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迪

《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不到30年,如今的我們已很難想象一個沒有互聯網的世界會是什么模樣。疫情期間,一個“只有線上”的世界,幾乎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本身。只要有手機和WiFi,公司可以隨時發起會議,學者可以如常進行演講,歌手可以與觀眾隔空互動,“劉畊宏女孩”們可以在自家的客廳揮汗如雨……
當我們熟悉的物品、概念、習慣、想法逐一落入互聯網,日常生活也早已在悄無聲息間發生改變。在《消失于互聯網時代的100件事》中,《紐約時報書評周刊》主編帕梅拉·保羅列舉了100種在互聯網時代下已經或逐漸消亡的事物:票根、地圖、報紙、生日賀卡、跳蚤市場、家庭聚會、突如其來的雨、煲電話粥、專注此刻、睡前閱讀、不受歡迎的意見、美麗邂逅、耐心、孤獨、不喝酒的司機(有了代駕)、句號(被表情包代替)……“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太多東西,比如說信息、訪問路徑、與外界的聯系、娛樂活動、各種發現、愉悅的體驗、參與感、豐富性,還有少數人偶爾可以獲得的、貨真價實的財富?!北A_說,“不過所謂進步,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上述好處,但也拿走了一些其他東西。”
一切技術皆有得失。當我們因新技術的饋贈而欣喜時,那些失去之物正從記憶的側門悄然退場。這本書像劇院的探燈,讓我們聚焦生活之變里的五味雜陳:
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和電子地圖優化了我們的行駛軌跡,也消滅了那些迷人的、未知的探索之旅;交友平臺按照碼農團隊制定的算法和公式選擇“完美對象”,也過濾掉了那些“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無比快樂”的人;一家人各自坐在自己的手機前,眼睛往下看,對著網上的同伴咯咯笑,而不是穿過餐桌和身邊的人相互微笑;歌手演唱會上,粉絲手舉攝像機,癡癡看著屏幕里的偶像,而不是沉浸于真實的現場演出;互聯網歡迎暢所欲言,但我們常常小心謹慎,收起真誠,以免被斷章取義、議論紛紛;虛擬關系可以通過喜好和共鳴讓人們團結一致,但也可以通過拉踩和恐懼將人們化為仇敵……
互聯網不喜歡對網絡吹毛求疵的人,而任何形式的批評都可能被視為拖拖拉拉的否定、過分樂觀的浪漫主義與可悲的鄉愁;偶有猶豫,那就是把頭埋進沙子里,拒絕接受時代的大變革。大多數時候,我們并不是這樣老朽的頑固主義者,但總有某些時刻,我們渴望重溫“從前慢”的歲月,懷念電臺里的歌聲、相冊里的老照片、精心收藏的磁帶和CD,還有我們期待著遠方來信、沖向郵箱的樣子……
正如作者在導言中所說:“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去記錄和享受這些回憶,在我們的集體記憶里,讓回憶轉身,或敬仰,或哀悼,或慶祝,或反擊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這些記憶也可能很快會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