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編輯部
從2022 年11 月11 日發布“二十條”,到12 月7 日發布“新十條”,再到12 月26 日晚公布《“乙類乙管”方案》,奧密克戎大流行之下的新冠防疫政策一步步轉向。從2023 年1 月8 日起,對新冠感染者不再隔離、不再判定密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取消入境集中隔離。意味著不僅國內防疫管控全面放松,還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國即將打開國門”的信息。
曾數度按下“暫停鍵”的城市正慢慢恢復煙火氣,各行各業開始振作精神,走出“防疫狀態”。具體到交通行業,直觀的變化就是:路上車多了。談到高速公路車流量,多個省份高速集團的同志不約而同使用了“快速恢復”4 個字,言語間不乏欣喜。作為黨的二十大召開后的第一個春運,也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第一個春運,2023 年春運備受關注。春運工作專班副組長、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預計2023 年春運客流會大幅增長,較2022 年同期增長近一倍,有望恢復到2019 年同期的70%左右。
作為我國邁向后疫情時代的首年,2023 年,穩增長勢必成為中國經濟的首要任務。2022 年12 月15 日至16 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第二年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未來5 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2023 年是未來5 年的關鍵一年,力爭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成為關鍵之年的關鍵任務。
由此看來,盡管2023年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尚未召開,但相信“穩增長、調結構、推改革”仍將成為重要任務,交通運輸各項工作仍將緊緊圍繞“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這一核心要求開展。
外需持續低迷,穩增長必將更多依靠內需。談到交通拉動內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基建投資,但2023年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2022 年年中以來,基建投資的拉動作用確實凸顯,但消費不振、房地產成為拖累。2022 年10 月開始,中國出口增速連續兩個月轉負,且降幅呈擴大態勢。市場普遍預期,2023 年外需走弱,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邊際下降,基建投資增速也將高位回落。明顯的信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及擴大國內需求時,首次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并將其置于投資之前。
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學與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黃益平表示,從增長動力來看,投資確實能支撐經濟復蘇,但目前持續靠公共投資拉動經濟顯然也不行。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彭文生認為,2023 年,在優化防控政策之外,傳統宏觀政策最大的希望在于財政,但不是簡單的基建、減稅等傳統財政工具,而是對受疫情沖擊的人群給予實實在在的補貼,這不僅會促進消費、促進增長,也能夠促進未來的經濟結構調整。
總體而言,3 年抗疫艱苦卓絕,成就巨大,代價也很高昂。發展機遇并不會隨著抗疫策略優化而自動出現,具體到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仍將是第一要務,要統籌好經濟發展與“雙碳”目標、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關系,還要高度警惕防范債務風險等問題。何以解憂?惟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