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南枝
在上世紀的美國電影中,“美國夢”往往被描繪成“人人有房,人人有車”的中產階級社區。然而近年來,這一圖景背后的經濟安全感,正在從美國社會中消失。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逐步從工業資本主義向金融資本主義轉型,大量美國人開始從事服務業工作。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美國社會開始大力強調消費主義,希望通過巨大的超前消費,來維持其他工業國家對美國的依賴。這一“后工業社會”的脆弱性,最終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危機和住房危機,也從此逐漸浮上水面。
美國無家可歸者危機背后的原因十分復雜。一方面,美國在經濟轉型中形成的龐大政府赤字,使美國政府財政越發脆弱,難以在經濟震蕩期保障普通美國人基本福利。超前式的消費習慣也削弱了美國家庭的抗風險能力。這最終導致許多美國人在面臨經濟衰退、離婚和重病時,極容易破產,淪為無家可歸者。
另一方面,無家可歸者危機也反映了美國社會中長期性的基層治理失敗。美國各行業中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現象,導致少數族裔在就業市場中缺乏競爭力。美國禁毒政策的失敗,也讓社會中低層的生存環境大幅惡化,導致許多無家可歸者難以找到改變人生的渠道,最終只能在街頭不斷沉淪。
近年來,美國出臺了許多試圖緩解無家可歸問題的政策,但效果寥寥。其根本原因是經費不足以及政府重視程度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日趨嚴重的無家可歸者危機,成為普通美國人階層下陷的象征,不斷刺激著那些“仍在岸上”的中產階級心中的不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無家可歸者”最終一步步淪為美國社會中的“不可接觸者”,時刻面臨著從等級森嚴的公共空間中被抹除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