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黃其明
(廣西科技大學 人文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西方十九世紀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極為迅速的時代,受到工業革命的發展影響,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整個世界的藝術、繪畫、設計及工業發展,人們的思維觀念——創造審美的觀念這樣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在逐漸地開闊和進步。當時處在工業革命的真實生活背景之下的人們更加希望的是,記錄瞬間的美,活在當下的美,而不是永恒的美。印象派是一座銜接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橋梁,它打破了之前古典主義的那套精美畫面感,那些模糊朦朧、擁有某種獨特氛圍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潛在的通過反叛、顛覆去追求藝術上的使命,這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繪畫語言是運用多種繪畫形式手法比如色彩、構圖、空間、線條、筆觸、肌理等因素來表達人類對自然本身主觀的藝術化行為,它是一種自發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現[1]。繪畫語言也被理解為一種方式手段來描繪所見之物的一種有效方法。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下,畫作多以描繪城市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以畫家自身獨特的繪畫語言特征去描述畫面現象。
光和色無時無刻不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繪畫表現生活的手段更是如此。光色在色彩中的表現作為繪畫語言中的一種重要因素,一直伴隨著西方繪畫各個時期的發展,每個時期色彩在藝術家手中所扮演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在印象派繪畫之前,畫家們處理色彩的手法是基于物體原始固有色之上的,他們注重色彩在畫面中的明度、色相、純度,看重畫面的平衡與和諧。印象派時期色彩在畫面的表現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重新改變了人們對光與色的感受程度,沖破了固有觀念的束縛,是偉大的進步。
印象派畫家不斷探索如何運用迅速發展的技術手段使繪畫更有科學性,使之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美感達到更加完美的結合,在畫面更經得起推敲的同時,也給人們以審美愉悅。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不斷的嘗試著各種可能性,不斷地研究色彩的關系對比關系,研究色彩的變化是如何在畫面中體現冷暖、遠近、明暗的,進而又是如何表達自己的主觀情緒的。
1.2.1 莫奈繪畫作品中的色彩呈現
莫奈,作為印象派的領軍人物,他對色彩的運用極其細膩,他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去實驗色彩與光色的完美表達,去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捕捉瞬間的感覺,表達瞬間之際的直觀印象。這樣對色彩、色調的新的表現方式的運用,更加能夠反映出在不同時間段、在不同光線下,物象細致變化的氛圍感覺。
在莫奈的作品《青蛙塘》中,色彩分割主義的雛形在這幅畫當中就得以體現。波光粼粼的畫法是莫奈自創的色彩分割方法,近距離地觀看可以發現,繪畫時的色彩是不做調和的,一塊一塊的色彩堆積重疊,與之前時期的精致、細膩、典雅的古典主義相比截然不同,但站遠來看,看到的卻是自然的整體與動態氛圍。
在作品《日出·印象》中,那輪遠在天邊的紅日與漸漸散去的微涼霧氣所傳遞出來的清涼感覺,正是通過對光和色彩的把握及運用,展示他所看到的一切的同時,也把這一切傳遞給了觀賞者。同時畫面中有一個細節是,當把畫面做去色處理的時候,這一輪紅日卻與背景幾乎融為一體,這個細節證明了莫奈在處理整個畫面時,對顏色色調的把控極高,在不同色譜中繪出的是相同的色調,表現光色,使其統一。
1.2.2 塞尚繪畫作品中的色彩呈現
莫奈作品的重點是光,強調走出畫室進入自然,記錄瞬間的光影。在這樣的繪畫理念中,光從天上灑下來撞擊到物體上再反射進入眼睛里,本質上來說我們看到的是光,而不是物體本身。而當光占據了絕對主角的位置,形的概念就被極大的弱化了,塞尚則認為“形而至上”,每個物體的體積才是定義他們的東西,而色彩應該被認為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一個特性[2]。所以,雖然同為印象派,但塞尚的畫卻看起來并不夢幻。莫奈所強調的是主觀感覺的組織和重構,用色調塑造形體。
塞尚的作品《圣維克多山》和《普羅旺斯山》中,他認為自然景物中看到的色彩是內在結構變化的色彩,用色彩表現每一個體塊和造型,樸實有序的筆觸表現出物象的細微色差。雖然畫中顏色種類不多,但每一種顏色都有著豐富的色階變化。
構圖是視覺藝術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展現所有造型手段的總和。在傳統的西方構圖中,遵循符合客觀規律表達表現形式,實現一種永恒的理性美,主要依賴于用透視法以及光影的明暗對比關系來塑造形體和表現空間[3]。印象派的空間構圖透視大多將光影與空間融為一體,在整體中體現畫面的美感,印象派創作形式下的空間構圖呈現出主觀化的藝術特征。印象派畫家想擺脫對于客觀物象的束縛,想尋求更加自由的一種表達情感的觀念,就必須尋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尋求到不同以往嚴格的空間構圖方式,去打破物體輪廓的固有形象,從而達到畫面中巧妙的平衡關系。
1.3.1 莫奈繪畫作品中的空間關系
莫奈的后期繪畫,已經開始擺脫傳統繪畫的固有色觀念,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技法去強調色彩的冷暖對比關系,構建出獨特的色彩表現形式。與莫奈之前的《日出·印象》顏料層輕薄稀釋感不一樣的是,《魯昂大教堂》的顏料層不僅厚,還有粗野主義建筑外墻的那種顆粒感,在同時短暫的陽光之下,唯有通過后期加工才能得以體現。整個畫面構圖并沒有將所看之物的細節加以呈現,反而通過色彩對比的方式弱化了事物的輪廓線。他利用色彩來表現形體空間的方式,使畫面中的色彩變得十分明確,形體結構所產生的明暗對比卻不明顯,這種畫面處理方式模糊了教堂輪廓的同時也弱化了教堂的形體結構,呈現了不一樣的空間視覺。
1.3.2 塞尚繪畫作品中的空間關系
塞尚同樣也拋棄了原本傳統的西方繪畫構圖方式。他不用傳統透視法以及光影的明暗對比關系來塑造形體和表現空間,而用多點透視代替了焦點透視,把物體的構成從寫實中拎出來,從不同角度觀察物像的結果,為現代藝術開辟了一條絕對的創新道路。
塞尚的繪畫生涯中創作了數百幅靜物作品,而這些作品中其中一大半都是水果,尤其蘋果占絕大多數,例如畫作《有蘋果的靜物》,構圖看起來是如此的自然傳統,但是仔細觀察,塞尚是以兩個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物體的。他試圖從多個角度去觀看一個物體并統一進行構圖,創作出了具有韻律感卻又合乎常理的總體畫面布局,對傳統視角的摒棄,運用雙視角對畫面構圖進行整體把握,呈現不同角度的綜合體,試圖傳達關于如何接受視覺信息的真理。
西方藝術繪畫在整個發展歷程中一直受科學技術的影響,一直將當時代的科技成就引入到繪畫實踐中。西方傳統繪畫中應用到的透視、解剖等主要表現手法,成為了畫家表現形體的工具。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印象派畫家重新認識了色彩在畫面表現中的重要作用,顛覆了以往傳統繪畫中的色彩觀念。
印象派畫家通過對光色的重新認識,了解到人們對物體的觀察角度變化、對物體受到光的狀態程度不同,色彩會隨之產生不同的變化。當色彩在表現畫面的同時,不僅能夠用冷暖色對比色彩關系去表現空間關系的遠近變化,更能夠表現出對形體的結構轉折,同時還能傳遞自己的主觀情感,色彩的地位在畫家的作品中得到了提升。
藝術是社會的影子,中世紀虔誠的宗教畫、文藝復興時期人性的閃光、印象主義的自由放縱、現代繪畫的離經叛道,在整個現代藝術發展史上看,幾乎所有藝術階段的發展和演變都伴隨著當時人們思維觀念上的變化。思維觀念的變化或遲或早的影響著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同時對藝術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時代的思維觀念決定了當時藝術的特點與發展走向。印象派之所以會產生和發展,與那個時代或者更早時期的藝術觀念、美學觀念、社會形態等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而這些觀念的本身就是印象派將繪畫從近代推向現代的根本理論基礎。思維觀念上的變化是藝術階段發展和演變的核心。
通過對印象派畫作繪畫語言的分析,從藝術轉向設計,現代的包裝設計面臨視覺疲勞,給消費者帶來的視覺體驗所產生的情感鏈不夠緊密。在個體的包裝設計中,色彩、圖形、字體等視覺語言,以及空間排列方式之間的關系,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傳達出來的情感世界,對消費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包裝設計通過對美術與自然科學進行緊密結合,在現代市場中,印象派經常使用的繪畫技巧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十分廣泛,不一樣的色彩對比用于畫面中,得到了更強的視覺體現,同時與社會流行因素進行結合,賦予文化時代內涵,讓繪畫語言在在實際的包裝應用中滿足消費者對現下審美意識的需求,提高包裝設計中與消費者建立的情感鏈接。
色彩在包裝設計中的作用體現在,色彩所產生的情感效應對人們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對某種感覺傾向所影響的色彩對包裝設計而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色彩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著最終的產品銷售。印象派繪畫色彩注重色彩對比畫法,在色彩的運用上加強色彩強弱的對比,加強光與色彩的感受程度。商品中包裝色彩畫面當從多角度和部位變化,則會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官體驗,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設計是為人所服務,目的是人。一個時代的思維觀念決定了當時藝術的特點與發展走向,視覺語言與印象派的繪畫語言一樣作為一種表現手法,包裝設計中需要視覺思維模式的不斷創新發展,設計產品信息需要通過視覺語言進行準確表達,不同的信息意境傳達需要不斷的進行色彩與思維的創新。
印象派的產生與發展不是偶然,所有事物的出現都蘊含著因果邏輯,背后的本質是時代的發展和人類自身思維觀念的進步。在有著豐富多樣性的現代世界里,學會反思并與開闊的情感世界對話,是印象派傳遞給我們的思想觀念。不僅僅是脫離社會規范才會被人們記住,印象派所代表的開拓性思維才更是需要被記住的。在包裝設計領域同樣,需要更為創新的態度和思維加以把握,情感藝術在包裝的應用中所體現的對審美的需求,持續地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