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興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其中第五項原則就是“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明確了發揚斗爭精神對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發揚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寶貴品格,是對我們黨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新時代我們黨開創未來的實踐要求。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精神底色。馬克思恩格斯是偉大的革命家,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不懈斗爭。“馬克思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斗的一生。”恩格斯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馬克思畢生的使命就是為人類解放而奮斗。《共產黨宣言》全文數十處用到“斗爭”一詞,充滿了斗爭精神。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是在謀求全人類解放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的,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特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品格和強大的政治優勢。馬克思主義具有斗爭性革命性的豐富內涵和理論品質。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思想,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內容。發揚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必然要求。矛盾反映了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矛盾的對立屬性又稱斗爭性,其統一屬性又稱同一性。對立統一就是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解決矛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斗爭的過程。堅持斗爭精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在斗爭中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斗爭促進統一,實現矛盾的積極轉化,引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因此,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要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與生俱來的政治品格。我們黨信仰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正是基于這樣的信仰、立場和根本宗旨,馬克思主義政黨具備了為人類解放而斗爭的政治品格。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主義者不懈斗爭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展的歷程都充滿著艱辛斗爭。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中進行艱苦卓絕斗爭,毛澤東同志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和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都是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堅持敢于斗爭,積極面對和解決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風險挑戰、國內改革發展穩定方面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管黨治黨中存在的黨內消極腐敗問題等,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彰顯了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
發揚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百年黨史充分表明,發揚斗爭精神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斗爭精神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一不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弘揚斗爭精神,保持不懼危險、勇敢向前的精神風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開展改天換地的社會實踐,共同譜寫了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一曲曲精神贊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帶領人民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發揚斗爭精神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毛澤東同志在瓦窯堡會議上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險境中敢于斗爭的鮮明政治品格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那種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斗爭精神支撐,我們黨才能將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才能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闖關奪隘,擊退上百萬敵人的圍追堵截,才能在朝鮮戰場上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才能以非凡的魄力和勇氣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打贏脫貧攻堅戰,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可以說,沒有頑強的斗爭精神,就沒有新時代的輝煌成績。斗爭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戰勝困難和挑戰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斗爭精神是我們黨贏得過往勝利的重要法寶,也必將是我們黨贏得新的偉大斗爭的有力思想武器。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發展穩定也開始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矛盾和問題無止境,解決各種問題的實踐也無止境,斗爭精神的繼承和發揚同樣也需要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斗爭”一詞出現了22次,斗爭精神貫穿始終,這充分說明了敢于斗爭是戰勝風險挑戰的前提,善于斗爭是戰勝風險挑戰的保障。
實現偉大夢想需要發揚斗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將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新時代,我國社會越向前發展,遇到的新問題只會更多,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面對驚濤駭浪,面對變局危局險局,廣大黨員必須弘揚“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斗爭精神,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斗爭精神的深刻闡述,為全黨全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全面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需要發揚斗爭精神。斗爭是提高政黨素質、能力和水平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們黨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仍然很嚴峻。黨的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還面臨不少頑固性、多發性問題。要同黨內存在的各種問題作斗爭,永遠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政治立場上,我們要堅決擁護“兩個確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與在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上模糊動搖等行為作堅決斗爭,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理想信念上,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和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地位的錯誤思想言論作斗爭,與理想信念喪失、黨性觀念淡薄的現象作斗爭,與各種詆毀馬克思主義、質疑和否定改革開放、歪曲和模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征的錯誤言論作斗爭;在作風建設上,要著力正風肅紀,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與脫離群眾、損害人民利益的特權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與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作斗爭。
確保國家安全需要發揚斗爭精神。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要通過不斷發揚斗爭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西方敵對勢力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如果對這些危險視而不見,國家和群眾的利益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甚至危害國家安全。黨員干部要保持斗爭精神,堅決抵制、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維護國家安全,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嚴密防范系統性安全風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