庭入市選擇。不僅如此,部分單身不婚族、丁克一族也需要這類型的服務,這類養老村未來的市場與潛在用戶巨大。
霍格威還給予了我們康養小鎮的新思路,即并不一定要“旅游+文化”,還可以是“文化+”。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國內的康養小鎮會擺脫單一的“旅游+文化”模式,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相關崗位:康復治療師、護理人員、全科或專職醫生等。
相關專業:康復治療學、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康復物理治療、護理學、臨床醫學等。
平臺化、多元化、信用化
所謂共享養老,就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散化的社會養老資源,以使用權的分享為特征,滿足多樣化養老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共享養老是共享經濟在養老領域里的創新應用,也是較為適合獨居人群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對于中國來講,發展共享養老具有特殊意義,也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再聊個10塊錢的”是宋丹丹和趙本山的小品《鐘點工》里的經典臺詞,涉及了養老模式中的陪伴嘮嗑服務。很多老年人不想去養老院,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有的。于是,共享陪護、在家陪護這樣的模式就應運而生了。現在國內的網約護士就是共享陪護的一種,已經在國內六七個省份進行試點,相信將來也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共享家政也是共享養老服務中的一種需求,比如說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顧,可以通過共享家政平臺找到一個合適的住家保姆或者鐘點工,你也不用太擔心是否合適,自愿結合加上智能化匹配,比熟人介紹方便多了;也不用擔心她(他)不好好服務,你打個差評她(他)麻煩就大了——這樣的信用保障機制,在共享經濟平臺上已經非常成熟了,另外還有共享陪聊、共享走路等。在美國就有這樣的陪聊或陪走路服務,據說還很受歡迎。起步價是30美金一小時,如果做得好,得到的好評多,身價還會提升。這跟互聯網醫院里的輕問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將來我國在這方面也會有需求,共享化的可能性也比較高。需要說明的是,共享陪護涉及的共享資源主要是勞務和知識。
相關崗位:網約護士、共享家政員、共享陪護員等。
相關專業: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家政學等。
編后語
面對“養老”命題,大多數人都逃不開。面對人口老齡化進程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多渠道為退休生活鋪墊,是未來的大趨勢。如何在這眾多渠道中,找到自己可以棲身并為之努力的方向,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的。最怕的是,面對同樣的問題,自己毫無準備,而身邊的人卻已經早早耕耘。也許,當我們開始對未來感到焦慮恐懼的時候,恰恰是行動起來的最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