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洪波
(浙江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6)
公路建設項目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在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且特征顯著,包括影響范圍廣泛、持續時間較長、以及破壞不易被恢復,受項目施工內容及地理位置、周邊自然環境的影響,這些特征也會隨時間發生變化。公路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階段:施工階段和運營階段,施工階段是生態保護措施落實的關鍵。施工準備期作為施工期的前期階段,是環保監理提出總體要求和熟悉了解并掌握環保監理要點的重要時期。因此,有必要對其展開分析和闡述。
為避免工程因選址不當造成生態影響,工程環境監管應當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熟悉環評及水保文件,同時實地踏勘,對項目區可能涉及的環境敏感點開展識別、確認,明確各環境敏感點保護級別、邊界,通知建設方予以避讓。
二是對于有可能涉及環境敏感點的項目施工區域,應設置提示牌宣傳標語。對環境敏感點開展日常巡視,檢查附近臨時用地。
公路施工臨時占地通常包括耕地占用、園地占用、林地占用、牧草地占用等類型,另外還可能會鄰近或跨越河流、湖泊、居民點。在土地利用保護方面,除了確認項目區土地利用情況,還應做好兩點工作。
一是根據實際土地利用情況,對臨時占地選址提出限制性要求。施工區鄰近城鎮或鄉村居民點時,盡量租用當地民居區作為施工生活區,應盡可能避開農、林生產用地。臨時用地應有明確邊界,根據臨時用地審批文件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并且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減少對周邊土地的不合理占用。
二是對于農業、林業等生產性用地占用,在項目結束后,務必將其恢復至原有土地功能,恢復生產。對臨時用地采取一定防護措施,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針對施工邊界的土質開挖制定臨時防護措施,如種植植被,選取植物類型應當是抗逆性強的多年適生鄉土種。在植被尚未恢復時,應遮蓋裸露土壤,防止揚塵及土壤侵蝕。
項目施工不僅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會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例如環境污染、噪音影響等,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粉塵、噪音等,對周邊的居民、學校產生影響,針對這種現象,監理工程師需告知施工單位應關注的社會區域,以及相應的防治揚塵、噪聲和振動的措施,并通過巡視開展日常監督和管理。
施工的強光照射及噪聲會干擾周邊野生動物的生活節律,揚塵可能使植被、果木蒙塵,導致減產或枯萎。
在施工時應詳細了解周邊植被、動物情況,對強光、噪聲、揚塵等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開展日常監督和管理。林木砍伐應當在林業部門指導下進行,嚴格控制采伐數量。施工臨時發現的古樹名木不能隨意砍伐,應當原地保護,如果無法避免,則應當報告林業部門,移栽涉及的古樹名木。
生活污水和施工廢水會造成水生生態系統水體渾濁,破壞水生生物生存環境、破壞濕生植物群落。施工期環境監理應當識別施工區域周邊水生生物分布情況,對工程施工影響提出相應防治措施,開展日常監督與管理。嚴格控制河道河岸開挖工程界限,不能任意擴大。
公路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直觀的就是對表層土壤的破壞,這種破壞有可能是地表植被的破壞,也有可能是對土壤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且不可逆。同時,還會破壞土壤原有結構及土壤功能,如土壤肥力流失。
在施工前期,首先應確定好施工范圍,明確開挖對象,施工范圍的選取不僅要考慮施工便捷因素,還應考慮盡可能少占用周邊環境。對于地表清理物的處置應設置專門區域,不可以隨意開挖、隨意丟棄;對于剝離的表層土設置專門區域保存,以便后期再利用。
臨時施工道路的開辟會臨時占用耕地、林地,且施工運輸車輛來回運輸材料會破壞地表原有植被。在臨時道路開辟前,應事先規劃好道路走向,盡可能以原有道路為主,減少過量開辟或行駛破壞地表植被,若無現有道路可利用,應當嚴格控制施工道路邊界。施工道路邊界裸露邊坡應設置生態防護措施,及時復綠,防止土壤侵蝕。施工道路臨時占用結束后,應當恢復原有土地功能,按照占用前地形、地貌及植被特征恢復。
臨時料場主要是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因此要求臨時料場有明確的邊界,不能越界堆存物料,在施工結束后,必須恢復原有生態功能,按照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群落恢復。
熟悉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結合實地踏勘,對取土場和棄土場的選取地點及周邊環境加強識別。取棄土場選址及開挖面選擇應當考慮自然景觀完整性。應當采用集中料場取料,不得隨意布設小料場,不能隨意破壞植被,開挖面選擇應當避免破壞山體輪廓線。棄渣場選址應當避免阻塞河道,避免選在滑坡、地基下沉地帶,避免占壓植被、農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按照設計文件或有關文件劃定的界限和要求施工,不能任意擴大范圍。
保存施工過程中剝離的表層土,監管部門應對施工單位提出要求,協助其對這個表層土設置專門區域堆放保存,并考慮防汛、排水問題,保證后期這些土既可用于改良土地,也可用于恢復其他周邊受破壞的土地。
對于后期取消占用可以恢復的臨時用地,聯合施工單位對該區域原始地貌及地表植被等開展拍照、錄像,整理建檔,作為將來恢復的依據和參考。
向施工單位就臨時防護工程提出要求,將臨時防護設施的選擇、防護措施實施的時間納入重點關注,對其實行監督、定期巡查,以便防護工程落實到位。
對于砂石料沖洗廢水,應明確要求施工單位設置沉淀池,經過處置后排放。
應明確垃圾堆放位置并分類,將生活、辦公區域的生活垃圾統一歸置堆放,定期運送到就近的垃圾場處理或回填,如果該區域屬于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則應將垃圾運離敏感區后處置。
為收集與處理由臨時駐地員工住房、辦公用房及其他臨時建筑用房因日常生活所需排放的污水,應該要求并協助施工單位在合適的地點修建容量相當的臨時污水處理設施,并建化糞池。
生活區內的柴油發電設備放至室內,加強隔聲,并加裝消聲裝置。現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將辦公區域和居住區域安排在遠離噪聲敏感點的位置,如居民點、學校等200m以外的區域。
廚房應設置排放系統,較大的通風管安裝消聲器,安裝油煙排放裝置。
目前,環境監理還處于前期摸索階段,需要不斷嘗試,在環境監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實踐不斷創新,通過環境監理工作的開展尋找到符合自身的管理方法。與此同時,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加持,結合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及規范,做到環境監理工作有章可循。政府部門還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充分發揮監理在建設過程中的監管作用,做到“事前預防、事中監督、事后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