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健 尹鵬飛
濟南市林場 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幾年,大部分城市合理利用自然山地地貌,對山頂進行充分開發與設計,外界免費開放山地公園,這既能滿足山地綠化的發展需求,又能為城市綠色提供就有旅游創價值以及休閑特色的娛樂場所。由于山區地形相對復雜,景區分散,相關配套設施相對不完善,無法給當地群眾和外地游客提供良好的觀光服務。因此,科學規劃設計城市山地公園,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山地公園的規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自然山地,根據當地自然山脈發展情況進行規劃與設計,并進行公園的空間布局和景觀美化。城市山地公園地形復雜多變,植被資源豐富。“山”作為城市山地公園的重要一部分。城市山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包括山地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與優化等。在實際規劃設計中,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規劃設計的重點,給城市人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并且,也能改善城市環境,凈化空氣,防災避險。依托現有自然山體,科學規劃并建設山地公園,確保城市公園綠地面積。因此,通過提高山地公園規劃設計的合理性,能夠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1]。
現階段,城市山地公園展現出獨特的山地特色,這是其他公園無法比擬的,其文化內涵很容易得到當地群眾的了解與認可,并受到人們的喜愛。在生態園林城市設計理念下,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顯得格外重要。基于此,相關部門應明白山地公園建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通過做好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工作,秉持著因地制宜的原則,保證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和規范性,采用科學的設計方式,實現山地公園的開發、恢復和建設,從而促進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水平的提高,保證誰效果,給城市群眾提供一個休閑放松的場所,并且帶動當地經濟更好發展,加快城市生態園林發展步伐。
目前,在我國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下,大部分城市比較注重現代化建筑設計與建設,把工作重點放在對城市范疇不斷擴充,沒有重視生態園林城市中山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導致山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城市過度發展對自然山體產生嚴重影響,讓社會面臨巨大經濟損失,無法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建設的穩定發展,從而不利于城市化建設更好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讓山地公園不具備文化特點,過度關注山地風光,未能實現城市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導致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流失更加嚴峻。同時,大部分城市建設方式沒有注重山地公園旅游的意義,通常根據以往工作經驗進行山地公園旅游規劃與建設[2]。
如果山地公園旅游線路設計比較片面,將會給自然山體帶來一定影響,并且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城市山地公園旅游進一步發展。一般來說,山區公園的旅游道路路面通常由碎石材料制成。相對簡單的旅游道路基礎設施大大降低了山地公園的舒適度和觀賞性。此外,山地公園基礎設施缺少完善性,休息設施、路標、照明系統、排水系統等設施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讓游客獲得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阻礙城市山體公園更好發展。
從生態城市角度來說,作為當前人們比較崇尚的一種城市發展理念,其是把自然生態發展作為根本,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城市的完美結合。因此,在山體公園設計與規劃過程中,應該按照生態設計要求,結合實際情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讓山體公園景觀朝著城市生態化的趨勢發展。在山體公園生態化設計過程中,應該注重植物群落與水土之間的均衡。在植物方面,通過采用間伐、引種等方式,形成多層次、穩定性的植物群落結構;在水土保持方面,把“海綿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其中,通過建設魚鱗坑、水平臺階、植草溝、滲水池、水庫等工程項目,讓其具備雨水攔截、滯留、滲透、儲存和利用等功能。
在建設節約型園林設計發展理念下,高成本景觀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基本需求,于是低成本景觀設計理念隨之出現。低成本景觀設計理念不僅是對景觀行業社會經濟的一種反思,也是對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探索[3]。
在山體公園規劃設計中,比較強調原始景觀形式,充分展示山地的獨特魅力,突出自然生態山地風格,從根源上減少人工雕刻山地。一般情況下,人們追求的是展現出獨特力量的山峰、崎嶇的巖石和陽光四射的草坪。具有區域特色的自然植物景觀,通過使用各種植物類別進行展示,力求全年常綠的設計效果,提高景觀的穩定性。在路面風格、建筑風格、欄桿、垃圾桶和長凳風格方面,盡量與山地環境相互融合。
在規劃設計山地公園時,要體現人文關懷,也就是強調人性化設計,這是現代城市發展趨勢。在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中,既要滿足城市交通需求,也要滿足城市居民在人性化需求,其中包括商業服務、休閑娛樂等需求。因此,在城市山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應該格外注意空間維度,對小位置的實際規模有所了解,凸顯出設計的人性化特點,以避免山地公園設計過于負面化,讓人產生心理負擔。
在城市山體公園規劃設計中,涉及的要素有道路、空間、節點、視線等,應對城市山體公園視覺空間、景觀特點、景觀空間等科學設計,更好地滿足城市山體公園發展要求。從山體視覺空間和景觀特征角度來說,在對景觀節點以及景觀平臺選擇過程中,應該結合城市山體空間特點,山體視覺空間的塑造可能會受空間方向的影響,要求設計人員認真分析地形結構的空間尺度特征。不同的山體位置也有不同的視覺空間類別和場景特征。在景觀空間組織方面,控制城市山地空間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具體有三個方面:山地輪廓、山地景觀視線和山地制高點。其中,山地公園控制點位于突出的山頂位置,受山頂實際面積影響,無法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結構方面科學設計[4]。通常,比較常見的結構有觀景亭和觀光平臺。山的地形將對能見度和目標產生一定影響,形成明顯的透視線。同時,景觀設計應展現出層次性,可以將各種不良因素及時消除。山的輪廓構成了景觀背景,在人們觀看時對心理起著一定效果。以建筑輪廓為主體的城市天際線,對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游線道路組織設計方面,受山脈特定形狀的影響,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等高線設計,不同類型的旅游道路會導致地形空間道路組織之間有著明顯差異,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旅游道路體驗。在具體設計中,需要做到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形成山地公園道路,這是山地地形綜合情況下滿足自然發展要求的一種狀態。其中,有兩種常見的組合形式:符合等高線布局和垂直等高線布局。不管選擇哪種設計形式,都會表現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實現自然與山脈的相互結合。
在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與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展現出其生態環境的魅力性以及獨特性特點,基于此,在城市山地公園設計中,應該加強對山體實際地形地貌及植物分布情況的調查分析,嚴格按照把自然地形地貌作為根本的設計要求,實現對各種類型山體景觀的規劃設計。在設計山體景觀過程中,基金可能減少對土石方的使用,讓自然景觀可以和人工景觀相互融合,協調發展。通過加強對城市山地公園中水體和文物資源保護,按照山地公園生態多樣性和生態可持續性原則開發設計。
受到生態園林城市設計理念的影響,在山地公園設計與建設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海綿城市設計要求,將其融入到山體公園設計中,通過采用滲透、排水和蓄水等方式,實現水資源的綜合使用。例如,通過建設山地公園下沉式綠地、水花園、池塘等景觀,讓山地公園更具防洪抗旱能力,從而減少山面徑流,提高雨水滲透性,補充地下水資源,對城市發展發揮重要意義[5]。
在城市生態園林設計理念指導下,在山地公園的設計過程中,應做好種植規劃工作,使植被得到全面覆蓋,與山地公園的景觀和實際環境協調發展。種植規劃應以混交林為基礎,混交林與純林充分結合,真正做到山地公園綠色景觀創新,提高公園綠色覆蓋率,有效改善山地公園生態環境。相關部門還應綜合思考山地公園實際特點,在山地原有植被全面覆蓋的情況下,積極建設各種類型的山地景觀公園,給城市生態景觀建設與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建設形式選擇對山地公園質量有著直接影響,選擇的項目是否合理,不但應滿足時代發展要求,還要符合當地群眾生活習慣,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更好發展。在實際規劃設計過程中,綜合判斷,布置太多缺乏活力的“網紅”項目是不合適的。同時,在科學布局過程中,注意山體與周邊建筑之間的距離、位置和連接,使城市山地公園的風格更加現代。在滿足城市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更好發展。
在城市山地公園規劃設計中,應該設計好生態保護紅線和城市綠線,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合理的相關措施,對已經受到破壞的山體、植被等進行修復治理,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恢復自然形態,引進更多的山體恢復利用模式,建設喬灌草合理匹配的生態植物群落,確保生態安全。山體公園靠近山川,地區森林植被比較茂,展現出獨特性特點。一般來說,影響山地公園安全的因素來自兩個方面,一個因素是自然災害,如地質災害、山洪、森林病蟲害防治等相關內容;另一個因素是人為災難,如火災。以自然災害為例,如滑坡,其是指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從斜坡頂部沿滑動面逐漸緩慢滑動。滑坡的形成不僅受土壤、巖石性質、強度、穩定性等因素影響,還與地表植被、特定降水和人為因素等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在滑坡相關治理下,有必要分析滑坡的具體成因,采取相應的治理對策,實現“預防為主、預防結合”。
現代社會是一個非常包容的社會,不同態度可以吸引更多關注。所以,在城市山體公園規劃設計過程中,特別重要的是考慮是否有獨特的“態度”,是否在“刻板印象”的山脈中是獨特的,是否有必要在不脫離文化傳統的情況下保護當地文化遺產,并保持公園發展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市山地公園作為區域生態格局的縮影,見證了當地歷史文化發展,傳承了獨特的地域氣質和豐富的風土人情,讓人們在“親綠”的環境中欣賞美麗的山景。山地公園建設要與城市空間和歷史文脈充分銜接,挖掘山地文化資源潛力,凸顯公園亮點。
在不影響生態、景觀和功能的前提下,景區應加強雨水滲透性,增加綠化面積,豐富植物層,通過統籌、排水、道路、水文等專業,科學合理地設計和結合不同的建設措施,采用滲透、排水、排水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從根源上行降低城市建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制定科學的城市海綿發展方案。一方面,透水鋪裝。枕木與糠粒砂的相互結合,可以提高雨水的滲透性,與山體自然環境充分結合,讓廣場更具趣味性。健身廣場使用的是透水磚,展現出良好的透水性,干凈、整潔、美觀,給城市群眾提供一個休閑、放松的娛樂場所。另一方面,滲透塘及滲透溝。在地面洼地、集水溝和道路兩側設計滲透池和溝渠,對雨水進行疏通和分流,可以減緩徑流速度,增加雨水滲透量,凈化雨水,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在實際中,使用天然石材圈出滲透池的側面位置,自然美觀,在適當位置擴大水面,對底部結構科學設計,建設生物滯留池,有效提高雨水滯留性,達到生態恢復的效果[6]。
總之,在社會建設發展中,山地公園成為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城市山地公園是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城市山地公園建設不僅是生態保護和生態網絡體系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綠化建設的基礎,給優化城市景觀框架、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城市群眾生活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意義。在實際設計與規劃過程中,結合生態園林城市發展要求,抓住城市山體公園建設發展機會,給城市群眾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有利于推動城市建設更好發展。