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 張銳



摘要:現有網絡IP地址只適用于業務少,且IP地址擴容受限。由于IP地址規劃不合理,導致IP地址資源浪費,尋址復雜和維護管理困難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一種新的IP地址規劃與管理研究方法。在遵循IP地址的規劃原則,統籌原機房和重慶預警項目的IP地址,增加大量業務系統的情況下,重要設備采用IRF技術,合理規劃IP地址和VLAN,同時行業網和互聯網進行路由規劃,實現了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重慶預警項目并行運行,極大地滿足了業務增加和IP地址擴容需求,節約IP地址資源,保證了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IP地址規劃;IP地址擴容;IP地址資源
IP地址是通過IP協議對網絡中的路由器、主機等設備的不同接口進行標識,每個網絡設備都有唯一的IP地址,方便設備尋址和管理。IP地址規劃[1]是為實現網絡邏輯連接和管理,對主機、網絡設備的端口合理分配IP地址的過程。地震系統中存在行業網和互聯網,通過下一代防火墻實現行業網和互聯網的邏輯隔離,然而合理的IP規劃對IP地址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網絡安全及業務正常運行。因此,本文對防震減災中心合理規劃和高效管理IP地址進行研究,優化分配IP地址和擴容,節約資源,為今后網絡發展及管理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地震系統網絡概述
地震系統網絡是重慶防震減災中心的核心,承擔著全市地震監測、測震、前兆等核心業務,以及辦公、郵件、互聯網等其他輔助類業務,各業務系統網絡邏輯隔離、共享云數據中心資源,主要有地震行業網、互聯網和云數據中心。地震行業網是重慶市地震局上聯中國地震局,下聯前端監測站、備份中心的縱向業務專網,其與互聯網、電子政務外網、電子政務內網、中國地震局內網物理隔離。互聯網是重慶市地震局用于訪問互聯網的專用局域網,同時承載智能化前端設備。地震系統網絡比較復雜,然而網絡性能與業務發展極其重要,本文重點研究IP地址規劃和管理。
2 IP地址規劃原則
在地震系統網絡建設過程中,設計最優IP地址方案,合理規劃IP地址,實現對IP地址有效管理,提升網絡性能,確保業務運行穩定,同時滿足業務擴展需求。
2.1 唯一性
唯一性是IP地址規劃的首要原則。IP地址是網絡設備在網絡中的標識節點[2],一個網絡中不能有兩個網絡設備使用同一個IP地址,否則無法尋址,且不便于維護管理。
2.2 可擴展性
可擴展性是IP地址設計規劃非常重要的原則[3]。既有部分網絡設備IP地址不變,整體設計規劃防震減災中心網絡IP地址,實現防震減災中心辦公網與既有網絡并行運行,避免IP地址沖突。隨著信息化項目建設、業務不斷增加,需擴展網絡IP地址。為解決IP地址短缺問題,需預留一定數量IP地址,滿足擴容需求。
2.3 易管理性
網絡IP地址不僅設計規劃合理,結構清晰,還便于維護管理IP地址。根據網絡類型、樓層、主機、設備劃分成不同網段和VLAN。通過IP地址設置的規律,可以快速找到對應的設備。
2.4 實意性
合理設計規劃IP地址,通過IP就能大致判斷是何種設備,每個地址都有存在的實際意義。
3 網絡IP地址規劃與管理
IP地址規劃與重慶防震減災中心網絡架構相適應,既能合理利用IP地址資源,提高網絡管理效率[4],又能確保網絡運行的安全性[5]、穩定性、高性能和可擴展性。
3.1 網絡架構
防震減災中心網絡架構采用分區思路和二層架構進行設計,如圖1。整個網絡系統依據業務和功能不同劃分為5個區域。以防震減災中心為中心點,接入原機房網絡系統和重慶預警項目數據中心,構成一套統一綜合管理運維平臺。
(1)行業網云數據中心:核心交換機由兩臺H3C S7510E-X組成,上聯行業網防火墻,下聯服務器。采用IRF技術堆疊成一臺邏輯設備互為冗余,負責數據中心服務器和安全設備接入。
(2)行業網接入:核心交換機由兩臺H3C S7510E-X組成,上聯行業網防火墻,下聯樓層接入交換機或直接連接終端。采用IRF技術互為冗余,負責各類終端的接入和匯聚。
(3)行業網出口:外聯路由器由兩臺H3C RT-SR6616-H3組成,實現與中國地震局、國家臺網備份中心、石柱備份中心互聯,通過防火墻實現數據中心、辦公局域網等的接入,并匯聚區、縣、臺站節點無人值守臺站。
(4)互聯網通過防火墻和鏈路負載均衡實現互聯網接入,實現辦公人員訪問互聯網和對外發布服務的部署。
采用私網IP地址。IP地址規劃不僅遵循以上原則,還需考慮原機房和重慶預警項目IP地址的整體規劃。IP地址子網與VLAN對應,子網規模與網絡終端數量相適應,IP地址整體規劃見表1。
根據不同的設備類型劃分網段,分配VlAN,并與IP地址相對應。預留網段滿足擴容需求,行業網設置11個網段,見表2。
互聯網IP地址分配原則同行業網,設置8個網段,1055.42-59.0/24為互聯網其他系統預留,見表3。
設備互聯IP地址是在兩個設備之間,如在行業網外聯路由器HYW-WL-R6616-01采用10.55.253.250/29作為本端IP地址,行業網外聯路由器HYW-WL-R6616-02采用10.55.253.249/29作為對端IP地址。同理在防火墻等也采用本端IP和對端IP連接訪問,見表4。
為便于管理,在每一個網絡設備上創建一個loopback接口,并在該接口上單獨指定一個IP地址作為管理地址,管理員使用該地址對設備進行遠程登錄,設備管理IP地址見表5。
3.3 路由規劃
地震行業網采用動態路由方式,路由設備之間運行OSPF動態路由協議,整網為區域Router ID使用loopback地址。在匯聚設備上設置網關,終端通過靜態方式獲得IP地址。互聯網采用靜態路由方式,在核心設備上設置網關,終端通過靜態方式獲得IP地址,AP通過DHCP[6]動態分配IP地址(IP地址在一個網段)。
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使用靜態重分布OSPF,即在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相互寫對方服務器網段實現通信。即使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的兩個運營商線路都存在,但都有到達各自服務器的路由,再在重分發的節點上進行路由過濾,通過增加或者減少cost值來控制來回路徑一致,路由規劃如圖2。
(1)建立一條內網專線。在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之間租賃一條運營商的內網專線,防震減災中心端接行業網防火墻一個三層口,地址設10.55.253.99/29,原機房端同理接其行業網防火墻,地址設10.55.253.100/29。
(2)分別設置靜態路由并宣告進OSPF,見表6。
靜態路由宣告進OSPF,這樣兩個中心的服務器都能被訪問。但應用系統在兩個中心不能用同一地址同時存活。即在原機房應用為10.55.4.100,其在防震減災中心不能用同樣的地址發布服務,可更改為10.55.25.100(防震減災中心服務器網段)。此時終端電腦通過訪問不同地址來決定訪問哪個中心的服務。
(3)對不能更改地址的服務器,只能寫具體32位靜態路由。防震減災中心防火墻宣告這條具體路由,整個行業網從防震減災中心防火墻學習到靜態路由,能訪問到防震減災中心。
結語
本文研究地震系統網絡IP地址規劃與管理。根據IP地址規劃原則,充分考慮原機房系統和重慶預警項目IP地址的規劃設計與管理。鑒于行業網和互聯網不同,合理設計路由規劃,同時在防震減災中心和原機房使用靜態重分布OSPF,采用IRF技術和云數據中心,實現重要網絡設備主備運行和擴容需求,節約IP地址資源,確保地震網絡安全、穩定、有效地運行。
參考文獻:
[1]黃要武.校園網IP地址規劃與設計探討[J].網絡通信與安全,2021,17(30):63-65.
[2]汪鈺斌.復雜網絡設備IP地址分配方案研究[J].計算機仿真,2021,38(12):316-320.
[3]王宇航,王慶福.高校校園網絡IP地址設計規劃解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6(5):27-28.
[4]陳國良,鄭松奕.IP地址分配和用戶權限控制的部署與優化[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1,39(10):43-45.
[5]趙欣慧,王永翔,李旭輝.內網異常IP發現及邊界安全防護提升[J].科技風,2020(12):92-93.
[6]陸海鋒.高校DHCP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肇慶學院學報,2020,41(2):13-17.
通訊作者:鄒麗(1991—),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系統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