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琛
(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奮斗與拼搏是作為一名青年應有的本色,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青年大學生有著助推鄉村振興的責任與義務,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系統運轉的新興力量,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動能。鄉村振興的重點在經濟、難點在文化、關鍵在人才。在我國,青年大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儲備庫,鄉村振興絕對少不了青年大學生的助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紛紛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號召,投身于“三農”工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添磚加瓦。
通過問卷調查,共發布220份問卷,收回220份,其中有效問卷220份,主要調查群體為待就業的大學生,在問卷調查中盡可能讓參與調查人員公平公正地填寫。調查內容從鄉村教育、區域經濟、制度保障、創業環境四方面進行分析。
絕大多數鄉村地區的教育水平與教育質量日益提高,調查顯示,有79%的人認為近年來鄉村教育水平有較大提高,政策方面也表現出了明顯的重視,而廣大的農民群體也對鄉村地區教育的發展表示強烈支持,鄉村地區教育水平顯著提升。但是盡管如此,鄉村地區的教育仍然與城市教育有著不小的差距,二者差異主要表現為基礎上的差距。在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推動下,鄉村教育得到全面完善,教學質量水平穩步提高,鄉村地區也有強烈的意愿去提高教育水平。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較后者而言發展起步時間太晚,而鄉村教育的發展則需要鄉村地區與社會堅定地去支持推動,是需要長期堅持努力的任務。
鄉村地區具有獨特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較為健康良好的狀況。調查顯示,有85%的人認為鄉村經濟發展速度落后于城市地區,但表現出較高的經濟發展質量。在政策的影響與推動下,鄉村地區形成了具有鄉村特色的鄉村產業鏈,有了政策的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使鄉村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結構,實現鄉村產業多元化。在鄉村產業的帶動下,近年來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快,盡管鄉村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還有欠缺,但鄉村地區的整體經濟狀況呈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在保持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穩步提高其經濟發展速度是鄉村地區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
鄉村地區的制度保障仍需要不斷完善,在推動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制度保障是比較重要的因素,調查顯示,有69%的大學生認為鄉村的發展需要制度保障的推動。一部分政策與制度在鄉村地區不能與鄉土人情較好地結合發展,使得許多制度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鄉村地區研究政策制度與當地鄉村實情相結合,靈活地運用政策制度使其發揮真正作用是制度保障在鄉村地區的重要任務[1]。
鄉村地區具有較為良好的創業環境,與城市地區相比,鄉村地區市場潛能巨大,且政策條件較好。調查顯示,有91%的人認為鄉村地區創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同時具有不同于城市地區的產業結構,對于創業者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和挑戰性。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地區的創業環境會愈發良好,并展現出不錯的前景[2]。
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大學生認為在城市中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而且由于鄉村的交通、飲食、住宿等方面都較為落后,吸引力小,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意愿就逐漸變低,大學生群體選擇鄉村產業相關工作的意愿較低。調查顯示,大量的青年群體對國家戰略政策缺乏理解與認同,缺乏社會責任感。同時,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成為大學生不愿意回鄉創業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觀念下,大學生對于“身份”的看重顯得程度較深,時代發展的潮流下,年輕人紛紛從農村流入城市,在農村只留下了留守的老弱病殘,優秀青年人才缺少,從而無法推動產業的發展[3]。
毋庸置疑,第一產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支柱,而第一產業受到技術、自然天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且農村分散式的發展,戶與戶之間距離較遠,集約化程度極低,水平參差不齊,沒有合理、科學的發展規劃,從而導致效率低下,收入也會受到限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此外,在缺乏資金、設施支持的情況下,創業難度增大,農村的基礎設施無法滿足農村創業發展的需要,也難以吸引到各種企業入駐,減少了許多創業的機會,農村優秀人才的缺乏,對于返回鄉村服務的風險較大,從而對創業造成一定的困難[4]。
當代部分大學生群體對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就業存在著一定的誤解,這種錯誤的就業觀念會對大學生群體的發展道路產生誤導。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就業觀念薄弱,沒有正確的意識觀念指導,才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群體的錯誤選擇,無法正確地認識鄉村振興工作的多樣性,無法全面地認識鄉村振興工作的整體特色,僅憑個人的猜測與聯想,致使無法正確地建設鄉村振興發展與大學生群體之間的橋梁,無法實現鄉村地區與大學生群體的良好溝通交流。就業觀念的薄弱從整體上影響著大學生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令部分大學生群體在時代的發展道路上與多元的就業機會中不能做出適合自身的選擇[5]。
部分大學生群體對于參與鄉村振興發展有較高的意愿,并且大多數愿意為其付諸行動,但盡管大學生群體興致高昂,仍會在創業過程中出現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且部分問題并不能通過各類理論性知識解決。創業經驗的缺乏阻礙著大學生群體創業,個人實踐能力的缺乏導致大學生群體的知識文化素養無法得到全面發揮,經驗經歷的不足使大學生群體的理論知識無法得到真正運用,這些因素阻攔了大學生群體返鄉創業。而創業經驗不足將降低大學生群體的創業熱情,影響大學生群體投身于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積極性,成為限制大學生群體返鄉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原因[6]。
對于大學生群體就業選擇相關鄉村產業的意愿較低的問題,要真正表現出鄉村振興的發展潛力,從大學生群體的認知層面改變落后的想法;讓大學生群體看到鄉村振興發展較大的可能性,從而摒棄那些落后的思想觀念,讓大學生群體認同與認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實現大學生群體與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共鳴,展現出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產業的多元化,表現出鄉村振興相關產業就業的吸引力。從主觀上提高大學生群體個人的就業意愿,從客觀上表現出鄉村振興戰略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在保證就業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質量與就業體驗,使大學生群體對鄉村振興相關產業就業達到在思想層面上的接受與選擇[7]。
對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創業困難的問題,首先,應該從政策上體現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絕對支持,在政策上體現國家堅定不移的態度,對于農民與大學生的政策性需求積極幫扶響應,對能夠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行動加以鼓勵,做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堅強后盾。其次,要充分發揮個人與集體的主觀能動性,面對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大學生應心懷社會責任感,在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下更加積極進取、主動投入,為鄉村地區對先進產業的吸納提供人才方面的助力;而農村地區也應該加大對先進優良產業的吸納,摒棄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實現農村地區與先進優良產業的“雙向奔赴”,才能給大學生群體一劑有效的定心劑,為大學生群體的吸納提供一座堅固的橋梁,才能吸引大學生源源不斷地投入到鄉村振興發展中去[8]。
對于存在的鄉村振興宣傳不到位導致鄉村對大學生群體缺乏吸引力的問題,應從各方面去推動改變,使大學生群體對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意愿提高,想要真正地去了解認識鄉村振興,想要真正地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去。同時,學校與社會應當承擔起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責任,自覺主動地向大學生群體宣傳鄉村振興戰略,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吸引力。并且,鄉村地區也應主動展示自己,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去展示自己的魅力,有效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渠道去介紹自己,介紹鄉村振興;通過這些方式去與大學生群體更好地接觸與交流,實現大學生群體對鄉村振興真正的深入了解,以網絡新媒體空間為基礎搭建大學生群體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橋梁,使鄉村振興的概念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有效傳播[9]。
對于就業觀念薄弱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應該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對于“體面”工作的錯誤認知導致大學生群體對到農村發展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這種主觀的想法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就業選擇。應向大學生群體普及鄉村振興的意義,改變其老舊落后的錯誤認知,向大學生群體展現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中存在的多元就業選擇,煥發出青年大學生對獻身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熱忱,激發出青年大學生對投身于鄉村振興發展的光榮使命感,讓鄉村振興發展的意義深入人心,改變舊的、落后的思想觀念。
對于大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創業認知少的問題,應積極促進大學生群體與農民群體的交流與合作,使大學生群體所具備的知識在不斷的交流與實踐中轉化為自身的能力,使大學生群體充分運用學到的知識,通過實踐極大地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同時,農民群體應積極與大學生群體互補學習,使自身具備的能力與經驗能夠得到理論性的轉化,為鄉村振興事業奉獻自身的力量。而且在大學生服務鄉村的過程中,農民群體的幫扶及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工作經驗還是社會經驗,農民都能夠給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同時也是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有效助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學農交流,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素質,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推動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發展[10]。
綜上所述,大學生群體具有較高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需要大學生參與,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為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以學農融合為基礎,使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使大學生群體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積極提高個人能力,拓寬個人的人生道路,讓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在大學生群體的參與下展現新的魅力,煥發新的時代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